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埃霞
【摘 要】教学反思主要是指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思考,达到自我改进的目的。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也就是自己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既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既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用新课程理念来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得到,这就是反思的结果。
【关键词】语文 教学反思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反思”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育智慧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反之,如果没有反思的经验,教学工作中收获的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只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
教学中反思既然如此的重要,教师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反思呢?
一 反思不可“无本取木”,而需“思之有物”
这里的“物”来自于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落实,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间的沟通和联系;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反思中还要思考教学有何意外收获。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如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偏差的理解,教师如何指引等。反思中还要思考教学中还有何遗憾与不足。上完一节课后,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的不合理,哪个重点不突出,哪些问题设计得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还需哪些改进,哪句评价语不得体等。教学工作就是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二 反思不可“凭空设想”,而需“思之有据”
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离开这些教学反思将是空谈一场。还有我们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为依据和参照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因为优秀教师往往是具有大量实践经验并能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表率,所以参考他们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三 反思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教学反思的价值在于“思”的内涵,其形式则应适应并有助于“思”的内涵。反思更强调时效性,教师往往刚上完课时对这节课有许多的想法和思考,有时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就会有一些思考与想法。对于这些思考与想法来说,及时记录就显得十分重要,脱离了时效性的反思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反思的形式应当以便于及时记录为佳。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知识点的展开、某一处的操作安排、某一句的诱导提问、某一道练习的设计时,我们可以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进行旁注;又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情,如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时,我们可以在教学环节的中间进行点批;再有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从多个角度去总评;对一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归纳、串析,在点滴的反思中获取实践的真理。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教学反思的内涵,掌握其内在本质和实施策略,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自觉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用文字认真地把自己反思所得到的感悟、感受、感想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感念和结论。只有这样,教学反思才不是“任务”,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教学反思才有实效和长效;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效益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不断得到充实与提升。
高职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但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重理念灌输、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情感陶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素质提高的作用,就必须在存在的弊端上找突破口而不是另寻门径。只有将不该倒置的轻重再倒置过来,将应重视但未重视的问题抓起来,我们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的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
三 结束语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丰富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在高职教学中,再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具备像语文学科所蕴含如此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而要想使语文学科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改变高职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轻文的局面,加大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比重。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今天我们对高职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时,它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只要我们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那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就绝不只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邵宗杰.教育学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7
[2]方展画.高等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4
[3]薛毅、詹丹.现代语文读本.文汇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