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荣琪 曹 剑
(曹荣琪:南通市通州区五甲镇镇长;曹剑:南通市通州区统计局副局长)
制约通州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负面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环境变化的压力。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稳增长的任务艰巨,同时,产业转型导致增长放缓。宏观环境的急剧变化使我区产业“低、小、散”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是通州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传统产业、落后产能淘汰的速度、体量快于、大于新兴经济体量,这样短期内全区经济增速有放缓的可能。
居民收入差距的压力。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005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9:1,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11:1。二是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区国有、集体、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之比由2010年的1:0.57:0.53扩大至1:0.53:0.50。从行业看,2011年最低的农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19113元,不足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最高的金融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87037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两倍,是农业的4.55倍。另一方面,企业高管人员收入一般是普通一线职工的3-5倍,有的企业收入差距拉大到10倍以上。三是区域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由于区内固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区域地理优势、传统产业模式的不同,通州区内经济明显呈现西富东穷、南强北弱的状态。2011年,西部平潮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942元,而地处东北部的五甲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829元,相差3113元。
就业保障的压力。一是外部环境导致就业下降。二是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突出。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四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
实现通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居民增收。一方面,“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年均增幅(可比价计算)达到14.9%,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必将延续“十一五”发展势头,全区经济将保持“十二五”纲要提出的15%(现行价)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是保证居民收入倍增的前提。另一方面,“十二五”开局年,在多重压力下全区经济仍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高出全省1.3个百分点),同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达14.18%和18.50%,这也为我区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促进居民增收。“十一五”期间,通州撤市设区后,加快了与市区的对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72%,较2010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城镇和农村居民必将在这一过程中增加收入。
应力强度因子K是关于结构几何、裂纹尺寸和外加载荷的函数,K表征裂纹尖端受到的载荷及变形的情况,能够有效表示裂纹扩展的趋势与裂纹扩展的动力。因此本文着重研究结构损伤的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并以此量化修复效果。
财政支撑“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区财政民生投入不断加大,2010年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合计达到27.60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6.46%,2011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8.77%。同时,中央和省里“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强农惠农政策将不断落实,各项农业补贴将送到农民手中。
创业进取形成居民增收的内生动力。通州是江海交汇的移民之地,千年之前老通州人在这里开垦耕作,形成了勤劳致富、开拓进取、竞相创业的良好传统。这一传统将形成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实现通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产业富民、创业富民、惠农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和帮扶富民。
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税销售收入在“十一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800亿元,占工业比重超过38%。
提升支柱产业。一要推进船舶海工产业的转型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船舶海工基地,打造江苏最具发展优势和竞争力的“船谷”。二要促进家纺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传统纺织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现由纺织大区向纺织强区的转变。
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科技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特色旅游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提升传统农业、培育生态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高效农业设施面积达75万亩。
做强现代建筑业。按照建筑大区向建筑强区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和加快建筑业科学发展,努力提高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突破250亿元,实现利税68亿元。
培育主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城乡妇女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鼓励外出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发展“雁归经济”。
拓宽领域。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购并、独资等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公益性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各类投资创业者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活动;鼓励各类创业主体进入文化、旅游、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领域进行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
搭建平台。加快推进高新区、锡通园、滨江新区、兴东空港园、石港科技园建设,在完善规划、强化基础设施的同时,狠抓中小企业创业园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增强园区聚集效应。加强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发展信息咨询、社会中介、金融保险、连锁配送、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商贸流通、旅游开发。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
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调优品种、调大规模、调出特色、调高质量和效益”的思路,重点推进水生蔬菜、中药材、特色蔬菜和食草型畜禽、特种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加快构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群。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加快建成在苏中率先与上海市场对接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努力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份额。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选一批成长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实行动态管理,鼓励做大做强。将扶持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吸引优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开发农业。
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新增耕地占用税、新增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完善涉农补贴办法,新增农业补贴更多地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吸收劳动能力强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和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高效的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就业再就业援助机制。运用公共财政创造的就业项目和岗位,安置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人员就业。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和服务业,加快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市内劳务协作,对吸纳本市劳动力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发展对外劳务和承包工程,输送一批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动力到境外从事劳务活动。充分发挥通州职教集团的整体优势,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收入高的地区、企业和岗位转移就业。
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鼓励居民通过动产、不动产投资,将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转化为投资经营性产权,探索开展股权、债权、知识产权质押、抵押融资,依法增加包括红利、租金、利息等财产性收入。
增加农民股份合作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合作组织,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实现形式。
增加农民的土地收入。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退出、置换制度,使得农民在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中享有土地增值收益。
加强工作技能培训。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针对不同就业人员,完善岗前、在岗、下岗等培训体系。
提高城乡保障标准。构建覆盖城乡、衔接有序、内容完整、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标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困难人群参保参合提供补助,及时调整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标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老人供养工作,完善孤儿保障、残疾人救助、临时救济等制度。发展慈善捐赠事业,尽力满足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
确保城乡劳动者收入权益。规范用工管理,督促企业消除多种用工制度差别,确保全体劳动者收入协调增长。进一步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支付查询制度、拖欠职工工资报告制度、拖欠职工工资处罚建议制度,着力解决恶意欠薪、欠薪逃匿、延长劳动时间、用工歧视、同工不同酬等侵犯员工劳动报酬权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