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贤 广州市白云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新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和盈余质量的影响和变化,综合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将针对新准则对盈余质量特征的新要求,展开对新准则实施后盈余质量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综合评价研究。
本文对新准则的盈余质量特征围绕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各次级质量特征构建以下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表述真实性
盈余的表述真实性是指盈余信息必须能真实地表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包括了实质重于形式和要求。应计利润不涉及现金流,依赖于判断和估计,存在可操纵性,因此对盈余表述真实性的评价主要选取与现金含量相关的指标,包括调整的盈利现金比率(X1)及净利润现金差异率(X2):
①调整的盈利现金比率(X1)=调整后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其中:调整后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回的现金净额。
这个指标为正向型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盈余中的现金含量越大,估计成分越低,盈余的质量越高。
②净利润现金差异率(X2)=(净利润-调整后的现金流量净额)/期末总资产
该指标为逆向型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盈余中的应计利润占资产比例越高,估计成分越大,盈余的质量越差。
(2)中立性
盈余质量的中立性是指盈余信息应该是中性的、不偏不倚地传达事实,即不能为特定的需要和结果而有意识地去影响投资者的意见或行为。包括应坚持谨慎性的原则,既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能低估资产或费用;也包括应以可比的会计信息作为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基础。正常而高质量的盈利应与现金流量有较高的拟合度,账面盈利不能远远大于或小于现金流量,否则很可能存在盈余管理问题(卜华等,2005)。因此本文采用现金盈余配合指数波动率指标(X3)从年度间的现金盈余配合变化情况来评价盈余信息的中立性:
这个指标为稳定型指标,理想值为0,即各年的现金与盈余差异比率相等。越接近理想值,说明年度间盈余与应计项目的差异比例波动性较少,应计会计政策较稳定,盈余受应计会计的主观因素干扰较少,盈余质量较好,反之则反。
(3)合规性
盈余信息的合规性可理解为对会计准则和法规的遵循,包括了对可理解性的要求。本文采用公司对外公布的年度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类型(X4)来度量。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指标数值为3,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的指标数值为1,其他意见类型的指标数值为0。该指标为正向型指标。
(1)预测性
国内外较多的研究认同持续性较好的盈余更具有预测价值,根据盈余结构与持续性的关联设计反映预测价值的指标——调整的营业利润比率(X5)。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净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公允价值提高盈余质量相关性同时又影响可靠性;资产减值损失属于应计项目,两者均受主观因素影响,均不直接引起现金流的变动,但对资产价值和收益的全面合理反映是具有信息增量和预测价值。由于两者存在易于被利用作盈余管理的局限,孤立地对其个别年度数据进行具体评判可能会欠客观,因此采用资产减值损失波动率(X6)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波动率(X7)。
调整后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汇兑收益+资产减值损失
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利润总额来源于经营性业务的比例大,相对结构较好,持续性较强,更具有预测性。利润总额采用绝对值形式,以避免出现利润总额为负值时分子越小越好的情况。
其中:平均资产减值损失率=评价期资产减值损失比率之和/评价总期数
资产减值损失率=资产减值损失/期末资产总额
如果当年该指标数值较高,意味着公司年度间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时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不稳定,很可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盈余管理;同时还反映了资产价值的不稳定,影响盈余信息的预测价值。该指标为稳定型指标,理想值是0,该指标越接近理想值,盈余质量越低。
其中:平均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率=评价期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率之和/评价总期数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率=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期末资产总额
该指标可反映公司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在各年度间的相对波动程度。如果当年该指标数值较高,意味着公司很可能利用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了盈余管理;同时还反映了资产价值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盈余信息的持续性及预测价值。该指标为稳定型指标,理想值是0,该指标越接近理想值,盈余质量越低。
(2)反馈价值
根据FelthamandOhlosn(1995)提出了干净盈余理论设计以下价值反馈变动率(X8)指标:
