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与元杂剧

2013-09-11 05:27:44李绍斌
唯实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罐元青花青花瓷

李绍斌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原馆长)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元代虽然仅存在短短的九十几年,竟也创造出独特的灿烂文明,特别是产生出了堪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元曲,创烧出了独步天下的青花瓷器。在元代中后期以元杂剧、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青花瓷可以说是元曲、中国画与彩绘瓷的完美结合。千古无匹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件件美轮美奂,价值连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家们的追捧,是理所当然的。

元曲——中国文学史上的绝唱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序》中指出:“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是三足鼎立的丰碑,后代无法逾越的高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一首首可以清唱的歌词;由散曲成套组成的杂剧,有一定的故事性,是集念、唱、做、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表演艺术。元曲起源于民间,流传于街巷,因为题材广泛,揭示现实深刻,贴近百姓生活,人物形象生动,演唱格调清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元大都有剧作家组成的沙龙书会,有专供演出的剧场,有生、旦、净、末分工的专业演员,还有欢喜看戏的广大观众。所以元代杂剧十分兴盛,中国戏剧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在元朝短短的几十年间,涌现出240多位有名有姓的剧作家,创作出600多种不同内容的戏剧佳作,另有佚名杂剧200多部,真是前无古人。元代戏剧家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著录元杂剧458种,明代戏剧理论家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元杂剧535种。钱曽《也是园藏杂剧》收藏失去作者姓氏的杂剧剧本120余种,其中反映春秋故事的10种,西汉故事的5种,东汉故事的8种,三国故事的21种,水浒故事的8种,六朝故事的一种,唐代故事的12种,五代故事的6种,宋代故事的9种,神仙故事的16种,杂传故事的20种。元代戏剧创作和演出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元曲的崛起,能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绝不是偶然的。蒙古族建立全国政权以后,北方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诗与音乐相联系而发展,戏与故事相结合而生动。刚健清新的民族歌舞,通俗易唱的民间小调,使元曲吸收多种文化艺术的元素,从而取代了已经僵化了的宋词的地位,成就了一代之文学。这是其一。

其二,长期以来,封建儒家传统思想束缚人心,而元代少数民族思想奔放。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宗教信仰多元化,所以剧作者的思想也比较解放。这为元曲的产生提供了思想上的条件。

其三,元仁宗以前的几十年中,废除了科举,读书人失去了当官进阶的基础,没有了生计,沦入社会的底层。他们在尖锐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中,与被奴役、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共同饱受政治上的暴虐统治、经济上的残酷压榨和生活上的悲惨痛苦。正是由于他们深入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所以他们的剧作也就比较真实地再现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的凶残暴虐;有的咏史怀古,总结历史兴衰、朝代更替的经验教训;有的反映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有的描写男女的纯真爱情,鞭笞封建礼教;有的托物言志,抒发文人的报国志向和清高情怀。

其四,元统治者在征战统治之余、腐败享乐之际,虽然文化不高,竟也喜好听曲看戏。恢复科考后,竟规定“以曲取士”,考官出题,考生按题填曲,以决定优劣。如同宋代以一句唐诗为题作画,以切合诗意,匠心独到之画为优一样。这也是元曲兴盛的一个原因。

总之,从总体上看,元杂剧题材丰富,视野开阔,艺术精湛,形象丰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元青花——中国陶瓷史上的绝品

青花瓷虽然发轫于唐代,但并不成熟。经过宋代几百年的断档,到元代中后期,突然出现并完美起来,堪称奇迹。然而,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北宋末年,1115年女真贵族建立奴隶制国家——金,1127年金兵南下,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宣告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宋高宗在江南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汉族人民不堪战乱屠戮,纷纷南逃。

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不仅在江南开发农田,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繁荣了城市和商业,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特别写到制瓷业的发展:“南宋瓷窑增多,各地瓷器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瓷窑规模较大。江西的景德镇在南宋时有较大发展;吉州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瓷窑也都发展迅速,是重要的瓷器产地。”原来在北方烧造出精美瓷器的汝窑、钧窑、官窑、定窖、磁州窑等地的窑工师傅们,迁居江南以后,为了生计,重操旧业,各自找到自己的谋生之路,利用江南优质制瓷原料,运用自己的制瓷技术和装饰技艺,大大促进了瓷业生产的发展。

磁州窑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釉下彩绘,在吉州窑发扬光大;定窑的复烧技术和装饰手法,在景德镇等地广为使用,烧出影青和“南定”;汝窑、官窑的窑工、技师,在杭州烧造出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在龙泉窑、越窑烧出精美的宫廷用瓷。在龙泉窑的产品中,有模印“河滨遗范”铭款者,可证明有些窑工们,来自北方。古籍中的“河”字,多指黄河。如“舜陶于河滨”,即是黄河之滨。而北宋时期的几大名窑,皆出于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来自北方的窑工们在龙泉传授精湛的传统制瓷工艺,自然视之为“河滨遗范”。

