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溥言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当前我国主要猪病的流行趋势和防制措施
陈溥言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1.传染病的防控不能仅仅针对单一病原。因为传染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是由一种主要因素和多种辅助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治疗时要考虑到其他疾病的原因,只是治疗一种疾病,猪的健康状况不能解决,要同时有重点和辅助性的治疗。传染病治疗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改变需要改变的。
2.有些疾病的疫苗很难建立客观的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等,很难说哪种疫苗好或者不好,因为这种评价体系还没有健全。
3.动物带毒(包括病原的多重感染)是目前传染病防控的重要课题,也使动物表现持续性感染。
4.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这是传染病防控的另一重要课题,我们目前所说的免疫抑制主要是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等表现出严重抑制状况的疾病,但是实际上机体对所有的传染病都会有免疫抑制。
5.环境应激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应激所造成的,尤其是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小猪。
6.有些名词概念不清。现在我们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名词,比如血清型、基因群、基因型、持续感染等,对这些名词的概念大家还是很模糊,随意使用也容易误导很多人,所以这些新名词如何进行统一和讲解也是很重要的。
血清型与基因型的区别:血清型与疫苗研究有关,血清型选好,疫苗的效果就好,但是基因型与疫苗没有太大关系,它只是说明病毒的来源,与哪些国家的病毒有关。
7.生物安全(包括P3级实验室)的问题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
8.抗生素在饲料中已经不允许使用了。但是养猪的用药混乱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种矛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9.诊断问题。目前争议最多的是经典诊断方法好还是高新技术诊断的方法好,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还是它们的统一问题,各有各的缺点和优点。有些人认为兽医的诊断准确性很低,这也是不正确的,我们诊断也是有所依据的,但是相比国际水平,我们国家尤其是基层的诊断水平还是不高的。
猪的主要传染病在不同时期会容易阶段性发生,一般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某些疾病也没有生长阶段的限制。当前对猪场威胁较大的几种传染病有病毒性腹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我们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疾病进行防控。(见图1)
当前病毒性腹泻病对我们的猪场的危害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防治工作和猪瘟、蓝耳病等都有所不同,它的诊断比较容易,特点就是病情复杂且小猪的死亡率很高。
图1 不同时期对不同疾病的防治重点
(一)流行性腹泻(PED) 大多数人认为流行性腹泻是最不容易引起的,但是引起猪发病的病原绝大多数都不是单一的,在全国很多猪场都分离到这个病毒,对外界的影响比较敏感,但是如果不清楚,对猪场的危害也比较严重,此病的最大难点就是病毒分离。
1.流行病学。该病近几年表现比较严重,1992年中国首次报道分离到该病毒,1995年将其归属为冠状病毒属,2010年至今,中国大面积流行的PED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报道表明该病毒有三种以上基因型。中国的毒株与欧洲毒株有区别,但与南韩等亚洲国家接近。
该病主要发生在11月至下年4月间,尤其在农历春节前后是发病的高峰期,气温超过20℃一般不会流行,但也有在气温25℃或更高时发生的情况,近年来也有在夏季发生的病例。在秋冬季节发病时,产房2~3日龄拉稀,24 h内基本死亡,且反复发病,部分地区发病一直延续到夏季或秋季。疫苗接种、病料返饲等紧急措施防控后,猪群仅能稳定40~50 d,然后再次流行。肌肉注射攻毒时发现,猪只不表现发病症状。大部分猪场发病期可持续3~5个月,很多场可持续半年以上。
