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琴 张泽萍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者为49%,即每2位60岁以上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1]。老年高血压常与多种疾病共存,常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高血压是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采取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探讨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治疗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80例五股路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组数据
1.2 治疗方法 详细记录其身高、体重、既往病史、吸烟史、血压及血糖、血脂、生化等检查结果。2组均应用治疗高血压的常规药物,常见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即利尿剂、B-阻滞剂、ACEI、ARB、CCB 等,而治疗组同时联合心理干预,、心理疏导、生物反馈和松弛治疗、兴趣培养法等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仅予上述药物及一般的改善生活习惯。对治疗组的高血压患者按照心理反应情况分为6种类型,即恐惧型、急躁型、忧郁型、焦虑型、乐观型、麻痹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疏导方法,针对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进行个体化指导,调整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的能动作用,让患者参与讨论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的更全面,更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反复讲解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加强患者家人、朋友等对患者的关怀等,对每位高血压患者都建立健康档案,按照高血压不同分级标准,进行家庭随访管理。
1.3 观察方法 80例患者测血压2次/d,分别为8点和18点,每1周复查一次动态血压,连续测8周,取其平均值。
1.4 效果评定标准 显效:血压控制理想,24 h波动在1.52/0.53kPa以下,头晕、头疼症状消失。有效:血压有效控制,24 h波动在2.67~1.52/2.0~0.5kPa之间,头晕、头疼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无效:血压控制不理想,24 h波动在2.67/2.0以上kPa,自觉头晕、头疼症状无明显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比对照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Whitehead(1977)和Wood(1979)等人研究发现,恐惧、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相对增加,于是心输出量增加而使收缩压明显上升,伴皮肤和肌电值增高;愤怒和敌意时,则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皮肤电阻和电位也是增高的。如果心理社会应激或情绪应激强烈、持久,就会使神经、体液、内发泌等的血压调节机制遭到破坏而导致数月乃至数年的血压反复波动,最终形成持续的高血压[3]。老年高血压病由于病情长、治疗效果缓慢、病情易反复,致使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多样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些不健康的不良的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及改善症状非常不利。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患者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因此,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本身,心理干预同样重要[4,5]。向患者宣传生活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如向亲人倾诉,与他人交谈等,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合理调整膳食结构,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根据患者自身爱好和病情,教会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有养运动方法,如练爬山、散步、慢跑、慢节奏的交际舞等[6]。
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组在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比对照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应该及早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及早识别其存在的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干预,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照顾和支持。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恢复。
[1] 沈宇.老年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6):104-105.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32:1060-1064.
[3] Lisheng Liu.The Study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Blood Pressure,2004,13:72-74.
[4] 张领,赵诚,张书琴.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及其对策.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3):67-68.
[5] 黄村华,陈金山,黄蕾,等.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4-85.
[6] 孙峰,于浩,钱晓勤,等.扬州农村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实用全科医学,2007,5(1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