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忽视儿童的本体感 受,压抑着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走进了儿童,我们会发现,儿童是非 常特殊的个体,他们具有着与成人差异极大的属于自己的儿童文化。关 注儿童文化,设计新的语文教学,成了我思考的内容。
一、游戏是创造的源泉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游戏时总能满怀热情,创造种 种幻想属于自己的世界。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 本能压抑。”我想让儿童顺应他自然的天性,任其在游戏的王国里快乐, 不要害怕孩子将总是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因为我们会给他提供获得更 多高尚的,满足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我主动把游戏引入语文教学,并且发现这样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汉语拼音》时,我设计一套拟人化的字母体 操,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在欢快的游戏中完成。教《家》一课,扮演白云、 小鸟、鱼儿、种子的孩子们努力寻找自己的家,并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 寻找的过程,孩子们最后开心地说:“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家!”“自己的家 真温暖,舒服呀!”……这一段即兴创作,课文中没有任何提示,我看出 孩子们不但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领会了家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中,游戏时常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掀起学生学习高潮, 课后,游戏还可当作业布置。学完《怀素写字》,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怀素 刻苦练字,好学上进,我布置同桌间进行“一日一赛”,每天比练二十个 字,看谁写的漂亮,每天老师只在优胜的作业本上打红五星,这样对低 年级学生来说,练字这一枯燥事变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事。学完一首古 诗,我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边背古诗边画画,学生在画的过 程中理解,创造。
游戏当作业布置的方式很多,可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玩一玩,唱 一唱,演一演,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游戏是孩子创造 力想象的源泉,因此它应当得到保护和加强,此外游戏还可以使教学过 程形象化、生活化,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获取了知识。
二、梦想是思维的启蒙
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在他们还未学会深入理解周围世界各 种现象的实质之前,他们的思维正处于锻炼期,他们看到生动的形象, 然后进行想象。“真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梦想使儿童进入一 个比现时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梦想有助于人格的茁壮成 长。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愿和儿童一起找回那个曾拥有诗意滋润的 世界。珍爱儿童的梦想,首先应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教学要遵循课 标,但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文本。语文教学要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 要课内外、校内外结合。课外我和学生一起读幻想、想象类书籍,组织开 展启发学生幻想和想象力的课外活动,利用一切合适的资源培养学生 的思维。
珍爱儿童的梦想,在教学中更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让每个 孩子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每一个学生在梦想之中都 有创新的意识与潜能,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 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教一篇故事情 节性强的课文,我让学生改写情节或重新设计结局;教到抒情类课文, 我又让孩子自由想象,如果你是主人公,你又有什么情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 一切。”
三、童谣是趣味的认知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儿歌(童谣)非常感兴趣,童谣 能给儿童带来迷人的趣味与欢乐。童谣句子短,合韵上口,响亮反复,易 唱易记,内容上都是一些外婆、姐姐、鸟树、四季等为他们所熟识的形 象。而吸引孩子易学易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童谣的趣味性。趣味看似简 单,但深层次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内容丰富且意味深长。在语文教学中, 我把童谣和课文有机结合。例如教第一册《秋天》,为了让孩子们更具体 了解到秋天丰收的特点,我教了他们一个顺口溜《秋果歌》。学了《看菊 花》,我感觉到孩子们在什么季节看什么花这个概念很模糊,课后我又 教了《十二月歌》。童谣适合儿童记诵,利于开发智力,特别对记忆力、想 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极有好处,古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 经》,即是被公认的儿童起蒙精品歌谣,积累到如今更是佳品繁多。我把 学童谣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延伸。
除此之外,学童谣还成了激励学习的手段。例如我常对他们说,如 果哪位同学连得三颗星,老师就奖励他一首童谣,孩子们化兴趣为学习 的动力,同时童谣益于他们的发展,可称得上一举多得了。
孩子们学童谣兴趣高,会自己找童谣,背童谣,二年级,我让他们摘 录童谣,定期交流摘录本。把童谣与游戏结合,编拍手歌、跳绳舞,孩子 们总能设想成趣,自感愉悦。后来,学生编童谣也成为可能,他们编童谣 如同玩堆沙的游戏,真正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即使简单,稚 幼,可贵的是,那里面闪耀着他们独特的思维火花。
四、审美是儿童的天性
审美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例如一个男孩把石头抛进河水, 以神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圆圈,觉得这是很美的作品,他们这种心理 活动自发自由,甚至忘却自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已喜欢涂鸦、哼唱,儿童 审美是对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动表达,审美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自 身整体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入, 审美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与重视。在 小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里文质兼美的作品,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 把握和创造。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可见感情是文 学作品的灵魂,语文教学也要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主动创设情境,激 起学生审美情感。如《大海》一文描绘了海面景色的优美,使学生油然而 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方法是多样的,可通 过各种配合朗读、个人朗读由欣赏语言美到深入理解文章意境美。
文学作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里面总蕴含着生活的体验与感 悟。教师要能善于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联想、想象,深化审美体验。审 美鉴赏要能形式多变,与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目标结合起来,使低年纪 语文课生动活泼,而又全面扎实。
儿童是发展的,他们会一天天的走向我们,走向未来。在小语教学 中关爱儿童文化,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做好这一点,才能真正让他 们自由的寻找明天,創造明天,愿每一个儿童能从小在属于自己的文化 形式中快乐地学习、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