2.发病机理。病毒经鼻腔或口腔到达胃,能抵抗低pH值和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到达小肠,大量小肠上皮细胞受到感染,其功能迅速改变或破坏。小肠内酶活性明显降低,扰乱了消化及细胞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的运输,未被消化的乳糖存在于肠内,使肠道渗透压增高,导致液体的滞留,甚至从机体组织中吸收液体,病猪失水、代谢性酸中毒,故发生腹泻和脱水,最终死亡。所以该病侵害最严重的部位是小肠。(见图2、图3)
3.临床表现。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随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5周龄以上症状轻微,很少死亡。临床表现仔猪呕吐及致命性水泻和脱水死亡,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但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严重,20日龄以内仔猪的死亡率可达到95%以上。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有季节性,PED和TGE的暴发常常是在买进猪只后的3~5 d。
(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1.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所分离的TGEV毒株均属同一个血清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大小约28.5kb。
2.在抗原上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和犬冠状病毒有一定的相关性。
3.TGEV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有96%的同源性,并已证明PCRV是由TGEV突变而来。
(三)PED与TGE的区别
1.PED在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都很高,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最高,而TGE在架子猪、育肥猪发病率较低。
2.PED的症状多为水样腹泻,或在腹泻过程中有呕吐,多发生于食后,母猪精神差、厌食、持续腹泻1周后康复,而TGE大多数是先呕吐,后腹泻。
3.日龄大的猪发生PED,病死率较TGE低,在猪群中传播亦较慢。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分离病毒可在PK15上作血清中和试验,双份血清的中和试验,康复血清效价4倍于病初血清为阳性,但中和试验做起来比较困难。推荐用发病猪小肠内容物涂片或肠管冰冻切片做免疫荧光试验。可以使用RT-PCR快速诊断法对发病猪的粪便进行检测。
(五)PED-TGE免疫机理 猪的免疫系统在胎儿期开始萌发直到出生后4~8周才发育完全。
但机体的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在体内产生干扰素和发挥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体液免疫能产生抗体,又分为全身免疫和黏膜免疫(包括呼吸道免疫和肠道免疫),猪瘟病毒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传染性胃肠炎病需要黏膜免疫。
在免疫学中起主要作用的免疫球蛋白是IgG和IgA。IgG也叫循环抗体,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抵御全身感染,IgG的分子量较大,不容易穿过肠壁进入肠腔,它们对胃酸和消化酶的抵抗力较差。黏膜免疫或肠道免疫(经口服、点眼、滴鼻、泄殖腔等给药)产生IgA,也叫分泌抗体,黏膜免疫后肠道和血清中可检测到分泌型IgA抗体。但肠道外免疫,检测分泌型IgA抗体困难。IgA主要用来抵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在黏膜免疫中起主要作用,可以抵御胃酸和消化酶的消化,并且与肠黏膜有亲和作用。所以IgA在肠道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肌肉免疫很少产生IgA,所以PED和TGE的肌肉注射免疫效果不好。
图2 小肠弥漫性充血、出血和变薄
图3 病猪的肠绒毛比正常猪变平
图4 胃底黏膜点状充血和斑状出血
PED、TGE病毒病都是肠道病,都是通过消化道感染的。它们的靶细胞都是猪的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引起肠绒毛的萎缩脱落,是导致动物消化紊乱、酸中毒和脱水的原因,如果在肠腔内经常有抗体存在,就可以不断地中和猪胃肠内的病毒,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六)疫苗免疫
