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宇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推进职教攻坚、配套区域重点产业,于2010年将6所优质中专学校整合而成的二产类龙头学校。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现有教职工1 200余人,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20 000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10 000人,年均短期培训30 000人次,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公办中专学校。学校选址于成都市双流县正兴镇,距成都市区中心25 km,位处成都市打造的天府新区中心。项目建设用地被正兴镇水厂和规划酒店用地切割呈不规则形状,场地呈缓坡丘陵田野地貌,最大高差达34m。项目总用地面积24.7 hm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08 000m2(图1)。
图1 用地现状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1]”校园文化精神的创造,无疑是本项目规划的宗旨之一。纵观校园规划,其目的就是把教育的功能要求,以一种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协调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保证学校发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创造出一个高效率、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因此,本次规划的重点也在于建立一种空间结构和空间逻辑,使学校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有序。
在此指导思想下确立了:山水园林、人文人性、现代生态的规划目标及一轴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
KevinLynch在其名著《SITE PLANNING》中对场地的论述涉及到诸多因素,它们是:地面下之状况,地表形态,活动及生命体,建物及设备物,环境四周之光线及空气,对人类的意义等,它们构成了基地的本性。(《敷地计划》第三版,成其林,译)对场地的尊重,应是设计师永恒的话题,而非简单的等高线的解读。经过现场踏勘,认真分析,逐渐找到了设计的依据,那就是:场地的秩序。不同的海拔高度构成的台地,为整个校园的功能结构组织提供了线索。“每一基地,都有一理想的用途。每一用途,都有一理想的基地。[2]”正是这种对场地辩证的认识,引导设计者立足现场,在基地特有的地形、地貌中去寻求答案和设计的灵感。
由于该校园用地形状复杂,若按传统校园规划模式去追求诸如轴线对位关系等形式,那将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创作思路。而顺应自然,以“有机主义”的设计方法来处理各种关系,方具有现实的意义。反观现代职业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而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环境对人的塑造及对教学和科研的作用虽是无形的,但确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应充分利用坡地特有的景观因素,并通过建筑、绿化、小品、雕塑、铺装等元素去创造亲切宜人、层次与内涵丰富的校园空间环境,以供学生集会、交往、展示、休息、学习等行为活动。由此,规划采取各功能区沿山地生态景观带展开,并遵循共同的脉络肌理——线形与组团形的建筑平面方式互为交错,以求开放的、愉悦的空间效果。各个功能区构成的多中心形式,更有利于使各空间环境具有场所的归属感。建筑空间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它的空间图式的哲学内涵是建筑美学的灵魂。同时,哲学内涵或精神要素只有和稳定的场所系统相联系,才能获得含义,才能体现场所感,从而在设计中表达出空间的内涵和空间的意义。因此在规划中需要把握的是各种行为活动的空间环境的特质与表情。而非盲目追求高、大、空的设计表现,力求在平淡中去展现一种触及灵魂的空间气氛和场所精神。
校园按功能划分为教学行政区、实训区、生活区、运动区和中心景观区。根据场地的特征,选择线簇式的规划结构,以道路串联各功能团,建筑按标高关系择地而筑。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丰富的建筑群体空间,而且为分期建设提供了保证,使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图2)。通过组织规划,明确学校这个复杂的机构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是保证学校物质环境质量的前提。
图2 校园功能分区
教学行政区包括现状楼、信息中心、教学楼、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四组建筑,分三个台地修建,即相互联系又独立分区。建筑单体采用依山就势而建,形成多层次立体交通空间(图3)。
图3 教学楼设计意向
入口台地形成校园形象的展示空间,也是规划“人文礼仪轴”的重要节点(图4)。
图4 校园主入口
实训区包括工厂、实习教学楼与室外实训场地,相对独立,自成一体,位于地势较低点和下风向。实训区单独设置出入口,货物流线不进入校内各区。该区利用地形高差分为两个台地,即节约建筑造价,又形成丰富的空间关系(图5)。
图5 实训楼设计意象
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南面的最高台地上,由食堂、宿舍、生活服务中心(学生生活街、医疗站、超市、书店等)组成。
运动区选择在北面地势较低的凹地内,该区需要大量填方,不宜布置建筑,且靠近高架桥,噪声干扰较大。区内包含风雨操场、400m标准跑道、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
景观带(区)规划,以山为背景,结合山地改造,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并尽可能保留原生态的山地景观,构成具有生态、绿色的文化内涵的诗意景观空间带。
学校建筑作为一类公共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环境教育的功能。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融合绿色建筑相关环境教育和环保教育的理念,其意义深远。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技术措施以达到绿色学校的设计目标。
水平遮阳板造型元素的分析见图6。
图6 水平遮阳板改善室内光环境
屋顶造型元素的分析见图7。
图7 屋顶作为隔热夹层改善室内热环境
外墙保温系统构造见图8。
图8 外墙保温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见图9。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循环装置,用于补充景观水池,以节约用水。
图9 雨水收集系统
规划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许多问题依然萦绕脑际。鉴于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特殊的区位,笔者认为它将很难作为文化区在短时间内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其弱点主要体现在:(1)基础设施不能共享;(2)服务设施的社会化程度低;(3)场地指标与办学规模不协调;(4)教职工住宿生活区尚无规划,导致短期办学成本较高。其实,这不光是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面临这一问题,许多高、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小而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弊端。因此,对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规划,其意义已超过了规划的本身。它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了学校的选点、迁并、整合乃至体制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仅用规划图纸的渲染就能完成的。
回归现场,针对该项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校园特点去组织各功能结构,使规划的理性化与规划过程中的动态观有机结合,并在空间环境气氛的营造、突出个性的布局上作了一点探索。“设计无处不在”,但设计只有立足于此时此地,关注于此情此景,方能在各种制约中寻求到自由与创作的现实意义。
[1] 陈平原.“太学”传统——老北大的故事之一[J].读书,1997(4)
[2] 西蒙德.景园建筑学[M].王济昌,译.台隆出版社,19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