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彧 李文瑞 许海鹏
(1.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2.北方民族大学,银川 750021;3.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洛阳市是一个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的地级市,市区北与孟津县接壤,西与宜阳及新安两县搭界,南与伊川县毗邻,东与偃师市相连。市区总面积694平方公里,总人口191.5万。下辖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个城区[1]。语言归属上,李荣认为洛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洛徐小片
[2],贺巍认为可以归为洛嵩片[3]。
洛阳方言的研究不是很多。其中,贺巍的研究成果较多也较为全面。除了单篇论文[4]和研究专著[5],他还编纂了由李荣先生主编的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之一的《洛阳方言词典》[6],对洛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都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此外,曾光平等人所著《洛阳方言志》,亦较早地对洛阳方言做了详尽的描写工作[7]。
在洛阳方言的声调上,贺巍与曾光平等的观点有同有异。贺巍的调查时间为1984年,调查地点为洛阳老城区,他认为洛阳话的单字调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其调类和调值分别为:阴平,33或34(记为33);阳平,31 或 21(记为 31);上声,53 或 54(记为53);去声,412。曾光平等的调查时间为1987年,调查地点未予说明,他们认为洛阳话的四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34;阳平,42;上声,54;去声,31。
对于两家有关洛阳方言声调较为接近的认定,有两点现象值得关注:其一,在洛阳方言单字音声调中,降调有两个甚至三个之多,所占比例之大对于仅由四个声调组成的声调格局来说实属异常;其二,两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记音差异以及其时贺氏所录声调变体的情况,这个现象很可能不是因记音不准所造成,而正是当时洛阳方言声调复杂共时变异的真实体现。通过以上两点现象,甚至可以大胆推测,当时的洛阳方言正处在声调变异比较明显的活动期,其声调格局可能正在经历着音变。
时至今日,上述两个现象对于语音学者来说仍然显得十分有趣,而试图对其加以解释的任务则仍是不小的挑战。同时,在30年后的今天,再次检视洛阳方言的声调格局及其声调变异现象,无疑也是具有社会语言学意义的。因此,在声调格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传统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洛阳方言的共时单字调格局及其声调变异加以考察,分析性别和年龄因素对于该方言声调代际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限于篇幅,本文的讨论对象仅限于洛阳老派方言,即世居本地且当前年龄在60岁至70岁之间的老年人(贺氏和曾氏调查时为中年人)所说的本地话。具体问题是,第一,洛阳老派方言的声调格局中有几个降调?第二,在老派方言声调格局中,男女发音人之间有何异同?第三,与前人所得到的声调格局相比,当今老派方言的声调格局有何代际变异?
录音材料是在参考《方言调查字表》声调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8]根据所选单字选择形象图片,基本达到一字一图,并将所有图片编辑成PowerPoint幻灯片。调查者在录音时使用电脑显示器手动控制幻灯片播放,诱导发音人辨认图片、说出相应的单字,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读书音的干扰。[9]
此次调查是作者于2012年4月在洛阳市涧西区某住宅区内的中心花园中录音所得。本文调查对象的选择充分考虑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选取了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一男一女两位发音人,用以考察洛阳老派方言的声调格局及性别差异。发音人HTZ,男,62岁,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文中标记为M;发音人ZGX,女,66岁,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曾做过村办幼儿园教师,标记为W。两人均是洛阳市涧西区本地人,无外地生活经历,不会讲普通话。录音过程中,发音人身体状态良好、发音轻松自然。其中,男性发音人发音短促、单字时长较短,女性发音人发音舒缓、单字时长较长。
实验工具为一台安装了cooledit2.0录音软件和praat分析软件的笔记本电脑。
实验步骤为:首先将cooledit2.0录音软件设置为采样率16000Hz,单声道,采样精度为浮点16位,进行语音录入;将原始语音样本进行整理切音并保存为.wav格式的文件,然后逐一导入praat分析软件,以分析样本,提取基频数据。提取数据的具体做法为:去掉每个样本的弯头和降尾,只选取韵母带声段及调型段上的0%、10%、20%、30%、40%、50%、60%、70%、80%、90%和 100%共 11个百分时刻点的基频值,并将各样本的基频数据自动导入Excel表格。
最后,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类,提取F0数据,分别求出两个发音人声调的基频平均值并作图;运用T值公式[10](详见下文)计算出各测量点的T值,并绘制成为传统的五度标记法调形图。