1.疫苗接种途径。肌肉注射、乳腺内注射、后海穴注射和口服免疫四种途径中,个人认为后海穴注射和口服免疫效果较好。TGE的免疫使用弱毒苗效果最好,但弱毒苗的肌注效果不理想。
2.乳腺内注射。乳腺内注射可以在血清和乳汁中产生很好的IgG和IgA滴度,并且不注射疫苗的对侧和其他乳腺也同样产生抗体。理论上,疫苗应该用乳腺途径注射,但操作上难度很大,极易发生乳腺炎。有人用涂抹乳头的方法让小猪吃到,此法有一定效果,但是太小的猪效果不好。
3.后海穴注射。在尾根与肛门间凹陷中的一个穴位,此处的淋巴分布密集。经实验室和多年的临床应用说明在母猪交巢穴注射后,乳汁内能产生相对较高的抗体。
4.口服免疫。口服免疫效果较好,但是实际操作上的剂量不好掌握,口服剂量能否到位,尤其是自家苗的注射剂量直接关系到效果的好坏。
(七)防控
1.管理。目前综合的防控措施是疫病防控的主要方法。我们要加强冬季猪场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中能量饲料的供给,加强防寒保暖;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猪群感染该病后,要及时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对猪舍迅速彻底消毒。注意冬季保温,冠状病毒怕热不怕冷,所以集中在冬春季发生。但要注意近两年来的四季都有发生。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病毒怕光,在紫外线和日光下很易死亡,所以在猪舍内加强光照,装紫外线灯可以在有效距离内杀灭照到的病毒,保持地面干燥也有一定作用。注意引种及猪只销售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2. 解决母猪免疫抑制问题。母猪免疫圆环苗、蓝耳苗、猪瘟苗、伪狂犬苗等都会产生免疫抑制,我认为,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难,因为我们养殖不仅要考虑疫病损失,还要考虑经济代价,是流行病学和经济学的综合问题。
3.消除霉菌毒素。
4.用PEDV、TGEV疫苗控制。
先用弱毒接种2~3次、然后用灭活苗(后海穴接种)巩固;PED、TGE和RV病毒病的最理想免疫途径应该是口服活毒,但也要防止病毒扩散。
(八)发病场的紧急防控措施
1.种猪群同步感染。从猪场分离病原,经Vero细胞传代4~5代,使用病毒含量达到107的冻干毒,对母猪进行口服免疫,以保护新生仔猪;(返饲病料的目的亦在此,但该病毒发病剂量需达到107,但病料病毒含量无法保证)。
2.发病仔猪治疗方案。对每头发病仔猪(5日龄以上),用8万单位庆大霉素+0.2 g阿托品+5 ml0.9%生理盐水一起灌服,饮水给药时庆大霉素剂量加倍;连用1~2 d,每天2次。
3.发病仔猪补液方案。对5日龄以上的发病仔猪,可使用5~10 ml 5%的糖盐水+2万~4万单位干扰素(+庆大霉素)进行腹腔注射;连用1~2 d,每天2次;5日龄以下由于个体太小,脱水严重,治疗价值不大。
高致病性蓝耳病(PRRSV)于2006年在我国江西首次暴发,6个月后传遍全国大部分地区,其特征为可持续10 d高热41℃,耳部和全身有淤血,食欲不振、厌食,高发病率达50%~100%,高病死率达20%~100%,易与圆环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和细菌共感染或继发感染。
(一)发病机理 PRRSV经吸入、摄食、交配、咬伤或针头传播,病毒感染12 h后,引发局部淋巴结反应和病毒血症,在黏膜和肺脏的局部巨噬细胞中复制,并扩散到全身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使巨噬细胞感染变性,从而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现象。
(二)临床表现 有人认为蓝耳病的诊断方法不准确,主要是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性,体温变化、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神经症状和繁殖障碍都有所表现,且疾病感染情况较为复杂,临产母猪乳腺发育不良、产后无乳,母猪流产或早产,死胎、弱胎和自溶胎,被感染母猪呼吸困难,间情期延长,返情率很高、长期不孕。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母猪窝活仔猪数减少,受胎率会下降10%~15%;初生仔猪有呼吸困难、肌肉振颤、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增加;保育猪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有的病猪在耳、腹侧及外阴部皮肤呈现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色;育肥猪发热,饲料消耗降低;公猪感染后一般体温不升高,但精子畸形、稀精,授精率低至50%以下。
