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双博馆

2013-09-18 07:14:16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档案与建设 2013年3期
关键词:梅瓶陈列扬州

薛 梅(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扬州双博馆

薛 梅(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扬州双博馆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组成,是扬州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中心、文博学术研究中心、市民文化休闲中心和青少年文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位于扬州市新城西区风光迷人的明月湖西侧,与扬州国际展览中心隔湖相望。

扬州双博馆于2003年10月开工建设,2005年4月顺利落成。总占地面积50730平方米,建筑面积22146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分为东西两大区。东区是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西区为扬州博物馆新馆,中部共享大厅有机连接两馆,使整个建筑融为一体。双博馆的建筑造型非常独特,外墙呈曲线形,勾勒出两片“荷叶”的形态,与西侧的明月湖面形成一种“交融”的关系,体现建筑与大地湖水共生共存的设计理念,凸显出对于环境的尊重,自然流畅的建筑外观线条,也是扬州地方特色文化精神的诠释和提炼。

扬州双博馆陈展面积10000平方米,内设八个展馆,分别是:“扬州历史馆”、“扬州雕版印刷馆”、“中国雕版印刷馆”、“扬州八怪书画馆”、“馆藏明清书画馆”、“国宝馆”、“古代雕刻艺术馆”和“临时展览馆”。双博馆作为扬州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已成为展示扬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最重要的窗口之一。

一、扬州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苏北行政公署于史公祠初建扬州文物馆,同年11月筹建苏北博物馆,12月改名为苏北扬州博物馆,属苏北文化局。1953年更名为江苏扬州博物馆,隶属江苏省文化局,由地方代管。1954年撤消江苏省扬州博物馆,1958年5月建立扬州博物馆,馆址仍在史公祠内,由著名书法家孙龙父题写馆牌,与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隶属扬州文化处。1966年始,由于文化大革命,扬州博物馆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1973年6月,扬州博物馆恢复正常工作。1987年10月,扬州博物馆迁址天宁寺内。200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在扬州建设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它与扬州博物馆新馆合并建设。2005年10月,扬州博物馆新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1月,扬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 A A 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扬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藏品丰富、门类齐全、地方特色鲜明的馆藏结构,尤以两汉、明清文物著称。馆藏文物3万余件,按质地可分为18大类,主要有陶瓷、玉石、金属、书画、漆器、竹木、骨角牙、墓志碑文、石刻砖雕及其它文物。一级品50余件,二级品300余件,三级品1000余件。

扬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陈列面积2300平方米,展线长度580米,陈列文物856件,以春秋邗城、汉广陵城、唐城、宋城和明清城的城市变迁,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扬州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映衬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陵潮》在陈列内容设计上采用信息组团、分级传播的最新设计理念。整个展览以江、河、海为依托,以汉、唐、清三个时期为突出点,以扬州历史上五大城池为主线,构成一个结构明晰的和谐整体。展览分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各有侧重。文字说明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展览运用和谐的色彩基调和一定的线形关系,鲜明而准确地阐释主题。整个陈列将柳树色彩元素作为基本调子,表现“绿扬城廓是扬州”的文化特征。用古楠木色作为辅助色调,寓意扬州历史的深厚底蕴。展厅平、立面长短弧线与直线的有机结合,象征扬州历史连绵不断,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展览尊重史实和展陈逻辑结构,对空间体量作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汉、唐、明清三个时期的空间份额,以重点带两头,使展示空间形成连绵有序、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韵律节奏。在确保流线顺畅的前提下,对特定空间的情境设置作重点关照。《广陵潮》为通史式陈列,主题表现突出,设计独具创意,信息传播明晰,陈列语言准确,空间处理富有意味而合乎逻辑。

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8月,其基本陈列是《中国雕版印刷》《扬州雕版印刷》,两厅展线长度798米,共陈列文物175件,其中《扬州雕版印刷》还以“仓储式”陈列有10余万片古代雕版版片。陈列展览以雕版工艺流程和历代雕版印刷为重点,全方位展示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世界印刷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扬州作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古代雕版印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展厅呈弧线围合状,中部为采光顶中庭,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个性,活泼而有变化。展览平面规划力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弧型界面作科学合理地铺陈,沿中庭一侧不做封闭,或以植物、造型物等作虚拟遮挡,形成开合有序、疏密有致、分区有度的空间形式,达到内外照应、人流顺畅、亮点突出、清新开朗的艺术效果。《中国雕版印刷》展厅内设有互动演示区,古代绝活在这里得以重现,几名雕版印刷传人为观众现场演示造纸、写样、刻版、刷印、装订等工艺,观众可参与各个流程的制作,亲身体验古人的辛劳和智慧。

三、专题展馆

《扬州八怪书画》和《明清书画》展厅,共陈列文物66件。扬州八怪书画展以馆藏八怪书画作品为主。明清书画展所选展品,大多数是与扬州密切相关的书画家的作品,与扬州八怪书画展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书画家们精湛的艺术造诣,反映了扬州画坛曾经有过的人文荟萃和异彩纷呈,同时也展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扬州古代雕刻艺术展》陈列面积526平方米,陈列文物135件,按材质可分为玉雕、石雕、砖雕、漆雕、骨牙雕刻、竹雕、瓷雕、核雕和木雕等9个种类,全面展示了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其中多个种类如玉雕、漆雕、木雕、砖雕、核雕等,具有十分浓郁的扬州地方特色。

《国宝展》陈列面积184平方米,展厅仅陈列1件展品,即价值3.6亿元的“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该梅瓶属于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瓷器中的大型器物,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梅瓶颈细小口,短颈溜肩,肩丰圆腹,腹部以下明显收敛,圈足微外撇。

梅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器瓶,开始的时候作为盛器,后来因为口沿极小,刚好为插梅枝所用,被称作为“梅瓶”。梅瓶在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所产梅瓶工艺最为精湛。

扬州双博馆收藏的这件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曾经流落民间,在扬州市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据该户人家的后人介 绍,这瓶具体来历不是很清楚,只知道长辈们日日扫尘、常常擦拭、精心呵护,平时也从不示人。“文革”时期,其母担心因此瓶而遭到伤害,用墨汁将它的周身涂得漆黑。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瞒着母亲将此瓶以十八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了当时扬州市的文物商店。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间辗转了六百年,却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算是一个奇迹。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传世作品现今存有三件,一件为宫廷旧藏,现存颐和园,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两瓶都有残损,唯扬州双博馆器型最大、纹饰最为精美。1992年,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四、临时展厅

扬州博物馆一楼设有一个临时展厅,面积1065平方米,可独立对外开放。自新馆开放以来,不断挖掘本馆藏品内涵,自主制作展览,加强馆际交流,积极引进各地区的特色展览,为各地的收藏家、艺术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年举办20多期展览,其中《扬州文物精品集粹展》《凤鸣岐山——周原西周王朝青铜器玉器精品展》《流光溢彩——馆藏明清瓷器展》《今月照古人——西湖镇蚕桑考古成果汇报展》《流淌的文明——大运河文化遗产特展》《金玉满堂——宁镇扬金银器玉器联展》《潘玉良作品展》《出神入画——傅抱石绘画精品展》等一些展览社会反响较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梅瓶陈列扬州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钱币(2022年2期)2022-10-25 09:46:40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钱币(2022年1期)2022-08-23 12:34:26
梅瓶
宝藏(2022年3期)2022-08-01 02:24:04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48
扬州的夏日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04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10
钧瓷梅瓶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0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