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姗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朗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鉴 赏手段,它不仅为历代文人学士所采用,而且引起不少文论家的注意。 清代桐城派作家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 鉴赏古诗文的重要理论总结。
“因声求气”何意?“因”指依据,“声”指文字的节奏、音调平仄、押韵 等,“求”指探求,“气”指气势或语气。周振甫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 指出:“因声求气,就是根据文章的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来诵读,并通过 诵读体会作者的气盛言宜,又通过对气盛言宜的体会来体会作者的情 意,‘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祈合于无间。”即读者通过反复诵读作品外 在的言辞的音节声调,使作者之意从“了然于心”到“了然于口”,最后能 “了然于手”的境界。
一、“因声求气”法探寻作品气韵美。
桐城派刘大櫆主张学习古人的文章风格,即“神气”,提出从作品音 调韵律中求得“神气”。“神气”不是抽象的东西,它要通过具体的音节和 文字而体现。从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考察,人的听觉、视觉、情感 和思维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是一起投入,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吟 诵诗文时,作品语言的声音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分别作用于我们的听 觉和视觉。与些同时,我们的思维———理解和想象开始活動起来。凭借 思维,一方面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另一方面感受和再现作品的 艺术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吟诵者的情感活动。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一处方言:“‘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 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 倒来得正好。”“阵”与“层”,作为江南富阳人的郁达夫当然听得明白。那 为什么“层”字比“阵”字来得更好呢?沉潜反覆后,发现“阵”声调本是阳 去,声调为51调值,读来急迫、短促。而“层”字为阳平的35调值,声音 由低向高攀升,显得高扬、悠远。“故都的秋”的意味是缓慢悠闲的,像美 人的一声长长叹息,也是作者内心的深沉慨叹。这种闲愁无计消除——— “却道天凉好个秋”。联系写作背景,郁达夫在如火如荼的左翼文艺运动 中,却如闲云野鹤,但个人的壮志凌云无处排解,情动而辞发,这种深 沉、内敛、克制就在“微叹”中体察感悟了。
二、“因声求气”法传递作品意境美。
“因声求气”还与文学鉴赏时的审美心理有关。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篇中提出著名的“虚静”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 澡雪精神。”他把作家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当作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 件。其实,读者在文学鉴赏时也需要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即排除胸中 的各种杂念,当发声吟哦进入鉴赏过程后,感受、理解、想象等心理活动 便开始了。联系亲身的体验和平日积累的各种知识,驰骋想象,充分感 受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创造性地再现作 品的艺术境界。
如屈原的《国殇》。在配乐的烘托下,以豪迈雄浑的激情演绎诗歌,悲壮的情感解读诗歌。解释被“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荒野”和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感染的理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 把残阳如血、旷野浩茫、英灵难归的景象和战士们奋勇杀敌、马革裹尸 的必死的决心进行对比,表达自己读诗时热血沸腾又苍凉悲壮的情感 体验。
而教授杜甫的《阁夜》时,第七句“卧龙跃马终黄土”的重音,是放在 “黄土”还是“终”上?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放在“黄土”上,理由是千秋功 业终归尘土的结果,更能体现杜甫人生苦短、人类渺小、亲友阴阳两隔 的寂寞苦闷之情。
三、“因声求气”法品味作品旋律美。
古诗文的声音,肖驰在《中国诗歌美学》中认为;“在音乐表现力的 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和声中,诗歌语言只具备节奏的音乐性。”诗歌的旋 律是什么呢?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指出:“旋律即语调曲线,它 是由音高的序列决定的。”诗歌的旋律,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表现出 来。
如郑愁予的《错误》,“花”阴平,声音饱满响亮;“落”,去声,声音短 促。从音乐旋律看,后者与第一节的低沉舒徐的基调、创设的优美深婉 的意境吻合。同时还赋予诗歌以渐进性的动态美感,我们仿佛感受到思 妇红颜日渐消退、心力日渐憔悴的过程。而“向晚”以饱和的声音收煞, 除了押韵外,同样具有丰富的渐进性和暗示性,将少妇等待的心情显得 跌宕起伏。它是由寂寞而封闭的中间环节,是“紧掩”的因,也是心由等 待而归于失落的过程的一个小小波澜。
四、“因声求气”法表达作品情感美。
最后,由于文人作家创作时以声写象,用声传情,所以读者在吟赏 时可以由声悟情,循声求象,因声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读者通过对声 音的聆听,凭借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可以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及描写的 景象,从而进入其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祁的《玉楼春》词中名 句,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究其原因,是由于 “红”是暖色,见红杏而觉暖生热;而热又总是与闹相关联。于是不可捉 摸的“春意”便因“闹”字变得生机盎然了。正如钱钟书《通感》篇说: “‘闹字是把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是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 了听觉的感受。”客观的物象诉诸视觉,再移感于听觉,形成审美境界, 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的美感。
即使同一流派,哪怕先生与弟子,在吟诵同一篇作品中,只有充分 表现自己的神气,展现独特个性的吟诵才是成功的、出色的吟诵。所以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课文中的朗读教学,并称为 “美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而且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无论兴味 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