表1 蓝耳病的免疫特点
(三)机体免疫 从蓝耳病病毒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看,体液免疫产生的中和抗体产生较快,可以用于抗病毒的急性感染,而细胞免疫产生的干扰素在感染中后期才开始产生,所以干扰素可用于抗蓝耳病毒的持续感染,因此,γ-干扰素和淋巴细胞吞噬指数的高低决定细胞免疫的效果好坏。对于蓝耳病来说,活疫苗比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更好,但是世界上的种猪只能接种灭活疫苗,为防止种猪的排毒和病毒传播。
抗体依赖的病毒感染增强作用。研究表明,PRRSV有抗体依赖的病毒感染增强作用,近年来相继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流感病毒、猫感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登革病毒(DV)等病毒中都发现了这种现象,这些病毒的抗体滴度在低水平或高水平时对病毒存在中和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生长和传播,而在中度水平或亚中和滴度水平时(称为感染增强抗体) ,将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及对疫苗的应用产生明显影响,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的病毒感染增强作用(ADE),这将使疾病的防治更加困难,疫苗的使用应更加慎重。所以在注射疫苗时要严格保证剂量,及时进行二次免疫,保证抗体的较高水平。
蓝耳病为首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其免疫特点见表1。
免疫接种:这是有效的方法,目前已有弱毒苗(如美国的Resp株、JXA1株、R98)、灭活苗;使用自家苗也安全有效且经济,主要用于母猪维持免疫;弱毒疫苗仔猪免疫效果较好,但对怀孕母猪不安全,只推荐用于后备母猪或疫区(场)。
参考免疫程序:
①后备母猪在2~3月龄驯化活疫苗,配种前两个月、一个月进行2次免疫。
②经产母猪每年免疫3~4次灭活苗。
③仔猪首免活疫苗在10~21 d,3周后二免。
④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弱毒苗。
(四)蓝耳病的防控 猪场的蓝耳病感染状况分为四种:暴发发病(三阳)、不稳定(母猪无临床症状)、稳定(有临床症状和PCR检测阳性)、阴性(见表2)。
由于母猪有较高的抗体水平,所以仔猪在出生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受母源抗体的保护而不会感染PRRSV,但随着母源抗体水平的下降,仔猪随时有感染PRRSV的可能。因此,所有仔猪都必须在12~14 d断奶,并转移到一个10 km(直线距离)以外且隔离条件较好的临时场地饲养。这样就可打断病毒由母猪传染给哺乳仔猪,再由断奶仔猪传染给保育猪及生长育肥猪的这一途径。
⑴ ELISA检测母猪的抗体水平。如有部分阴性,就需人工感染,使整个母猪群的抗体水平相近。以确保在净化开始时所有的母猪都不再排毒。
⑵ PRRS阳性猪场的猪只感染PRRSV主要发生在保育期。所以保育猪舍的清空与彻底的清洗消毒相当重要。
图5 病猪耳部皮肤严重发绀,呈蓝耳症状
图6 仔猪呼吸困难
⑶ 保育猪舍与生长育肥猪舍的隔离条件要相当好,这样才能防止交叉感染。如不能确保安全,建议另外租用猪舍或者非畜禽用途的建筑,待彻底清洗消毒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后再进猪。
⑷ 健全生物安全制度,以彻底切断PRRSV在猪舍内的循环。
(五)猪场对蓝耳病的处理方案
1.发病时的处理方案。
(1)对母猪:封闭猪群,至少6个月不能引进新的猪群。最佳控制方案是对所有母猪接种灭活苗,或者使用本场基因型相匹配的疫苗,对整个猪群进行免疫,每3个月一次。
(2)对仔猪:最佳控制方案是对2日龄和断奶时的所有仔猪注射“瑞可欣”,或使用灭活苗免疫仔猪,但效果很一般,也可用干扰素及抗生素注射,阿莫西林+阿司匹林(20 mg/kg)饮水加药。
2.蓝耳病不稳定时的处理措施。
后备猪用血清或弱毒苗接种(驯化);怀孕母猪用圆环苗+蓝耳灭活疫苗跟胎免疫,控制继发性细菌疾病,淘汰劣质带毒母猪;仔猪断奶时全部注射泰拉菌素,哺乳仔猪接种圆环疫苗、蓝耳疫苗和猪瘟高效苗,并给予替米考星+阿司匹林等药物。
3.蓝耳病稳定时的处理措施。
后备猪接种母猪血清;母猪免疫同源病毒灭活苗(每年3次);仔猪免疫弱毒苗,断奶仔猪免疫支原体+圆环疫苗(减少支原体病原侵蚀肺部,改变肺部巨噬细胞功能)。
4.蓝耳病阴性状态的处理措施。
自留后备母猪于12周龄选出,接种母猪血清,隔离2个月,血清和PCR都为阴性时转入生产群;外购后备母猪时注意血清为阴性、PCR阴性才买,接种母猪血清,隔离驯化2~3个月,并于混群前检测PCR仍为阴性,S/P<1.2;种猪群用弱毒驯化后再免疫灭活苗。
(本文根据专家报告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