南宋制瓷业经历了150年的发展,景德镇的白瓷、影青瓷,在胎和釉上为元代青花瓷、枢府瓷的成功烧造打下基础;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法,又成为元代釉下青花彩绘的先导。一个用氧化铁,一个用氧化钴,只是着色剂材料的差异。而在瓷胎上以毛笔绘画纹饰,再上釉,高温一次烧成的技法则是相通的。

元朝统治者对外开拓疆土,扩大贸易,直达西亚和欧洲。西亚阿拉伯民族特别喜爱蓝色,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早就烧造出蓝釉陶器和蓝琉璃。蓝釉陶器和蓝琉璃的着色剂,就是当地出产的氧化钴矿料。元朝建国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得以交流。特别是到了元代中晚期,西亚的苏麻离青料与景德镇的优质瓷土、釉料和高超的制瓷技术相结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绘画风格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纹样元素相融合,创烧出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色彩绘瓷器,并一下子成熟起来,产生出影响巨大的胎白、釉亮、画精、型美的青花瓷。

元青花人物故事绘画——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

瓷器的烧造,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元青花瓷器的生产,其大宗自然是为了销售,以满足出口和国内之需。既然成了商品,便与经济相关联,而其上的纹饰、款识,又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民俗风气、艺术形式相联系,必然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反映。

从目前所知的资料分析,如果说元朝延祐六年前后,景德镇的彩绘瓷仍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生产釉下褐彩的话,那么,元青花的烧造当在延祐之后,至治到至正二十年,前后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至正十一年前,或为西亚回回商人来料、来纹样加工定烧;或为皇室特需烧造,作为馈赠西亚的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尔等几个汗国的礼品;或作为外贸出口,为国家换取国外稀珍物品。至正十一年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则主要为国内商人、富户生产烧制。因为至正十一年暴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刘福通、徐寿辉、方国珍、张士诚等领导的农民义军声势浩大,元朝统治已摇摇欲坠。

至正十二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至正十七年以后,率部攻占皖南、浙东一带;至正二十年,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完全控制饶州景德镇。这期间,由于战争频仍,社会混乱,对外贸易断绝,东西方人员往来骤减。以前从西亚进口而来的苏麻离钴料所剩无几,只能为国内汉族富户少量地烧制青花瓷器。因此,在青花瓷上不仅绘制了较多的古代传统吉祥植物、动物纹样,而且在青花瓷上出现了平话、杂剧中的汉族人所崇拜的英雄豪杰、功臣良相人物,以及所喜闻乐见的忠孝节义、悲欢离合故事,无疑这是史无前例的。这些题材的出现,恰恰将元代青花瓷的创制,推向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就目前所知,绘制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瓷器大约有以下数种:

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人物纹元青花藏品有:

1.“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南京博物馆收藏

2.“蒙恬将军”玉壶春瓶湖南省博物馆藏

3.“四爱图”梅瓶 武汉市博物馆藏

4.“周敦颐爱莲图”玉壶春瓶 江西上饶博物馆藏

5.“陶渊明爱菊图”玉壶春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6.“道教全真七子”大罐北京大都会博物馆藏

7.“尉迟恭单鞭救主”大罐广西横县文管会藏

8.“唐太宗与尉迟恭”大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9.“三顾茅庐”大罐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10.“三顾茅庐”梅瓶 裴格瑟斯基金会藏

11.“周亚夫屯细柳营”大罐日本安宅美术馆藏

12.“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大罐 日本万野美术馆藏

13.“昭君出塞”大罐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14.“西厢记—拷红”梅瓶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藏

近年来大拍卖公司人物纹元青花拍品有:

1.“锦香亭”大罐 佳士得2005年秋拍

2.“鬼谷下山”大罐 佳士得2005年秋拍

3.“三顾茅庐”大罐 苏富比1994年秋拍

4.“林和靖爱鹤”菱口盘北京瀚海2005年秋拍

5.“拜月亭”盖罐 苏富比1994年拍品

私人收藏人物纹元青花残器有:

1.“拜月亭”大碗残件

2.“西游记”香炉残片

3.“西厢记”梅瓶残片

4.“寒窑记”大碗残片

5.“燕青卖线”玉壶春瓶残片

6.“八仙—吕洞宾”盘残片

7.“陶渊明爱菊”大碗残片

8.“昭君思乡”粉盒盖残件

9.“辕门射戟”大罐残片

从以上不完全统计的人物故事纹元青花,可以看出其绘画内容,大多有着宋元话本和杂剧的影子。

我特将有着对应题材的元杂剧部分列举如下:

