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韦 娜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决定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潜在要素是复杂多变的,如政策因素、区位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基础、环境因素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区域经济中各行业的竞争力。而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及已形成的特定结构又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当区域经济决定要素既定且模糊时,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就显得非常困难。一个地区应优先发展什么?应选择何种发展策略?
学者们普遍认为地区的经济总量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故在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时,将研究视角锁定在与经济总量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因素上。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这些因素有不同的认识,Rostow(1960)[1]等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是统一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差异才是影响区域经济的主要因子;之后的学者在Rostow 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讨从经济结构上将一个地区按不同的产业进行划分,通过研究不同产业的生产总值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再研究如何找出影响这些产业产值的因子,进而确定影响区域经济的动因;Robert Solow(1991)[2]发现特制技术是构成特定经济结构的关键,因而将技术作为影响区域经济的最主要的动因。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一个地区的制度因素才是决定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变迁才会导致技术变迁。Kos、North[2]等认为有效率的制度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低成本的产权保护和强制性的政府政策才能保证和维护经济的增长。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做过类似的研究,王小鲁(2004)[3]认为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某个区域的配置与流动才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段军山(2011)[4]通过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的差异,发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人文、政策、制度、资本的可获得性和积聚能力等,他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放松规制,进行制度创新,并通过市场机制发展最终产品部门,重新配置资源。王必达(2003)[5]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导致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创新才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同。曹阳(2001)[6]认为在制度的变迁中,只有那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才是影响区域经济的关键因子。熊璐(2005)[7]对中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制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指出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制度的不同。余鹏翼(2002)[8],彭小辉(2007)[9]等认为自然条件和社会、区位、资本及人力资本、历史文化等非制度因素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徐建华(2004)[10]选取了几种定量化指标对从解放初期到2002年的中国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由于各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同才是真正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都是基于制度、管理、宏观环境等特定要素的作用来进行的。而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业绩指标,以持续几年的业绩比较发现行业竞争优劣势,并探讨如何以此比较优劣势去指导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重构,其研究重点在于竞争的结果而非因素的前瞻。以竞争的结果来调整对策虽是一种滞后研究,却是一种能忽略多种模糊复杂因素、寻找关键关系、以市场优胜劣汰的结论去指导决策的更精准的研究。
本文将纵向比较定义为区域内部各行业间在同一时间区段的业绩比较,是单纯对区域内部行业间业绩进行的封闭式评价。研究的样本为安徽省2012年年底的所有上市公司。
行业竞争能力是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保障,业绩指标的优劣既是竞争的结果,又是竞争力的反映。立足于区域系统内上市公司对所有行业业绩进行比较(纵向比较),从区域视角构造优劣方阵,关键就是指标的合理取舍。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获取了一些衡量竞争力的优化指标,如郑恒斌(2012)[11]选取了营业利润率、经营活动净收益/利润总额等指标衡量企业经营效率;崔后卿(2012)[12]、朱新龙(2012)[13]选取了毛利率、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衡量企业竞争力;陈洋洋(2012)[14]则认为综合绩效至少应包含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营利能力、现金偿债能力、增长能力等5个方面,这些是长期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本文汲取上述学者的部分研究结论,为避免指标过多所造成的相互冲突,进行适度筛选,重点构造营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3个目标层,将关键指标设置为销售净利率(A)、净资产收益率(B)、营业毛利率(C)、总资产净利润率(D)、流动比率(E)、速动比率(F)、资产负债率(G)、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H)、资本积累率(I)、总资产增长率(J)、净利润增长率(K)。以76家安徽上市公司为样本,计算2008-2012年共5年的指标值并取平均数,其结果列于表1。
表1 安徽上市公司2008-2012关键指标平均值
表1显示,各指标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在行业间是互相交错的,如证券期货业销售净利率(A)最高,而造纸印刷业该值最低;房地产净资产收益率(B)最高,而石油、化工、塑胶业等该值最低;交通运输辅助业的营业毛利率(C)、总资产增长率(J)均最高,而电力、蒸汽等又最低;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总资产净利润率(D)、流动比率(E)、速动比率(F)、资本积累率(I)最高,而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均最低;房地产开发业的资产负债率(G)最高,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最低;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H)、净利润增长率(K)均最高,石油、化工、塑胶均最低。由于多指标的不一致导致综合评价的复杂,对11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以聚合的方式找到一个统一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行业综合业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
运用SPSS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使其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Bartlett球度和KMO 检验数据说明表1中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
表2 KMO 和Bartlett的检验
经过SPSS软件的分析,全部11个财务指标可用3个公因子替代,其解释的总方差达到76.26%,且这三个公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具体解释的总方差列示于表3。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用最大四次方值法进行旋转,得出旋转成分矩阵表4。表4显示,第一公因子对营业毛利率等的载荷较大,而对其它原变量的载荷较小,所以第一公因子主要表示盈利能力。对其它公因子做类似的分析,可以得知,第二公因子主要表示偿债能力,第三公因子主要表示发展能力。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各公因子的权重W(i=1,2,3)(第i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量除以三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量之和)分别为:W1=0.5092、W2=0.3357、W3=0.1551
表5是经过计算得出的各公因子得分,以FAC1_1,FAC2_1,FAC3_1表示,总得分以F表示:
表5 排名与得分
