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民
中铁九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沈阳 110031
边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态。稳定的边坡将造福于人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的环境。反之,边坡一旦失稳其危害非常严重,将对人身、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的交通建设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我国是一个多山区国家,尤其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繁,许多地质灾害如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均与边坡的稳定与否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边坡问题成为困扰施工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尤其是对在建高速铁路、公路工程的不稳定边坡的综合治理及研究迫在眉睫。
(1)渝湘高速D3标K17+600—K17+690为半路堑开挖段,最大开挖深度为43 m,分为五级边坡,当挖至第三级时,在距开挖线水平距离37 m、距线路中线水平距离112 m出现纵向裂纹,裂纹迅速扩散,最终形成路堑顶部环向裂纹带,并伴有局部山体滑坡(见图1、图2)。从裂纹断面可看出,岩性为粉砂岩及泥岩互层结构,以层面及构造裂隙面为主,陡倾裂隙发育岩层倾角30°,顺层发育对路堑边坡的稳定构成威胁。
图1 K17+640路基横断面图
图2 裂纹平面示意图
(2)该滑坡地质为构造剥蚀带状斜、沟谷地貌,边坡为顺层边坡,主要岩性为T2b2紫红色、棕红色、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岩体较破碎,强风化层厚达12 m。覆盖以残、坡积亚粘土、粘土为主,厚度在0.6 m-3 m间,呈硬塑状含碎石,属山坡地带泥质碎屑岩地层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从地质情况可以看出,该段边坡岩层较破碎,稳定性差,岩层节理顺层发育并带有一定倾角,构成了滑坡的滑动带。
因同线施工需要,该段路基曾局部全断面开挖第四、五级边坡造成扰动,造成开挖线上方土体在自重情况下产生下滑,使山体力学平衡遭到破坏,加之开挖土体裸露雨水渗入,加速滑坡体发展。
对于滑坡工程有“无水不滑”之说,可见水对产生滑坡的重要性。地表水经坡体裂隙渗入坡体使坡体岩石风化,坡体经雨水冲刷浸润后,首先增加土体的重量,次之降低土体抗剪强度,引起滑坡。
综上所述,山体滑坡主要原因是地质条件不良边坡不稳定,经局部全断面开挖破坏山体支撑,多雨地表水渗入,使土体饱和自重增大,当水渗入不透水层时,使强风化层与中风化凝灰岩层润湿,粘结力降低摩阻力减少,而产生滑坡。
针对本段滑坡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本滑坡体采用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的综合处理措施。为确保施工期间的临时稳定,在地形条件可行、保证安全、减小投资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刷方减重,减少支挡。同时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措施,以提高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坡体的稳定性和高速公路通车后的长期稳定。本边坡地震烈度为VI度,考虑到“5.12”地震影响,设计按照VII度设防。
3.2.1 根据边坡加固原则,滑坡段第一、二、三级边坡设计坡率1:1.25,坡高8 m,平台宽分别为2 m、3 m、2 m;第四级沿岩层结构面放坡至坡顶,坡率为1:1.732;坡顶沿环向裂纹设置四排共16根抗滑桩,桩间设置C30混凝土挡土板,使其与抗滑桩形成桩板一体的挡护结构。
3.2.2 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在裂纹外围做山坡截水沟,保证地表水排至边坡坡脚,保证工程结构安全。
3.2.3 施工防护为保证抗滑桩人工开挖的安全,在抗滑桩外侧设置一排共68根Φ108钢管桩,桩长15 m,间距1 m,呈之状布孔,钢桩底采用1:1的水泥浆进行注浆处理,使钢管桩与周围土体固结,为抗滑桩开挖起到上挡支护作用。
3.2.4 四级边坡清方后,坡面采用Φ25锚杆结合挂网喷射混凝土防护,其间适当位置布设Φ50PVC管,保证边坡的稳定及坡体排水通畅。
根据边坡加固原则,本滑坡段第一、二、三级边坡设计坡率1:1.25,坡高8 m,平台宽度分别为2 m、3 m、2 m;第四级沿岩层结构面放坡至坡顶,坡率为1:1.732;坡顶沿环向裂纹设置四排共16根抗滑桩。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和钻孔揭露情况分析,路堑边坡沿岩层结构面产生顺层破坏,因此以K17+640断面为典型断面,建立直线型计算模型,剪出口假定为边坡坡脚,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边坡顺层滑动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可见,边坡清方卸载后不会沿岩层结构面产生顺层破坏,但由于地质及降雨等原因,局部坡面已产生滑塌剥离。尚需增设相应的防护形式,以确保成型后的边坡稳定。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规定,对滑坡稳定性进行验算,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1.2O~1.3O。本次计算过程中,考虑到边坡位于高速公路左侧,因此,抗滑安全系数取值为:1.25~1.3O。
