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013-09-18 01:42吴红燕程益群孙业桓卜娟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技能

吴红燕,程益群,孙业桓,张 蔚,卜娟娟

(1.安徽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安徽医科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32)

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一整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1]。2008年3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文件,从此拉开了我国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认证的序幕。目前,已经有五所医学院校据此《标准》进行了认证。本文结合安徽医科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前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事业发展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体制机制创新做一探讨。

一、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是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学改革示范专业。目前已累计培养医学人才2万余人。2012年是我校教学改革推进年,全面推行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校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建立

为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顺利通过,我校将按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的要求,通过课程整合、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学业成就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等六个方面,构建“六位一体”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新模式。见图1。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改革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对课程进行优化。加快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促进基础科学教育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整合,构建“临床”和“临床相关”2个课程平台,分层次设置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和教学目标,实现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双向渗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健康与社会模块、系统模块、技能模块(含临床基本技能,终身学习技能,医患沟通技能,基础实验技能)、临床核心模块。

图1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

大部分基础课程实验课已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探索,目前我校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比例为1∶0.8[2]。

(二)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改革。建立以经典性试验为基础的“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项目平台”,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基础的“主题实验项目平台”和以自主选题、择优立项为基础的“选修实验项目平台”,使三类课程平台所占比例达到1∶8∶1。

2.推进“小学期制”在我校的实施。在两个学期之间设立“小学期”制。暑期组织学生见习(大约4周),寒假组织为期7-10天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见图2。

3.继续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目前已支持大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项目184项,同时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以创新实验为平台,构建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4.建立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立我校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国家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建设临床实践教学综合大楼;依托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完成六家附属医院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基本建设,建立“预习—模拟—临床”的临床循环实践新模式[3],保障学生临床技能训练所需。

5.积极推进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列入我校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范畴。2012年3月,我校成功举办了首届安徽省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4]。我校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同时形成多所附属医院参与,组织、举办校内临床技能竞赛的工作格局。旨在通过竞赛活动,促进我校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以竞赛为载体,及时发现我省及我校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共同探讨,逐步达成共识,为培养卓越医生奠定基础。

(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1.推进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以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2.进一步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四家直属和七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力争形成各具特色的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研究制定了教学基地准入评审和动态考核指标体系,开展了教学基地准入评估。

(四)实施全过程评价,全方位考评学生综合能力,构建

医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

学业成就评价主要包括学业综合评价和临床实践能力评价两大模块,我校已构建由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应用水平三大关键指标组成的学业成就评价新体系[5]。

(五)多项措施助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双向管理,保证了临床思维训练在日常临床教学中的贯彻执行。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CBL)[6]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案例教学、临床实践环节中突出学生角色作用、出科及毕业技能考核中强化临床思维考核等手段,将临床思维培养和考核贯穿本科生临床教学各阶段。

2.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着力构建以教研室和医院科室为平台的校、院、教研室(医院科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2)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和教师评学制度,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评优的重要指标,把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列入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3)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质量网络监控平台。切实形成多元化、立体式教学质量的运行和保障体系。

3.“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教学团队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促进“卓越医生计划”的顺利实施。

4.课程考核模式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考核观念,改革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反馈机制;建立网络化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本科生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进行基于学年学分制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六)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推进教学团队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已挂牌成立安徽医学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努力推进“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青年教师培养;(2)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人文素质教学团队、“双师型”基础教学团队、“双师型”临床教学团队三支新团队以及海外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项目作为促进我校教师发展的主要模式;(3)加快实施人才建设四百工程: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8.8%,比“十五”期间增加32.1%。

综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7],关注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具有“仁爱心、科学脑、灵巧手、勤快腿、会说嘴”的医学人才,服务安徽卫生事业。

[1]郑少燕.从医学教育认证探讨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2-103.

[2]沈 涛,孙业桓,张 蔚,等.构建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医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几点做法[J].安徽医药,2010,14(8):989-991.

[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与实践[R].北京:2011.

[4]人民网-安徽频道.首届安徽省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举行[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2/0324/c227131-16873049.html.

[5]吴红燕,程益群,谭 军,等.医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18-20.

[6]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24(4):54-56.

[7]张 蔚,俞传芳,孙业桓,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J].安徽医学,2012(1):106-107.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技能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画唇技能轻松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