F值较高的有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其他传播、文化产业等,这些行业在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整体比较优势,从行业特点来看这些行业大都为新兴产业,说明行业整体有朝新兴产业转变的趋势;F值较低的有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印刷业、石油、化学、塑胶业等,这些行业存在整体的内部比较劣势,其行业特点为它们大部分都是传统稳定型的产业。中间地带这些行业以传统周期性行业居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从内部来看,既无比较优势,也无比较劣势,说明在这几年中,它们的发展还是相对平稳的。
从各公因子分项分析,FAC1_1值靠前的是交通运输辅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旅游业等,这些盈利能力强的行业跨度较大,没有明显的共性,FAC1_1值排名靠后的行业是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造纸、印刷业等,这些行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FAC2_1值靠前的有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行业,表明这些行业的偿债能力较强,行业内各上市公司融资、投资决策优,风险意识强,财务信用良好,资本结构优于一般行业,而该排名相对落后的行业,应该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注重改善融资和投资的决策,避免陷入以债还债的恶性循环。从FAC3_1的得分排名来看,得分值靠前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行业,说明这些行业发展能力强,成长较快,在各自领域快速扩张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经营品质的优良,该得分值排名较差的行业大都为传统产业,这些行业应审视,是否在不确定自身经营能力时盲目扩张发展,以及是否应该修正自身的经营预算。
所谓横向比较是区域内与区域外同行业业绩综合比较,是开放系统的内外比较。本文在纵向比较时共用了11个指标,在与全国的比较时,若仍采用因子分析法,各个指标将很难取舍,也很难赋权,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全国各地区的财务指标并不一定都适合做因子分析法,综合考虑,站在股东的角度,因上市公司拥有一个共同的融资平台,相同行业间的资本结构相似,所以在进行行业业绩横向比较的指标选取时,我们只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来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的计算公式为: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差值=安徽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全国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以此计算结果来判断相对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行业,具体计算结果见表6。
表6 安徽与全国同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差值
表6显示,以五年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的省内与省外比较,出版业、造纸印刷业等2个行业在全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从动态上来看,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所形成的趋同化的竞争结果导致这些优势正逐年退化。比较劣势的行业则有医药、生物制品、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2个行业,这些对外劣势的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其对外劣势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综上,一些对外优势的行业比较优势难以维持,一些对外劣势的行业劣势又难以改观,行业整体现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说明行业的发展在整个竞争环境上还存在着隐忧。
综合以上行业业绩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将上述两组比较结果按照一个坐标图展开:第一象限表示为对内优势、对外优势行业;第二象限表示为对内劣势、对外优势行业;第三象限表示为对内劣势、对外劣势行业;第四象限表示为对内优势、对外劣势行业。具体坐标图如下:
图1 各行业所属象限图
由各行业在坐标图上的分布得知,安徽各行业处在第2、4象限的较多,在第一象限的较少,说明上市公司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在发展经济中也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主动运用财政政策等内部调整的较少。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结果,本文给出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坐标第一象限的行业为对内和对外均优的行业,这些行业符合安徽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政府政策应支持其发展。以出版业为例,安徽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对于这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政策应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为行业内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第二,坐标第二象限的行业很多,多为制造业,这些行业内部并没有获利的优势,但这些行业都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即大都为传统非周期性产业,以旅游业和零售业为例,虽然相比其他行业,这些行业有较强的对外优势,但对于安徽来说,发展传统产业并以传统产业为整体发展的基石是安徽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要时应通过财政手段重点扶持以维持它的对外优势,同时加大它的对内优势。
第三,坐标第三象限的行业属于在省内外发展中均处于劣势的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多为公共事业类或是垄断行业,虽然其发展空间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但它们又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行业,政府政策应维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第四,坐标第四象限的行业如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产业,安徽省是一个科研大省,虽然政策上已对其进行了重点扶持,但应注重将人才结合技术共发展,以加大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相关上市公司应提高其管理水平,缩小与全国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整个经济环境上,我们也应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适应其发展,使其能与证券业发展等相结合,以共同增强各行业的对外优势。
[1]Walt Whitman 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M].1960.
[2]Robert Merton Solow.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factors[M].1991.
[3]王小鲁.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4]段军山.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及成长路径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21):54-67.
[5]路立敏.我国酿酒行业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2012,(10):118-121.
[6]陈超娴.上市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以江苏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2,(2):50-52.
[7]狄 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J].财会通讯,,2011,(12):34-35.
[8]余鹏翼.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非制度因素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9):10-12.
[9]彭小辉.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研究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52-58.
[10]刘秋生.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评[J].商业会计,2012,(19):35-37.
[11]郑恒斌.物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2,(32):34-35.
[12]崔后卿.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竞争力评价[J].生产力研究,,2012,(9):202-205.
[13]朱新龙.企业综合财务状况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与F计分模型[J].会计之友,2012,(11):50-51.
[14]陈洋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2,(15):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