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伶 曹颖 梁峰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科门诊非常常见的病种之一。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具备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自2008年以来,采用心理疗法治疗FD患者,取得满意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3年6月在本科住院的FD患者18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其中男性86例,女性94例,年龄36~68岁,入选标准:①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感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②排便后症状不缓解。③已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④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全部病例均有1或2项标准分≥50分,具备焦虑或抑郁情绪。所有患者入院后即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身体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建立良好的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莫沙必利促进胃肠动力,瑞巴派特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心理治疗,具体如下:①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定期、多次心理咨询,尽量解除引起焦虑、抑郁的客观因素。②文拉法辛75 mg口服1次/d,2周后根据病情调整药量。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4周后统计临床症状,记录症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无缓解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症状完全消失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有效例数,按有效例数/总例数计算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n,%)
由表1可见,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28,P <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之一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喛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主要有以下病理生理学改变:①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②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③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最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精神社会因素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1]。FD的精神致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遗传。一些FD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抑郁、焦虑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②神经生理。有研究表明某些患者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障碍,使各种生理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变化就可能被患者体验为躯体症状。③认知心理因素。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的神经质人格特征,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上,导致感觉阈值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而焦虑又导致了患者对躯体情况的感知选择性增强,患者能感觉到心跳、胃肠蠕动。这可能导致了症状形成的恶性循环。④社会因素。父母对疾病的态度、早年与慢性疾病患者生活在一起是发生疾病的易患因素。许多患者的症状常常是他们儿童期所看到的患慢性疾病家属的症状模式。儿童早期的疾病、童年期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和保护或缺乏照顾都是促使成年后发病的因素。
许多躯体疾病均可引起焦虑,而焦虑症状也可躯体化,两者相互影响。焦虑存在着心身两方面的病理过程,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焦虑症状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有关,其中5-羟色胺增高与焦虑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表明5-羟色胺对保持警觉和控制焦虑有重要作用。文拉法辛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物,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作用较强,同时具有抗焦虑作用,起效快,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本项研究采用文拉法辛作为治疗药物,结果满意。
由于FD患者多数具有较长的病程,长期饱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困扰,各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难以取得满意效果,所以尽早采取心理干预及服用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代表的抗焦虑、抑郁药物非常重要。
[1] 钱家鸣.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