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梅 李 嘉 王 亮
(承德晚报,河北 承德 067000)
新闻采访活动是记者以主观来认识客观,从而采集新闻事实、了解新闻真相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因此,在整个新闻采访的构成要素中,记者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整个采访活动的发起者,也是采访过程和采访节奏,直至最后传播质量的把握者。
在新闻采访中,由于交谈双方的文化素质、生活背景、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记者必须善于换位思考,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被采访对象是新闻资源的所有者,记者是新闻资源的需求者,二者之间在新闻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潜在的供与求的关系。因此,这个供求关系的实现,是没有外在的约束力的。
2012年春节前,记者曾经做过一个对艾滋病男孩的系列采访。这个男孩非常不幸,因父母遗传得了这个绝症。他的父母因艾滋病先后去世,他被养父和姥姥送到了半里之外镇里的养老院。养老院里的老人因为艾滋病这个瘟疫一般的字眼,没人愿意与他同住一个屋子。学校也因艾滋病让其退学。亲人的抛弃、周围人的冷漠以及学校的拒绝,让一个13岁的孩子承受着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面对这一切,他选择对人的方式就是“以牙还牙”,不与任何人说话,一个人默默地生活。
记者最初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一个人下军棋。他对记者的存在和问话均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偶尔的回答也只是简单的点头或者摇头。一个小时下来,记者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于是,记者尝试改变自己的角色,抛弃记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与他平等的人来接触。记者看到他枕边有图书,就跟他一起探讨书中的角色,看他看电视,记者便跟他探讨什么动画片好看。终于,他对一个陌生人也能找到这么多与他相同的东西而对记者发生好奇,开始用简单的一两个字回答记者的问题。随后,记者便半跪着保持跟他同等身高的高度,跟他说话、沟通,并尝试着触摸他的头,跟他发生身体接触,让他感觉到记者没有对他排斥的态度,而是希望与之接近。几个小时下来,孩子终于肯跟记者说话,尽管仍然惜字如金,但是记者总算是通过他的嘴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新闻素材。
后来,这个事情以长篇通讯的形式刊发后,迅速被全国各大网站转载,引起轰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社会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男孩的命运得到了彻底改变。
成功谈话的第一步不是主动发问,而是先要学会倾听。在一般的采访之前,记者对于采访对象大都是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所以主动发问并不是最佳的办法,因此,先要拿出耐心来倾听采访对象的自述,再从中找到记者所需要的新闻点和主旨。
记者曾采访一位农村的身患癌症的教师,离岗几年后,学校和学生们没有忘记他,而是经常看望他,并为其捐款。在弥留之际他写下遗愿,要捐献自己的全身器官,用于医学研究,目的是用自己的这种爱去延续自己所得到的爱,并向社会回报这种爱。
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这个教师已经不能说话,只能用简单的气力蹦出几个词语。因此,这种采访很有困难。于是,记者先分别听他的妻子、父母和学生讲述整个事件的前后过程。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角度的讲述,看到了不同方面的他。也许,在采访中很多人的话对于最后的成文意义并不大,甚至很繁琐,但是,也正是通过他们的叙述,通过这种交叉性的映照,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也立在了记者脑海里。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了解,挖掘到了他生命的轨迹和之所以作出最后选择的原因。此后,再通过跟采访对象的简洁的交谈,获得了新闻的核心价值。
在倾听采访对象自述的基础上,作为采访过程的掌控者,新闻记者也要善于引导采访对象,以挖掘到自己最想要的素材。常常是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的稿件。要做到独特,便要善于揣摩和引导采访对象。
在每一个地区往往都有着自己的“标志性”人物,这些老典型也经常被媒体反复地挖掘。在做这样的老典型采访的时候,因为采访对象大都被多家媒体采访过很多次,他们自己的脑海里基本已经形成一个定式,这种模式化的东西往往很顽固。因此,在做采访的时候,采访对象经常按着原来固有的套路说出一堆普遍的事实,但是在这一堆中未必有你想要的东西。因此,在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引导好采访对象说出“老典型的新东西”。
承德县孤山子学校校长于贵勤就是一个被多家媒体报道过多次的老典型、老模范。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于贵勤是一个山村小学的校长,她甘愿抛弃县城的生活,扎根大山30多年。为了山里的孩子,她又当校长又当老师又当保姆又兼做锅炉工。她用自己多年积攒的荣誉和社会资源去挨家求助,只要能不断改善学校的条件。
这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媒体报道中最普遍的新闻事实,要重新做报道,记者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可是,在对于校长的初期采访中,记者却属于一个被牵引的人,只是按着她的套路,听她在又一次的讲述。慢慢地,记者意识到,这样发现不了自己想要的、有别于别人的东西。于是,记者尝试着打断她的自述和思路,开始用女人的角度去引导她,反思对这一切的付出和不甘;用儿女的角度去探讨她对父母的愧疚;用妻子的角度回味对丈夫的缺憾。慢慢地,于校长讲述出了那个真实的、被深深埋起来的自己。她开始流泪,叙述内心曾经有过的恐慌和抉择,痛悔和遗恨。其实,她也有自己的伤痛,也有自己的不满,但是她学会了隐忍,选择了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和学校,为了那些期盼的眼神。这才是人物真正高尚的源泉。文章见报后,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于贵勤也继一系列荣誉后,又一次获得当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的称号。
采访,还只是新闻写作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后面的写作过程更加体现记者的素质,但如果你这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即使你妙笔生花也难免是无本之木,缺了基础和底气。因此,在日常采访中,记者不能允许自己的采访犹如蜻蜓点水,而是要学会转换角色,深入挖掘新闻人物,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