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玲 张季青 王秀宝 陈秋妮 刘秋兰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2.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福建泉州 36200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系指女性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多由分娩、流产、放环、取环、刮宫等妇科手术引起感染、月经期不卫生或性交不洁感染等因素所致。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使病程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导致长期慢性盆腔痛、不孕不育或宫外孕等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研究运用自拟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本病30例,并设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湿热瘀结型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60例,年龄18~50岁。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灌肠组(治疗组)30例与奥硝唑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34.8±5.6)岁,平均病程(4.2±1.6)年;对照组 30 例,平均年龄(34.7±5.9)岁,平均病程(4.4 ±1.8)年。两组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妇产科学》(第7版)[1]中的有关诊断标准制订。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诊断标准制订[2]。
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和精神病等严重疾患者;中医辨证不属于湿热瘀结证者。
1.4.1 治疗组 ①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 15 g、赤芍 15 g、透骨草 15 g、元胡 15 g、半枝莲 15 g、王不留行24 g、路路通 24 g、制乳没 15 g、加水 1 000 mL,将上药水煎浓缩至100 mL 备用(医院中药房代煎)。灌肠方法:药温保持在39.0℃,患者排空膀胱、直肠,取侧卧位,以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深度在12~15 cm,然后将药液导入容器内于30 min 内缓慢注入,每日1次,月经期间暂停。药注入完后,嘱患者将臀部抬高,尽量延长保留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②奥硝唑分散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375,规格:0.25 g/片)0.5 g,2次/d。
1.4.2 对照组 奥硝唑分散片0.5 g,2次/d。
1.4.3 疗程与注意事项 两组患者用药14 d 为1个疗程,入组病例在试验期间不在合并使用与治疗本病相关的其他药物。
1.5.1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yne scale,VAS)作为镇痛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以视觉模拟尺的“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4~7分为中度,8~10分为重痛[3]。治疗前后由患者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
1.5.2 止痛疗效 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订。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或)腰骶疼痛消失;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或)腰骶疼痛明显减轻。
1.5.3 免疫学检测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学检测,观察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外周血的细胞因子白介素 2(IL-2)、白介素 10(IL-10)的水平变化。
采用SPSS 1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盆炎灌肠方在缓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患者自觉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为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止痛疗效比较(例)
对照组治疗后CD4、CD4/CD8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CD4、CD4/CD8的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8 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 CD4、CD4/CD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CD4CD8 CD4/CD8治疗组(n=3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0.423 ±0.024 0.446 ±0.031▲△0.412 ±0.032 0.358 ±0.028▲1.03 ±0.16 1.25 ±0.18▲△0.429±0.025 0.430 ±0.028▲0.410 ±0.048 0.383 ±0.038▲1.05 ±0.16 1.11 ±0.16▲
两组治疗后IL-2 和IL-10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2 和IL-10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10的变化比较(pg/m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10的变化比较(pg/m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IL-2:白介素 2;IL-10:白介素 10
组别IL-2治疗前 治疗后IL-10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30)对照组(n=30)2.94±0.54 2.89±0.52 4.92±0.58▲△4.18 ±0.60▲15.02 ±2.06 15.09 ±2.10 28.64 ±4.08▲△23.23 ±4.02▲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妇女因产后、剖宫产后、流产后以及妇科手术后细菌进入创面感染而致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性病变,是造成慢性盆腔疼痛、异位妊娠和不孕的重要原因。近年已经明确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是盆腔炎发病的主要致病菌[1]。该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有关资料报道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病率高达30%~60%[4],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盆腔炎属中医妇科“妇人腹痛”、“经病疼痛”、“瘕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以痛经、下腹胀痛、性生活疼痛等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大多由于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而摄生不慎,或经期同房,金刃损伤或宫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导致湿热之邪入侵胞宫、包络、胞脉、冲任,阻滞气血而发病。其发病机制与西医的局部产生炎症反应、免疫异常、血液的瘀滞和血管的异常增生等病因病理有较多共性之处,表明了湿热瘀血互结,缠绵不解,盘踞胞脉,淤血内阻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见湿热和瘀血系本病关键所在,盆炎灌肠方是针对“湿、热、瘀”这一病机要点而立方。
盆腔炎在病理学进展过程中,会产生痛经、下腹胀痛、性生活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用盆炎灌肠方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痛疗效为86.7%,对照组为73.3%,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患者自觉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疾病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康复时间的长短。外周血T 细胞变化情况可以体现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本研究观察到对照组治疗后CD4、CD4/CD8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D8 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盆炎灌肠方煎剂直肠滴入可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细胞因子与炎症细胞的渗出、激活炎症病理性损伤、成纤维细胞的增值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影响炎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5]。IL-2 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增加机体抗感染作用[6],IL-10是体内主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其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降低机体对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反应[7]。本研究发现两组均能升高血清IL-2 和IL-10水平(均 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盆炎灌肠方煎剂直肠滴入能显著改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机制可能与对IL-2、IL-10的调节有关。
本研究将盆炎灌肠方的药液采用独特的保留灌肠方法,使药液直接渗透于炎性部位,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有利于局部药物的吸收,同时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中药还可以使患者脏腑气血疏通,痛则不痛,使其整体症状得以改善。因此,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明显、治疗充分,克服了西药或单纯中药口服治疗疗程长、效果不佳、反复性强等问题。治疗期间少数患者有胃部饱胀不适,下腹坠胀等症状,但1~2 h 内可消失。表明该疗法技术先进,值得临床推广。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2]郑筱萸.中药临床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4-253.
[3]王恩真.神经外科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2-903.
[4]李颖.参七妇康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126例[J].江苏中医药,2002,23(12):98
[5]王志国.当归芍药散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H-a、IL-2 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5,33(5):35.
[6]钟金宝,梁艳华,李仰琪,等.窄谱中波紫外线对银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的影响及疗效[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4):211.
[7]杨径,刘德红,孟新科,等.IL-6 和II-10 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中的预警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6):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