“记录声调基频的变化,得到的只是一个人在一定语言环境里声调的绝对频率值,不便于用来说明声调的本质特点。描写声调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五度制标调。”[11]根据求出的基频值计算这四个调类的基频T值,这是声调格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此次实验只调查了两位发音人,不涉及大规模的数据计算,所以可以根据石锋提出的T值公式(见公式1)分别求出两位发音人的五度制调值。
其中,为调域上限频率,b为调域下限频率,x为测量点频率,得出的T值是测量点x所在的五度值参考值。
根据得出的数据制成传统的五度标记法调形图,见图1至图4。
图1 男女阴平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男性声调曲线以1度为起始点,到90%处上升至最高点,之后开始有轻微的下降,总体上男性阴平是一个低升调,调值为13;女性阴平声调曲线以3度为起始点,在30%以后上升为4度,并一直延续至终,是一个较为平缓的中升调,调值为34。在阴平中,女性的声调曲线位于男性的上方,两者声调曲线在起点处相距最远,在止点处逐渐靠拢。
图2 男女阳平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男女性的声调曲线均为高弯降走势,其中男性调值为553,降幅为二度;女性调值为552,下降幅度为三度。男性声调曲线位于女性声调曲线上方,两者在起点处较为接近,之后渐行渐远,表明女性的下降幅度比男性的大。
图3 男女上声比较
由图3可以看出,男性声调曲线是一个微微的拱形,起始点为4度,在10%至90%段为5度,终点回到初始值4度,即男性上声调值为454;女性上声呈缓降走势,调值为53,下降幅度为二度。男女声调曲线以第三点为界,调头处女性声调曲线位于男性上方,调干和调尾则相反,男性的声调曲线位于女性上方,表明女性的下降幅度比男性大。
图4 男女去声比较
由图4可以看出,男女性去声的声调曲线均为高直降,男性从5度降至2度,调值为52,下降幅度为三度;女性调值为51,下降幅度为四度。两者声调曲线起点一致,之后间隔逐渐拉大,男性声调曲线位于女性上方,再次表明女性的下降幅度比男性大。
由以上四幅图可见,除了在阴平调中女性的声调曲线整体高于男性外,其余阳平、上声和去声基本都是男性的声调曲线位于女性上方,女性的下降幅度比男性大,呈现出了系统性差异。走势上,男性发音人和女性发音人基本相同,大致都表现为一个升调和两个降调,只是在上声中有细微的差异。我们将在下文对上声进行详细分析。
对于降调,石锋的观点是:“变化方向相同的斜调在一种语言中最多可能有4个。也就是升调最多有4个或者降调最多有4个。”[12]相似地,朱晓农认为:“汉语各方言中几乎都有降调,有的还有两个,不过三个就少见了,而四个降调更为罕见。”[13]朱文明确指出了在单个调域中,福清话有两个降调,秦晋官话元氏县城外南凡村的方言和闽南谷饶方言中有三个降调;吴语德清话和吴语丽水话均是双域语言,有四个降调。此次对洛阳方言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洛阳方言中有两个标准的降调,但并不影响本地人的听辨,这是因为这两个降调之间存在着彼此区别的特征,在交际中可以较为明显地感知出来。下面通过男、女性发音人的降调图(图5、图6),简要分析一下洛阳方言中存在两种降调的可能性及区别特征。
图5 男性降调
图6 女性降调
石锋认为:“声调是以两个方面为依据的。一是音高,二是时间。其中音高又分为两个成分:调型和调层。再加上时间方面的调长。这就是构成声调的三要素。”[12]其中,调型分为三种——平调、斜调和曲折调,斜调中又包括升调和降调;调层有高、中、低三级相区别;调长在声调中作为区别特征主要是针对入声。由图5和图6可以看出,调型上,阳平和去声都为斜调中的降调调型,因此调型不构成区别特征。再来看调长方面,属于中原官话区的洛阳方言没有入声调,且阳平和去声所属的舒声调也没有发生促化。在汉语中,舒声调内在调长所存在的差异不构成彼此间相区分的区别性特征,因此两者不存在调长方面的对立。最后是调层方面,洛阳方言中阳平和去声均为高降调,调头都为5度,调尾均降至中低层,甚至在男性发音图中,两者调头相重合,因此也不存在调层的对立。那么,根据石锋的理论体系,这两个降调是如何区分的呢?除了声调的三要素之外,石锋还提出:“斜调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斜度,又叫斜率,就是声调曲线变化的速率。……变化方向相同的斜调,区别在于斜度和调层。”[12]上文已经分析过,洛阳方言中的两个降调不存在调层的对立。斜度方面,可以从图5和图6中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去声作为直降,斜率都比阳平大;而阳平作为弯降,发音较缓,斜度明显与去声不同。
根据石锋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洛阳方言中的两个降调——阳平和去声在斜度上形成对立,相互区别。
下面再来看朱晓农对降调的分析。朱晓农认为:“降调一共有‘高低微短弯凸’六型十种。……用于区分降调的区别特征有五对:调域[±RgM],拱度[±直],长度[±长],高度[±高],再拱度[±斜]。”[13]根据朱晓农的分域四度理论①朱晓农(2012)提出的分域四度制,即由发声态定义调域,从而将调域分为高域、中域和低域。,我们对调域[±RgM]的理解是,某降调是否属于分域四度制中的中域;而拱度[±直]则是从拱度上将降调分为直降和弯降两类;长度[±长]是考察不同降调是否在时长方面构成对立;高度[±高]区分某降调是否在所属的调域中属于高降调;再拱度[±斜]是指降调的拱度斜率。
根据朱晓农的观点,由图5和图6可以看到,在洛阳方言中,阳平和去声都属于中域长高降调,因此在调域、长度、高度方面都不形成对立;再拱度方面,朱晓农认为“凸弯降的快慢不能用斜率表达或比较,因为它是两次函数曲线”[13],因此这一特征仅对同是直降的两个声调有效,而在区分阳平和去声这样的一对弯降和直降调中无效。能够区分两者的只有拱度这个特征。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阳平是高弯降,因此是[﹣直];去声为高直降,是[﹢直],两者在同一调域中由拱度形成对立,而不是互为变体。
此外,朱文中还提到:“一般而言,降调的调尾高低不起区别作用。”[13]因此,我们可以将阳平和去声中男女调值上的细微差异处理为两个调类中不起区别作用的语音实现,即阳平调值为553或552,去声为52或51都是可以的。