表1中计算所得的稳定系数储备较小,故对边坡增加锚固设计,锚固稳定性验算结果见表2。
表2 边坡锚固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由于K=1.306>1.25~1.30,边坡顺层清方及增加锚固后稳定,设计满足。
准确定测出孔位后,选用土锚专用钻机进行钻孔作业,钻进过程中严禁开水冲钻及冲洗孔壁,要求干钻,同时严格控制钻速,防止偏孔、扭曲或变径。钻进过程中对地层变化、地下水及其他特殊情况做现场记录,如遇地层松散、破碎时,采用跟管钻进技术;如遇坍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灌浆处理,待水泥砂浆初凝后,重新扫孔钻进。
成孔后,经验孔合格后,可进行下管及注浆,注浆采用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浆液扩散半径为0.6 m,注浆完毕后用M30水泥砂浆紧密填充花管。如孔口浆面回落,在30分钟内进行孔底压注补浆2—3次,确保孔口浆体充满。注浆过程中做好注浆记录,每批次注浆制取不少于两组的试件。
准确定测出桩位后,遵循由端至中,跳桩开挖的原则,进行人工挖孔作业,挖孔前先对桩位附近易滑塌部分进行清除,并做好地表水拦截工作。开挖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做好锁口以及分节做好护壁,当节护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才可进行下节开挖。开挖过程中详细记录地层岩性、含水量、接触面等情况,便于发现与设计不符时随时采取相应对策。
浇筑桩身混凝土前,先进行验坑,保证封底混凝土厚度,浇筑时边灌注、边振捣,全桩不间断一次完成浇筑,避免出现断桩。当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方可进行下一抗滑桩的开挖。
挖孔时注意排水和施工安全,挖至设计标高后应尽快浇筑混凝土,禁止长期浸泡基坑。
由于本段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多为强风化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结构,节理顺层发育,较破碎,因此,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坍塌现象,开挖时采用机械开挖,严禁爆破,以减轻对下级边坡的震动,开挖前确定钢管桩、桩板墙施工结束或完成90%,具备清方条件,开挖时顺层面,沿路基纵向阶梯式开挖,随挖随弃,严禁从坡脚处掏土施工。
严格按照“逐级开挖,逐级防护”的要求进行路堑开挖,每8—10 m留置作业平台,边坡尽量找平,便于防护施工。
锚杆采用Φ25带肋钢筋,全长12 m,按间距90 cm×180 cm梅花型交错布置,对中器每2 m设置一个,要求干钻成孔,钻孔深度比锚杆长度长20 cm,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水灰比为0.4,锚杆端头弯折后与钢筋网片焊接。喷射混凝土前先进行钢筋网片的铺设,钢筋网片采用Φ8光圆钢筋,间距30 cm×30 cm,加强钢筋采用Φ16带肋钢筋,间距90 cm×90 cm,与已施工的锚杆端头焊接。喷射混凝土采用二次喷射工艺,第一层5 cm,第二层10 cm,每20—25 m设置伸缩缝,内填沥青防水材料,坡面按下倾5%的坡度设Φ50泄水孔,孔深2 m,混凝土喷射后保证疏通。
坡面清方后,进行预应力锚索钻孔施工,用钻孔测斜仪控制钻孔方向。钻机选用及钻进工艺、要求与钢管桩钻孔相同。
预应力材料选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无粘结钢绞线,其长度为锚索设计长度、锚头高度、千斤顶长度、工具锚及工作锚厚度、张拉操作余量的总和,极限强度为1860MPa,锚具采用OVM15型。
锚索注浆采用灰砂比1:1水,灰比为0.38—0.45的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注浆工艺采用孔底反浆法进行注浆。
待锚孔内的砂浆及框架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锚索预张拉,预张拉力值取每股锚索设计张拉荷载的20%,对每股锚索进行预张拉1—2次。
锚索超张拉力为锚索设计拉力值的1.1倍,锚索张拉分两次进行,按上、下次序张拉第一次,张拉力为设计张拉值的一半,必须待每根锚索张拉完第一次后,再依次按中、上、下次序进行第二次张拉,直到张拉吨位。每次张拉分级进行,除第一级需要稳定20—30分钟外,其余每一级需要稳定2—5分钟,并分别记录每一级钢绞线的伸长值。张拉时钢绞线受力要均匀,宜采用小千斤顶。
高边坡施工的全过程建立系统的监测网,安排专职人员定期对边坡及裂纹处形变进行观测,对已完钢管桩和抗滑桩的位移及变形进行监测,同时在降雨前后做好记录作以对比。监测观测点埋设砼条柱,在顶面埋设Φ16钢筋刻十字作为观测点,如在观测中发现位移、沉降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针对渝湘高速路堑边坡特殊地质处治的设计,采用较高等级的防护形式,其目的是保证边坡的稳定。在施工中严格施工顺序,对各施工工艺严按规范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本文对不稳定边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达到消除根治边坡隐患的目的,通过此文对其他在建工程起到借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