党的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及执政意识辨析

2013-09-18 07:04肖铁肩黎增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

肖铁肩 黎增梅

收稿日期:2012?12?23;修回日期:2013?06?09

作者简介:肖铁肩(1947?),男,湖南涟源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研究;黎增梅(1988?),女,广西玉林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理论.

摘要: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政党文化中的三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学界对三者理解不一,同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概念混淆,二是内容界定不准确。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执政意识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三者的关系是:政党意识里包含执政党意识,而执政党意识里包含着执政意识,三者的层级依次从大到小。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内容包括革命党意识和执政党意识两大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主要内容为全面执政意识、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等;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内容则包括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党政治;政党文化;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执政意识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093?06

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政党文化中的三个不同的概念,学界目前对三者均有研究。虽然对这三个概念并无争论,但学者们却各说各话,在理解上并不一致,大体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概念混淆。例如,在述及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两者关系时,学者来梅丽和王长江持相反态度,前者认为“我们党今天要增强的执政意识,其实质是执政党意 识”,[1](15)将两者等同而论;后者则建议用“执政党意识”代替“执政意识”[2](35),显然也有失偏颇。二是内容界定不准确。学界对于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三者所包含的内容并无科学准确的认识,常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学者郭亚丁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应有十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基础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战略意识、忧患意识以及规律意识。”[3](15)显然,这十点内容还可以讨论。它过于宽泛,应该是属于执政党意识的内容,其中有些如使命意识、基础意识、服务意识、战略意识等,也是革命党应具备的意识;而有些又确实与执政意识有关,如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等,但作为党的执政意识的规范表述应该不同,可以表述为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三个概念及其内容进行区分,并对中国共产党的这三层意识的形成和内容进行阐述。

一、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

执政意识的概念区分

“意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ciencia”,意为“认识”。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人脑的机能对于客观存在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潘菽教授认为,“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认识作用或认识过程。”[4](3)意识是人脑机能高度运转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神经反映。但是,归根到底,意识离不开物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怎样的存在就有怎样的意识。社会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够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现象以及其中包含的本质和规律。政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团体现象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意识。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5](320)政党意识作为一种思维的呈现,正是从政

党这一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也即物质中产生的。学者张昱认为:“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6](15)这一概念解释指出了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即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特征。

(一) 政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团体、组织,政党意识则是反映着一定利益团体和组织的思想和价值观。政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阶级不同性质的政党、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政党领导者都会影响到政党意识内容的形成。

政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政党本身的性质、章程、纲领、宗旨、目标和地位等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政党意识包含着政党情感、政党文化、政党精神、政党理论等内容,是这些内容的集中体现。从总体来看,政党意识可以分类为革命党意识、反动党意识、执政党意识、非执政党意识、参政党意识或社会主义政党意识、资本主义政党意识、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工人阶级政党意识等,范围甚广。政党意识含有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是一个政党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7](325)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所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是党的精神和内在凝聚力的体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主流意识。有的意识逐渐淡化,如革命意识和武装斗争意识;有的意识逐渐发展,如模范意识、独立意识、服务意识等;有的意识被彻底摒弃,如“左”的意识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意识;还有新的意识逐渐产生,如人本意识、能力意识、和谐意识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党,其政党意识的独特性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人民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党的政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党经常开展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全体党员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具备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党,要求党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执政规律、具备创新的精神。中共党人始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着实践。再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科学性。党能够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正确地分析出国际局势的走向和国内外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总结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当改变工作策略。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将党的建设科学化摆在了全党面前。自从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十年里,党在领导制度、依法执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正是党具备了科学性的政党意识的结果。

(二) 执政党意识

在中共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定位中国共产党的人是任弼时。任弼时在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要防止因为经常的行政事务繁忙而忽视党务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形是存在的,将来更可能发展。忙于各种经济建设和行政事务,放松了党的建设,忘掉了党务工作,那是很危险的。……纠正这种偏向,对于我们党将要在全国范围成为执政党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8](473)此后,中共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与使用。周恩来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发言时指出:“我们的党已是胜利的党、执政的 党。”[9](120)邓小平也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0](240)那么,何谓执政党意识,它的内涵又有哪些呢?

