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治未病中心大楼设计

2013-09-11 07:37姜旭中
四川建筑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厅大楼入口

姜旭中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81)

治“未病”即通过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诊病手段,来进行体质辨识,及时发现人体内存在的潜在发病信息,确定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从而矫正人身体出现的体质偏颇趋向,使之朝着健康方向转变。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筹建的四川省治未病中心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号召下,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建的全国第一所专科治未病大楼。它是国内首例中医治未病领域的示范性建筑,是集治未病、针灸、推拿、康复等高端理疗及中医文化特色为一体的医疗文化建筑。

现代医疗建筑关注建筑技术和如何提高医疗质量与管理效率。伴随“生物实验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建筑的空间设计也从传统的套路模式向注重医疗空间环境的营造方面突破。对于中医来说,更讲究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医学理论,更注重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结合,因此中医医院的环境空间的营造对患者心理感知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 工程慨况

工程建设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用地位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院用地范围内,西邻一环路西三段,北临杏林宾馆,用地呈长条刀把形,用地面积12 754.24 m2。建筑用地相对紧张,除需要预留二期发展用地外,拆迁现状对未来使用带来的影响,特定的医患人群复杂,中医对心理治疗的重视带来的建筑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的条件制约。本方案充分结合地形的制约因素,通过建筑空间外部回廊,裙房屋顶架空,内部空间的收放等富有创造的空间设计手法,将外部制约因素进行内部空间优化,以小见大,借景如室。并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功能使用要求,将普通住院,特约住院,医患出入口,洁污流线有机分开。并融入传统中医文化的内涵,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的意境有机融合,将中医“神治”的精神外延进行了建筑物化,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有机结合的精神内涵。

2 总平面设计

(1)主楼采用“Z”字型布局呈南北朝向—有利于采光通风及对北面住宅日照的影响(图1及图2)。

图1 鸟瞰图

图2 交通流线分析

(2)裙房沿一环路展开,人行主入口位于用地中部一环路一侧。门诊入口位于主楼西南侧—有利于建成后近期周边未拆迁的使用需要,同时满足未来拆迁后总体规划在用地红线南侧形成的景观入口广场。车行出入口位于用地西北侧,为现状使用的车行开口处。

(3)住院入口位于主楼西北侧,使人流从一环路主入口进入后能方便快捷地进入住院楼。

(4)特约门诊位于西北侧,有利于车辆直接进入特约门诊门口。

(5)污物出口位于东北侧,与未来的后勤通道直接相连。

(6)医务人员及洁物出入口位于大楼东侧,与内部医务人员交通相接。

(7)消防环道沿大楼环通。

3 平面设计

1层:门诊,住院大厅。

(1)主入口位于本楼西侧。通过局部架空回廊进入。

(2)药房及收费大厅位于大楼东面与门诊大厅相对划分又有机相连。有利于营造一个空透,舒适的取药大厅空间。

(3)住院出入大厅位于大楼西北侧。为了适当减少交通面积及大楼电梯数量,设计将普通住院及干部保健住院的大厅合二为一,方便出入院的管理,节约了交通空间的面积,提高了使用效率。

(4)特约门诊相对独立位于大楼北侧。设置汽车坡道,使车辆能方便开到门厅。

(5)医务人员及药物出入口位于大楼西侧。利于内部交通联系。

(6)污物出口位于东北侧。与未来的后勤通道直接相连,便于引出院外。

(7)门诊外部以骑楼方式形成风雨廊。使门诊,住院出入口在外部有机相连。

2层:体检中心。通过自动扶梯与两台医梯作为竖向交通,以南北向贯通7.8 m宽的共享大厅将本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为普通体检,西区为放射及VIP体检。

3层:针灸及推拿门诊。通过自动扶梯与两台医梯作为竖向交通,以南北向贯通7.8 m宽的共享大厅将本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为针灸门诊,西区为推拿门诊。

