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成 刘思赤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刘铁成 刘思赤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并做效果分析。结果 71例患者痊愈,有效10例,无效2例。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可靠。
面神经;麻痹;针灸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425.7/10万[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冬多见,其病因多因素体虚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而致[2]。我们应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3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3]中面瘫和《临床神经病学》面神经炎的有关内容制定[4])的患者8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2例;年龄16~67岁。病程1 d~3年,多数患者在6~30 d。春冬季发病57例。
1.2 方法 取穴,①主穴:阳白透鱼腰,上关透太阳,下关透颊车,大迎透颧,地仓透颧,颧透四白,地仓透禾,地仓透承浆。②配穴:风池、翳风、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丰隆等。每天选主穴(透穴)1~3个,配穴2~3个,1次/d,交替使用,找到针感后,留针15~20 min。一般局部手法宜轻,用浅刺轻刺激[5],针上加灸用补法,远端循经取穴刺激性较强,采用泄法以疏通经气,达到邪气外出,调节经脉,求阴阳平衡。对病程在20 d以内的患者,以针上加灸法为主,取穴原则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以上述针灸及配穴方法,调和气血、祛邪外出,每日或隔日一次,不计疗程。
1.3 疗效标准[6]痊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3例患者中,71例患者痊愈,占85.54%;有效10例,占12.05%;无效2例,占2.41%(表1)。
表1 不同病程患者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刺治疗时机,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的医者认为,针刺该病的最佳时机应在静止期(发病后7~10 d),在急性期(发病后1~7 d)机体与病邪正处在抗争阶段,此时不宜局部针刺治疗。理由是该阶段经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从而导致虚则更虚、邪胜更胜的局面,所以,针刺治疗面瘫并非越早越好。更多的医生则认为,面瘫早期针刺局部穴位不但不伤正气,反而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刺激面神经向好的方向转变,并强调愈早针刺愈好[7]。从本次观察结果来看,早期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是提高本病痊愈率的关键,该病多为受凉及急性面神经炎所致。发病20 d以内的,病程变化为受面神经水肿、缺血影响,因此而发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实质上是神经的保护性抑制,所以该病以早期治疗为原则,全力消除面神经炎,改善血液循环,通经活络为好。同时患侧面部忌用过强的针刺手法;又根据辨证与辨病的原则,在配穴中针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属阳明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其气血通畅,则正气强盛,机体功能易于恢复;故此病一般在发病后的一周左右为发展期,治疗一般不易见效,在10 d左右疾病才开始恢复,治疗得当病情将日趋好转;因此我们先向患者说明病情,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做好心理护理治疗,使其安心配合治疗,治病的基础上嘱病人用热毛巾温敷患侧,3次/d,每次不少于20 min,按摩患侧面部,2次/d,每次不少于15 min,嘱面部保暖,这样可以加速病情的恢复,往往会取得理想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面部选穴不宜过多,手法宜轻,是为了防止引起面肌痉挛而口角反歪向病侧,成为“倒错现象”,导致病程缠绵,不易改善。
[1]吴华,户玫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2):54-56.
[2]徐冬梅,陈发金,张贵荣,等.针刺治疗面瘫27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71.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70.
[4]黄如训,梁秀林,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1.
[5]赵连成,张基伟.针刺配合局部点穴、闪罐治疗周围神经性面瘫的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2):153.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7]伏晓虎.早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7):494-496.
1005-619X(2013)07-0620-01
201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