1.西厢记: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李景云《崔莺莺西厢记》

2.王昭君: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吴昌龄《月夜走昭君》

3.韩信: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武汉臣《穷韩信登坛拜将》、王仲文《淮阴县韩信乞食》、李寿卿《吕太后定计斩韩信》、郑廷玉《汉高祖哭韩信》、无名氏《韩元帅阴渡陈仓》

4.尉迟恭:尚仲贤《尉迟恭单鞭夺搠》、于伯渊《尉迟恭病立小秦王》、郑廷玉《尉迟恭鞭打李道焕》、无名氏《尉迟恭鞭打单雄信》

5.锦香亭:王仲文《孟月梅写恨锦香亭》

6.细柳营:王廷秀《周亚夫屯细柳营》、郑光祖《周亚夫细柳营》

7.八仙: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无名氏《汉钟离度却蓝采和》

8.西天取经: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9.鬼谷下山:无名氏《后七国乐毅图齐》

10.三国故事:王仲文《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无名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石君宝《东吴小乔哭周瑜》、王晔《卧龙岗》

11.拜月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

12.燕青:李文蔚《燕青射雁》、李文蔚《报怨台燕青博鱼》

13.寒窑记:张酷贫《薛仁贵衣锦还乡》

14.陶渊明:高仲贤《陶渊明归去来辞》、无名氏《陶渊明东篱采菊》

通过上述对照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在当时十分兴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元代杂剧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之深,乃至影响到瓷器的生产和绘画。

这些元青花人物纹饰,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蕴藏了元代社会的大量信息,可供我们研究。

其一,反映元代画家们的动向。元青花瓷人物故事纹饰,无疑是元人的绘画,而且从绘画水准上看绝非等闲工匠所能为,必定是有一定造诣的画家的精心之作。这些以瓷器为载体的元代绘画杰作,无疑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尽管没有留下画家的姓名。那么,这些绘瓷的画家从何而来?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高峰。宋代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题材多样,艺术手法多有创新。佛教画、肖像画、历史人物画、风俗画等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艺术成就的取得,与朝廷设立画院,专职画家勤奋创作分不开。元代废除科举,读书人仕途无望;取消画院,画家们无用武之地。除少数人被政府起用,如何澄,以画艺入仕,官至一品。然人在曹营心在汉,曾画《归去来兮图》,表现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一些画家归隐山林,画一些山水画,如钱选,多画《山居图》,隐于绘事,以终其身;绝大多数画家,则下落不明。这里,不排除一些画家流落景德镇,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以钴料为墨,以瓷胎为纸,精心创作,既有了生活出路,又有了施展才华的艺术成就感。还有一些画家在民间进行木刻版画创作,开拓了世俗人物画的新领域。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刻印版画《七国春秋乐毅图齐》,可以说是我国以版画的形式木刻印刷的第一部连环画。元青花鬼谷下山纹饰,便摩绘于这部书中。之外,还有画家与刻工合作的佛教木刻版画多种。

其二,反映元代汉人们的呼声。尽管元代统治者将全国人分成若干等级,一再贬低汉人的地位,但在元杂剧的内容上和元青花瓷器的绘画上,依然顽强地表现着汉人的意识形态。人物故事纹饰,不论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还是才子佳人、文人墨客,无一不是汉民族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故事画出现在青花瓷器上,不可能是出口之需。因为西亚阿拉伯地区的人,并不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更不会去崇拜汉人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故事画出现在青花瓷器上,也不可能是专供元政府陈设。蒙古族贵族不会数典忘祖,去顶礼膜拜汉人的英雄。那么,这些青花瓷器只能是那些有着重新恢复汉族统治情结的人们,为表达从心底发出的对元人统治不满情绪,所绘制,所定烧。特别是元朝至正后期,异族统治日趋式微,农民起义方兴未艾,朱元璋控制了景德镇,推翻元朝有望时,这种人物故事青花瓷器的烧制,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应该是一个生产高潮。

猜你喜欢
大罐元青花青花瓷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0:50
Orano核物流公司MP197HB运输大罐在美首次交付使用
辐射防护(2020年1期)2020-12-20 12:47:45
美国霍尔泰克公司宣布研发新的乏燃料运输大罐技术
辐射防护(2020年1期)2020-12-20 12:47:45
我爱家乡的大罐茶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投资与理财(2020年2期)2020-04-20 10:57:30
阴极保护在原油大罐防腐上的应用分析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7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
大众考古(2014年11期)2014-06-21 07:18:48
张庆玉探寻元青花内在灵魂
艺术品鉴(2014年7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