执政党意识是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对自身的性质与地位、权力与职责、执政目标与实现方式、执政目的与价值追求、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等的全面认识与看法”,[11](34)是党对于“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党在决策的过程中“始终从我们是一个执政党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从当好执政党这个基本理念出发”。[12](325)执政党意识是政党意识在党处于执政条件下的转化与提升。一个政党的地位和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当它处于在野党地位时,它就产生在野党(或反对党、合作党)的意识;而当它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就会相应地产生执政党的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而对其自身的性质和地位、权力与责任、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与执政环境等问题的认识,是相对于党在历史上作为革命党的身份而产生的意识而言的。当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暴力革命、武力夺权;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分清敌我友,具有排他性;对旧制度进行改造,路径是先破后立[13](37)。而当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建设、改革与发展,提倡以建设性的眼光来发展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合全体社会的力量来建设社会,有较强的包容性;对原有体制进行温和的改革,路径是先立后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至今,经历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的转变,政党意识也从革命党的政党意识向执政党的政党意识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所强调的是“执政”之后的党的意识,是相对于作为从事革命活动时“革命党”身份的党的意识而言的。党在革命时期所面临的根本任务是以暴力夺取政权,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而党在掌握了政权之后,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执好政和如何建设好国家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

(三) 执政意识

执政意识与政党意识及执政党意识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含义。执政意识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任务、执政宗旨等相关问题的总体认识,是指导执政行为、完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执政意识强调政党执政之后的“执政”行为。执政意识表现在执政思维上,“所谓执政思维,指的是执政党及其成员运用对执政的认识和理解来思考和解决执政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习惯方式。”[14](1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从执政意识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主体包括了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等。从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上看,它的本质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60多年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从封闭意识到开放意识、斗争意识到合作意识、管制意识到服务意识、人治意识到法治意识、包办意识到民主意识等内容的转变。党正以更加丰富和科学的执政意识指导着执政能力的建设,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二、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

执政意识的层次区分

毫无疑问,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三者在层级上是有所区别的,三者的关系是:政党意识里包含执政党意识,而执政党意识里包含着执政意识,三者的层级依次从大到小。

(一) 政党意识与执政党意识

政党意识作为抽象概念包括执政党意识、非执政党意识、革命党意识以及反动党意识等各方面的内容,执政党意识只是政党意识中的一部分。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为了共同的利益和政治目标而在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中形成的政治组织。政党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就要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这一途径来实现。一个政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由非执政党转变为执政党。一个政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从非执政党转变为执政党,即制度性的选举和暴力性的革命。政党一旦上升到执政党的位置,就会在执政的过程中,将本阶级的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得政权机关充分按照该政党本身的意志来行事,这时执政党的意志充分表现为该政党的全部意志。一言以蔽之,执政党意识是政党作为执政党身份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意识,归根到底还是政党意识的表现,是政党意识中的一方面内容的凸现。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活动的党转变成为执掌政权的党,党的政党意识也从革命党意识转变为执政党意识。当中共处于革命党地位时,党的政党意识表现为革命党意识;当中共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党的政党意识逐渐表现为执政党意识。

(二) 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

政党意识强调“政党”,即某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组织,政党意识所指向的是代表整个阶级或集团整体上的综合的价值观,是政党作为其本身所拥有的整体意识,既包括执政意识,也包括非执政意识。执政意识作为政党意识的一个深层的具体内容,特指的是政党处于执政地位所产生的意识,强调“执政”一词。执政,即掌管国家政事,是一个政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掌握和管理国家的事务,是相对于非执政党和在野党而言的。总之,执政意识离不开政党意识,是政党意识中的一个小的内容,而政党意识中包含着执政党意识及其执政意识。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这段话中提到的党的意识等,都是党的政党意识中的一部分,可见执政意识是包含在政党意识里面的。中共的执政意识是党作为执政党地位所产生的对于执政这一活动过程的意识,是中共执政党意识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属于第一层级,而党的执政意识则处于第三层级。

(三) 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

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同一概念,被很多人所混淆,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学者王长江认为,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的区别在于两者所表现出来的准确度不一样。他认为,“执政意识”这一概念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没有包含权力属于谁,为谁执政的内容,只关注权力而没有体现责任。他认为“执政党意识”这一概念更为科学和完整,“所谓执政党意识,简单地讲,就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从‘我们是执政党这个前提出发……这样一种既包括掌权意识、也包括责任观念的对自身‘执政党性质的认知,就叫做‘执政党意识。”[15](16)他建议用“执政党意识”代替“执政意识”的概念。笔者认为他对概念的理解是有道理的,而建议是不必要的,因为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执政党应该有执政党意识,其中也应包含执政意识,而且是最基础的意识;不能说执政党就不能有执政意识,或执政党意识中不包含执政意识。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是从总体上反映党执政后对于如何建设党和国家的整体思考,那么其执政意识则是从具体的角度来阐释党执政的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思维。

