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文
(作者王建文单位为四川省蜂业管理站)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3500~4000米,幅员面积8.42万平方公里,全州辖13个县、224个乡镇、1351个行政村,总人口89.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46万人,是集“老、少、边、穷、病、灾”于一体的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
此贫困地区的特殊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老: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经过该州全境,长征途中在州内逗留时间长,曾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历经包座等若干大小战役,红色遗迹遍布全州。
二是少:少数民族地区,该州是全国藏族聚居区之一——四川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藏、羌、回、汉各族群众中藏族占55.3%,羌族占18.8%,回族占3.3%,汉族占22.4%,其他民族占0.2%;既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也是全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
三是边:边远地区,由于阿坝历史原因和地域因素,交通、能源、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地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是穷:经济落后,农牧民贫困,2009年GDP为109.6亿元,增长36%,超过震前水平,占全省0.77%。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亿元、43.2亿元、43.4亿元,分别增长5.9%、88.1%、18.2%,分别占全省的1.02%、0.65%、0.83%。全州生产总值GDP等指标增速虽然位居四川省第一,但占全省的份额少,在全省21个市(州)中倒数第2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1亿元,占全省0.68%,在全省21个市(州)中倒数第2位。全州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3个(小金、黑水、壤塘),有重点贫困村432个,贫困人口34.42万人。
五是病:大骨节病重区,阿坝州是中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区,集中分布在壤塘、阿坝等11个县、79个乡(镇),294个村为病区村,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21.72%,病区村人口14.71万,占全州农业人口21.71%,患者达42689人,占病区村人口29.02%。
六是灾:自然灾害频繁,洪灾、旱灾、地震等灾害多,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该州2个极重灾县,7个重灾县,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全州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特色产业可尽快解决长期困扰当地贫困群众的问题,不仅是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解决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路子的有效途径。
阿坝中蜂是在遗传资源调查中发掘出来的优良地方蜜蜂品种,是东方蜜蜂的最优亚种,是青藏高原三大特色资源(牦牛、中藏药、阿坝蜜蜂)之一,是列入《中国蜜蜂品种志》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中蜂品种之一,是该州唯一列入《国家遗传资源品种保护名录》的品种。阿坝中蜂分布在该州马尔康、金川、小金、九寨沟、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壤塘、松潘十县是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峡谷地区。2006年调查养殖阿坝中蜂33363桶(箱),其中马尔康县就有12400群,是阿坝中蜂的重要分布地。阿坝中蜂个体较大、耐寒、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易于饲养管理;能维持大群,善于采集零星蜜源,其经济指标和生物学特性均优于国内其它东方蜜蜂各亚种。是我国改良低海拔和温热带山区中华蜜蜂的宝贵蜂种资源和优良的育种素材,极具保护开发利用价值,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一系列工程的启动实施。全州森林覆盖率、林草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州蜜粉源条件大幅度改善,养蜂承载能力逐步提高,目前理论承载能力达20万余箱,发展空间16万余箱。
阿坝州养蜂历史悠久,饲养管理原始落后,养蜂一直是农牧民的副业或兼业。近年来由于阿坝中蜂资源独特,产地环境优良,蜂蜜和种蜂市场潜力巨大,广大农牧民群众养蜂积极性高涨。利用阿坝中蜂资源特色,发展特色产业,是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和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黑水县养蜂特色产业科技扶贫项目蜂农培训会
发放蜂具
2009年至2010年,四川省蜂业管理站积极帮助阿坝州的黑水和小金两县先后争取了国家扶贫项目——养蜂特色产业科技扶贫项目资金各300万元,当地政府配套资金400多万元,共计1100多万元用于发展阿坝中蜂特色养殖业。项目通过购买蜂群和蜂箱,发放给贫困农户,以此达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项目配套推广了中蜂活框饲养、早春繁育和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等技术,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养蜂技术水平。项目由当地县畜牧局统一组织购买蜂箱、蜂具等养蜂设备发放到农户,并成立养蜂技术指导小组,采取集中讲课培训或技术人员包片驻点,到养蜂农户家中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养蜂农户成立专业组织,开展产品的销售工作。
项目通过三年多的实施,已发展养蜂示范户483户,养殖阿坝中蜂5450群,户均收益6000多元。在养蜂扶贫项目的带动下,全州阿坝中蜂养殖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州阿坝中蜂养殖量已达4万多群,蜂蜜产量达到400多吨,养殖效益达到3000多万元。阿坝州很多县已把阿坝中蜂养殖列入县支农资金项目支持,阿坝中蜂养殖已成为高半山区的主导产业,扶贫带动效果显著。
四川有40多万群中蜂,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养殖规模较小,大多养殖几桶(传统养殖)或几十箱(活框养殖),作为家庭的一个副业,主要在家里定地饲养或小转地饲养,生产水平较低,我们将针对这些地区主要开展中蜂养殖技术的培训,提高蜂农养蜂技术水平,引导蜂农规范生产,提高蜂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
小金养蜂户
黑水养蜂户
四川省蜂业管理站主要负责全省蜂业技术的推广、示范、培训及生产技术规范指导等工作,近几年来,我站在养蜂扶贫工作方面主要开展了科学养蜂技术的普及推广和科技培训。根据不同时期养蜂生产情况,先后推广应用了“多箱体取成熟蜜”、“蜜蜂早春快速繁殖技术”、“蜜蜂杂交组合对比筛选试验”、“蜂王浆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养蜂综合高产技术研究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等20多项蜂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全省的养蜂生产水平,养蜂效益不断提高。
根据不同地区养蜂生产的实际情况,我站采取办培训、技术讲座、以会代训、跟踪转地蜂场指导及研讨会等形式,培训技术人员和蜂农10万多人次,及时解决了养蜂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我省养蜂技术水平。并根据科技推广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经验,组织科技人员编辑出版了《华西养蜂全书》《四川养蜂》《转地放蜂》《家庭养蜂》《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蜂王浆优质高产配套技术》《蜂花粉的生产与利用》等科技书籍,发放数量达到10万多册,对提高全省蜂业生产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川幅员面积大,蜜粉源植物品种多,植物资源丰富,花期从南到北、从低山到高山相继衔接,四季花开不断。全省已发现有250多种蜜粉源植物,主要蜜粉源植物有桉树、油菜、柑橘、盐肤木、瑞铃草、荞麦、香薷、光叶紫花苕、野坝子、刺槐、荆条、枇杷等品种,栽种面积2139.5万亩;辅助蜜粉源植物有玉米、茶树、瓜类等品种,栽种面积2905万亩。按每箱蜂需5亩蜜源计算,我省现有蜜源可承载蜂群428万箱,而现有蜂群仅130万箱,还可承载群蜂300万箱左右。此外我省还有大面积草原、山区野生蜜源2亿亩,可为养蜂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认为,养蜂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于:一是发展养蜂业立足于利用自然蜜粉源植物,是自然资源的再利用,是一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二是发展养蜂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扶贫立项。三是四川省地域辽阔,蜜源资源和蜂种资源丰富,蜂产品市场消费量巨大,发展养蜂业具有很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