上声在洛阳方言中比较复杂。根据图3可以看到,男性调形表现为微凸调或平调,调值为454;女性调形表现为缓降调,调值为53,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首先,可以看到,女性的上声调值为53,和男性的上声调值后半部分54相似,说明男性和女性在发上声时,都有高降的特征。其次,对于两者的差异,可以从三个可能的角度加以考虑:第一,“声学并不总是直接或一对一地对应听感的,更不是直接或一对一地对应音节学概念”[13]。在男性发音人发上声454时,有可能这个较低的调头[4]不是语言学目标,而是发音很自然的生理现象附带出来的,调值可以标为[454],这样,它和女性的调值53的差别就可以忽略了。第二,在洛阳方言中,上声具有不稳定性,语音实现多种多样,无论是微凸调还是降调,在本地人听上去都不具有区别作用,因此,454和53都是上声的变体。第三,这种差异是偶然性特征,是由此次调查中男性发音人自身的发音特点造成的。以下通过男女上声基频图(图7)对第三点进行简要分析。
图7 男女上声基频
由图7可以看出,男性发音人的调域较窄,大致为180HZ-190HZ,基频曲线呈现微凸态势;而女性发音人调域较宽,大致为220HZ-260HZ,呈现缓降态势。
以上三点只是对洛阳老派方言中上声出现两种不同调型的原因的探讨,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证。在此,遵循此次调查所显示出来的结果,即男性上声调值为454;女性上声调值为53。
上声在女性的发音中虽然也表现为降调,但和阳平、去声的区分也很明显。结合图3和图6可以看到,女性上声的调值为53,降幅虽然达到了2度,但对比其他两个降调的斜度,仍可以看做是一个微降调,尤其是在调头和调干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平缓微降的态势,听感上也像是一个没降足的降调。这样,上声作为一个高微降调,就能从斜度上与阳平、去声这两个高降调区分开来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洛阳老派方言的声调格局由一个升调、两个降调、一个微凸调(平调)或缓降调组成。现在,来看看这个结果与前人相比,在声调格局上出现了什么样的代际变异。
此次调查显示,阴平为低升调或中升调调型。由于这种差异非常微小,使用时并没有区分意义的作用,可以任意替换而不影响交际,根据音位划分和归并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把低升调和中升调看做是同一调位的不同音位变体。所以,我们认为洛阳老派方言阴平调的特点是一个升调,调值为13或34,与贺氏、曾氏所得的33、34相近;
阳平为高弯降调553或552,降幅为2度至3度,这与贺氏的中降调31有一定的差异,但与曾氏的42较为接近;
上声调型大致表现为微凸或缓降调调型,调值为454或53,与贺文、曾文中的调查结果53、54相似;
去声在洛阳老派方言中表现为高直降调调型,调值为52或51,与贺氏研究所得的凹调调型412相比,两者在调头相近,但贺氏的结果中有一个微升的调尾;与曾氏的31结果相近。
总体看来,此次研究结果与贺文、曾文大致相近,所出现的细微差异只是调型上不同变体的反映,而不存在调位性的对立。
研究发现,洛阳老派方言的声调格局中存在两到三个降调。在老派方言声调格局中,男女发音人之间有着系统性的差异,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上声中——男性发音人的声调曲线表现为微凸调形,也可以归为平调;女性发音人的声调曲线为缓降趋势。与前人所得结果进行对比,洛阳方言在近三十年中发生了缓慢而细微的改变。此次调查的发音人在贺、曾调查记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尚处于中年。在他们由中年步入老年的过程中,洛阳方言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到本世纪中期,我们再来调查65岁左右的老年人,总结洛阳老派方言的单字音声调格局,必然可以找出洛阳方言的历史演变线索。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所限,此次调查所掌握的洛阳老派方言的材料还很有限,并且调查仅限于涧西区而非老城区,今后我们还要在掌握更多材料的基础上,以老城区为代表地点,对洛阳方言从各个年龄阶段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1]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省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2]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2-5.
[3]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J].方言,2005,(2):136-140.
[4]贺巍.洛阳方言记略[J].方言,1984,(4):278-299.
[5]贺巍.洛阳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6]李荣主编,贺巍编纂.洛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7]曾光平,张启焕,许留森.洛阳方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8]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陈彧.焦作获济小片方言的声调格局和入声演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
[10]石锋,王萍.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J].中国语文,2006(1):32-35.
[11]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石锋.实验音系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朱晓农.降调的种类[J].语言研究,201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