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8-28 03:22赵瑞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20期
关键词:化生萎缩性胃镜

赵瑞敏

萎缩性胃炎也被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腺体逐渐萎缩,胃黏膜变得薄弱,黏膜基层逐渐增厚,或者伴发幽门腺化生及肠腺化生[1],或出现不典型增生为主要发病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表现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食欲下降,机体消瘦、贫血等症状,不表现出特异性,属于癌前病变,在医学上占有重要价值。但在临床诊断上,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通常结果不具有相符性,故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对收治的18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进行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经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1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6例,女60例;年龄30~85岁,平均(50.5±8.5)岁;临床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餐后更为明显,出现食欲下降,机体消瘦、贫血等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其他严重脏器器官疾病,均符合胃镜诊断标准:胃黏膜在红白相间处主要表现以白相为主;能够透见黏膜下血管网;胃黏膜明显变薄。

1.2 方法 所有经胃镜检查判定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在其病灶部位处常规性取出2~3块,用75%酒精进行固定后送实验室进行活检。常规性给予标本石蜡制片,并进行HE染色。要注意胃周围黏膜的改变情况,按照结果进行诊断。将该结果与胃镜诊断结果做对比,分析胃镜诊断的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得知,46例经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有21例,萎缩性胃炎的有25例,胃镜检查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54.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的具体症状见表1。

表1 萎缩性胃炎的具体症状[n(%)]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胃黏膜已经发生萎缩性改变,又可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及自身免疫性胃炎两种。多灶萎缩性胃炎在胃内以胃窦为主呈现出多灶性萎缩症状,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演变而来,自身免疫性胃炎萎缩症状主要存在于胃体,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发炎演变而来。本病在消化系统中为常见疾病。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在受检人群中占有比例为13.8%[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为胃黏膜腺体萎缩,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胃痞及痞胀等范畴,虽对其研究已时日不短,但在临床上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仍末阐明完全。随着在1957年纤维胃镜的问世以来,医学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病理组织学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WTO在1978年正式将慢性萎缩性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被看做是癌前病变。临床上阻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发展的有效手段就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加以治疗,这能够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一直被视为医学界研究热点,准确的诊断是进行治疗的前提。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不具特异性,故不能作为诊断该疾病的依据,目前仍要靠纤维胃镜和病理性检查胃黏膜活组织进行诊断,这两种诊断方法是比较可靠的。胃镜主要是对病变位置、萎缩病变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进行观察诊断,胃黏膜正常情况下呈现橘红色,萎缩病变时呈灰黄、灰白或灰绿色,黏膜可为红白相间的表现,以白相为主,严重的症状表现为有散在白色斑块平坦或者皱襞变细。胃黏膜发生萎缩时萎缩范围不相同,有的呈现局限性,有的呈弥漫性分布[3],甚至能观察到小灶状。萎缩性胃炎的特征是黏膜下血管被显露出来,有毛细血管或者红色网状小动脉清晰可见,严重的可见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者是表现出较大结节,会出现黏膜糜烂、出血的现象。腺体发生萎缩后,腺窝增生延长或表现出肠上皮化生,黏膜层逐渐变厚,此时黏膜下血管看不清楚,黏膜表面呈现出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的状况,质地僵硬,光泽发生变化。胃镜检查是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手段,但患者萎缩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胃黏膜活检时,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固有腺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萎缩、黏膜肌层增厚症状,固有膜发生炎症,形成淋巴滤泡,出现假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但是萎缩性胃炎的肉眼与病理的符合率仅为68%左右,所以也不能单凭胃黏膜活检就对其进行完全诊断或将萎缩和肠化生排除掉。因为无论是发生了萎缩还是肠化生甚至幽门螺杆菌,其在胃黏膜上的分布均呈现不均匀性质,如果在进行病理活检时发现了萎缩则可下定论为萎缩性胃炎,但如果未发现萎缩,却也不能轻易排除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如果在活检时取得的标本较,或者取得的标本并非是病变的最重要的部位,都极有可能造成漏诊。故对于慢性萎缩胃炎患者,应当积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复查,才能尽量降低疾病发展成癌的几率。

本研究中,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4.3%,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差距,说明其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在临床对该疾病进行诊断时应与病理学活检结果相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后再进行确诊,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其发展成癌。

[1]高淑华.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分析.中国医疗前沿,2011,6(23):74-75.

[2]蒋士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比较.中国医药指南,2011,28(46):15-16.

[3]张家龙.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12,14(13):75-76.

猜你喜欢
化生萎缩性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