该指标为正向型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本期盈余信息的反馈价值越大,盈余信息的相关性也越高。
(3)及时性
根据盈余信息公布的及时性影响盈余的市场反应的观点,本文将从披露及时性的角度采用报告披露指数(X9)来评价盈余质量:
该指标为逆向型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报告披露时间越迟,盈余质量越差。
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主板)的609家公司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函数来进行研究。
根据样本数据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九个指标后,进行正向化、剔除极端值和标准化处理。最后用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样本共1771个,各指标名称仍为Xi。通过主成分回归得出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并以Wj为权重,建立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函数:
EQ=14.7614%P1+12.8299%P2+12.0097%P3+11.3526%P4+11.0464%P5+10.3454%P6+10.0824%P7+9.561%P8+8.0111%P9
将经上述计算后的主成分得分代入上述EQ函数则可计算出各个样本的综合得分。对EQ值以百分制进行换算,分值越高相对质量越好。
图为根据上述的综合评价函数计算出的2007-2009年全部样本盈余质量综合得分的Q-Q正态概率图。从图可见大部分的点落在斜线上,说明样本的盈余质量得分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图 2007-2009年全部样本盈余质量综合得分Q-Q正态概率图
全部样本盈余质量综合得分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如表1。
表1 2007-2009年全部样本盈余质量综合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从上表可见,2007年-2009年样本的盈余质量得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均值为50.4856,方差为45.5368,标准差为6.7481,偏度为正数,说明均值小于众数,属左偏,与正态分布对比,更多公司的盈余质量得分小于均值,峰度(7.2625)高于正态分布的峰度。
2007-2009年三年间的盈余质量得分呈U型的趋势。2007年的均值最高,大于三年均值,方差和标准差最低,两极全距远低于2008年及2009年,偏度是三年中唯一的负数,表明与正态分布对比,更多公司的盈余质量得分大于均值,峰度也低于三年平均水平,呈现出盈余质量水平较平均,且优于其余两年的状态。
而2008年的盈余质量得分均值最低,同时出现了全部样本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方差和标准差是唯一高于三年均值的一年。偏度为左偏,说明更多公司的盈余质量得分小于均值,峰度为三年中最高。上述情况表明2008年样本公司的盈余质量较2007年有较大波动,且不同公司之间的差距大大拉开。
2009年的盈余质量得分均值有所回升,接近三年均值,方差、标准差及全距缩小,偏度左偏值及峰度下降,表明盈余质量总体状况较2008年有所好转。
表2为根据样本频数分布的特征,将盈余质量综合得分分为六个区间进行年度间的分布比较。
表2 2007-2009年样本盈余质量综合得分频数分布
如表所示,大部分的样本得分落在40~60分之间。2007-2009年中得分在50分以上的样本占总样本的56.92%,说明超过半数的样本盈余质量达到中等水平以上。而2007年则高达74.87%,反观2008年则骤降至38.81%,2009年又回升至56.97%。从以上的分布比较同样可以看到,年度间盈余质量有明显的差异和起伏。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新准则对旧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的封堵,一定程度约束了盈余管理行为;而新准则实施之初,很多公司对运用新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态度仍趋于谨慎,且有较多研究表明在新准则实施之前(2005年及2006年),一些公司已通过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等手段提前进行了盈余管理,因而2007年的盈余质量水平较高。而2008年盈余质量得分的大幅下滑极可能与当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的整体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震荡和逆转相关,对公司业绩波动影响巨大;而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在这种环境下更可能放大了不确定性的辐射而导致了盈余质量在三年间的波动。同时,外部环境的恶化也会迫使一些上市公司采取盈余管理以维持表面业绩的平稳。在2009年情况得以好转也进一步说明与此相关的可能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年度间盈余质量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其中以2008年为最低。总的来说,新准则实施后的盈余质量呈现出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而变化较大的迹象。本文提出的质量得分的定量方法还可对横向的不同企业间、纵向的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以及如ST与非ST等不同特征的企业间的盈余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限于篇幅未能展开详细研究。
[1]卜华,陈三武.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管理探索,2005,7:6-7
[2]Feltham G.,J.A.Ohlson.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Vol.ll,No.2:68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