4层:治未病门诊。通过自动扶梯与两台医梯作为竖向交通,以南北向贯通7.8 m宽的共享大厅将本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为专家诊疗室,西区为专家门诊。

5层:架空屋顶花园。鉴于用地相对紧张,为了营造园林式医疗特点及治未病疗养需要在屋顶设置约2 000 m2的园林绿化空间,患者能有优美的治疗环境,同时提供住院人群一个共享的绿化空间。

6层:特约门诊。通过专用电梯上至5层,与电梯厅相接的南面设置共享室内花园空间,其余为接待,功法练习室及病房。

7层:康复中心。通过住院电梯进入康复中心,楼层东面为大空间康复训练室,西面为小空间功能房间。

8~9层:针灸病房。由住院电梯上下,与电梯厅相接的南面设置共享室内花园空间,护士站位于病房层中部,并与东北侧医护专用房间相连形成独立区域,该区域设置医护专用电梯。在楼层西面设置病人配餐开水间,污物电梯与污物间,公共卫生间相连位于楼层东北面,相对独立。按使用方的不同要求,病床数每层在50~60床位之间。

10~11层:推拿病房。其中9层为病房层,功能布局与7-8层相同,10层为推拿专用功能用房,设置手法治疗室,牵引室,激光治疗室等。

12层:治未病病房。功能布局与7~8层相同,床位为50床。

13~17层:特约病房。功能布局与7~8层相同,其中12~14层为双人间,15层为单间,16层为套间及单间。

18层:特约门诊。功能布局与5层相同。

4 空间的塑造

借景:由于场地比较紧张,给医院环境的营造带来不利影响,考虑到未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改造因素,将在本项目南面形成景观通道,因此本设计将入口大厅的西面及南面设计为两层通高玻璃幕墙,这样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将室外景观完全纳入入口大厅内部,通过借景的手法使室内外绿化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图3)。

图3 借景

造景:在病房楼层的设计中,为了缓解单一的住院空间带来的单调感,在每层住院的中心位置设置公共绿化空间及两层通高的花园。这样有利于在建筑室内形成丰富的绿化层次及休闲空间,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舒缓作用(图4)。

图4 造景

5 立面设计

考虑到中医传统文化的底蕴,及特定的使用要求,及与现有住院大楼的色调以及保温节能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需要,本大楼以实墙面为主。以简洁的体量穿插关系形成横向竖向两个板块,横向板块穿进竖向板块并在底层形成架空回廊。体现四川传统的干澜式建筑的意境。主楼以抽象的传统花格窗的花格形式将大楼进行划分,裙房檐口及主楼顶部采用深色钢架及中国传统檐口的做法刻画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图5)。

图5 立面

6 剖面设计

1层层高5.4 m,2层5.1 m,3层4.8 m,4层为4.8 m,5层5.1 m,6层4.8 m,7~19层3.8 m。

7 交通系统

人行主入口位于一环路上用地西侧的中部,车行出入口位于一环路西南侧,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设于用地西北及东北侧。建筑周边有5 m宽的消防通道环通。

8 景观系统

本项目用地紧张,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室外及室内空间的相互借用,在不同的楼层设置有收有放的空间组合,搭配不同的室内景观小品及植物,充分利用架空层2 000 m2屋顶花园的绿色景观系统,构建空中景观平台。使整栋大楼的文化景观及绿化景观立体化,结构化,让不同层次的景观充分渗透至大楼的各个不同的空间中。

9 结束语

本设计是对传统中医文化如何与现代医疗建筑相融合进行的尝试,特别在“治未病"这种新概念的推广下,设计更加重视环境心理对人们的情绪调整,把传统的物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式延伸至人的行为活动空间,在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它的完成是对中医医疗建筑进行的一次新的探究与创造。

猜你喜欢
大厅大楼入口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未来已来8
秘密入口
作品三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LCT ONE大楼
跟踪导练(四)4
网上办事大厅解决方案
大厅里飞起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