三、党的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

执政意识的形成

(一) 政党意识的形成

从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前为产生阶段;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开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发展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前夕为曲折前进阶段;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后至今为成熟阶段。中共政党意识的内容则包括前两个阶段所形成的革命党意识和后两个阶段所形成的执政党意识。自1921年建党以来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党的政党意识主要表现为革命党意识,包括建党初期的使命意识、信仰意识和阶级意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意识、合作意识和领导意识;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意识、民主政权意识和先进意识;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立自主意识、模范意识和服务意识。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今,党的政党意识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意识,它不仅包括了党在革命时期所产生的某些政党意识内容(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及胜利初期的全面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其他时期所产生的革命党意识内容),而且还包括在这段时期所产生的新的政党意识内容,主要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十六届四中全会前产生的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人本意识,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至今所产生的和谐意识和能力意识。革命党意识和执政党意识综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的完整体系。

(二) 执政党意识的形成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说明党对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为现实的奋斗目标。随着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自身所面临的地位、环境、任务和使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对于自身也有了重新的界定和认识。早在中共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等领导人就认识到了党在革命胜利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分析了中国在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两种环境的挑战,阐述了继续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旧中国和推翻法西斯独裁统治进而建立新中国的两种政治前途,鼓励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勇敢地反抗日本侵略势力,建立一个崭新的联合政府。毛泽东在报告中呼吁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党对于成为执政党后自身任务的初步认识,党的执政党意识已经萌芽。接着,在人民解放军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党在革命胜利后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安排: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分析党将面临的两种矛盾;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各项政策;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方面的建设,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在这一阶段,党对于执政之后的工作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任弼时等已经开始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则在事实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地位的转变。在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中,刘少奇提出:“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6]报告从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生活、国际关系以及党的领导六个方面对党的工作做了要求。从这个会议及其报告中可以看出,党对执政后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工作重心、执政任务以及党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党意识已逐渐形成。随着党执政实践的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党的领导人对于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包括全面执政意识、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等意识在内的执政党意识内容。

(三) 执政意识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早在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党内就产生了局部的执政意识,党带领着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同时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支持。这是党局部执政的胜利,同时也是党的执政意识的萌芽和产生阶段。革命胜利以后,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建设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起来。党还进行了全党性的整风运动,纯洁了党的队伍,党的执政意识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反右倾斗争的扩大化和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得党和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阶段,党的执政意识也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偏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进行了“拨乱反正”,党的执政意识从“党政不分”、“包办一切”到“党政分开”、“民主执政”;党的工作重心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党得到了较为健康的发展。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党就提出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1989年12月,江泽民在《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 可见,执政意识对于党的发展和党的领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贸易的联系与科技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外环境瞬息万变,各国对于国内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提出了越来越多而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加强党的执政意识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党的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而这些方面正是党的执政意识的主要内容。据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中共已拥有8260.2万名党员。要让如此众多的党员团结一心,凝聚力量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来,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意识建设,使广大党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要保持其执政领导地位,就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为此,增强党的政党意识建设,提高全党成员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识,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将是中国共产党在今后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党自己。党只有理解和区分政党意识、革命党或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自身的执政党的及执政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建设和更快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 来梅丽. 科学界定和把握执政党意识的理论内涵[J]. 新东方, 2006(9): 15?17.

[2] 王长江. 关于“执政党意识”的思考[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1): 34?37.

[3] 郭亚丁. 党的执政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8): 15?18.

[4] 潘菽. 意识问题试解[J]. 心理学探新, 1980(1): 3?6.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320.

[6] 张昱. 意识问题杂谈[J]. 心理学探新, 1982(4): 13?1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 任弼时选集[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9] 周恩来选集·下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10]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Z].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6.

[11] 刘红凛. 执政党意识的共性与中国特色[J]. 探索, 2010(1): 33?38.

[12] 王长江. 政党现代化论[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13] 王长江. 关于“执政党意识”的思考[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1): 34?37.

[14]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课题组. 党的执政意识的理论内涵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1): 11?18.

[15] 王长江. 执政意识与执政党意识[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11): 16?18.

[16]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R]. 1956?09?15.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中西方党际监督比较研究及启示
英国政党政治与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共识
新时期中国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探索
“选择性协商”:村级党组织行动逻辑的组织基础分析
英国保守党与英国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