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 玮
从本质上来说,并购并不是改变和改善产能过剩的方法,“收购是希望它生产,而不是关掉,这样并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下称《意见》)发布,将改革重点锁定于包括水泥在内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并规划未来5年化解产能过剩的“路线图”,计划在2015年底再淘汰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很多人认为,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产能过剩”已变成水泥行业的“关键词”。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全年淘汰落后企业千余家、落后产能2.2亿吨,但水泥行业仍新增产能1.6亿吨。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水泥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2.7%,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严重制约着水泥行业的发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勃兴和城市基础交通设施投资的增长,水泥行业在过去10年迎来了迅猛的发展。然而,2012年似乎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历史转折点。根据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2012年水泥工业概况》,全年产量22.1亿吨,结束了连续10年超过10%的高速增长。行业经济效益更是堪忧,全行业利润657亿元,同比下降近三分之一。
对于产能过剩,我国并无官方指标。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告诉记者,根据国际水平,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属于正常水平。而目前来看,我国水泥业的产能利用率过低,不足74%。全行业产能超出实际需求约8亿吨。
“产能过剩现状的形成,地方政府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孔祥忠直言,早在“十五”期间,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招商引资大潮时,就为今天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在招商引资“大跃进”中,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握好项目的评审,“不按照科学发展观,不按照地方的自然禀赋,不考虑环境容量”,盲目上项目。
“政绩出官。”孔祥忠说,地方政府对于水泥项目的“投资大跃进”关系到官员背后的考核。相对于煤炭等能源产业动辄上百亿的投资,水泥企业技术门槛低,投资规模较小,所以特别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
对企业来说,除资本的逐利冲动外,企业经营者也往往希望把规模做大,新增一些产能。“提前占有一些资源,他们觉得挺好。”孔祥忠说。
自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03]103号)明令制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冲动以来,针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过剩产能,国家已展开多次集中调控。
2009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环保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行业准入、环保标准和融资渠道等多角度严控新增项目上马。
然而,集中调控仍难缓解产能过剩局面。今年9月,被称为环保“国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要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已经叫苦不迭的企业似乎又戴上了新的“紧箍咒”。
一直以来,政府对于行业产能过剩现状的调控集中于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孔祥忠告诉记者,淘汰落后产能又包括通过市场竞争自然淘汰以及政府通过干预淘汰两种手段。
每年,工信部都会下达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过去三年来,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数量每年都是千万吨级。“现在淘汰落后已经不是大的问题。”孔祥忠对记者说,上一轮就技术不达标而进行的产能淘汰基本已经结束,目前落后产能仅占全行业产能的不到5%。淘汰落后产能已经不能继续对产能过剩的现状形成影响。
在孔祥忠看来,新的调控方向是通过兼并重组增强产业集中度。2012年末,在工信部年度工作会议上,部长苗圩明确了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工作思路,即针对产能大量过剩行业,“消化一批产能、转移一批产能、整合一批产能、淘汰一批产能”。2013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了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35%的目标。新政策正在促进行业兼并和重组。
面对困难形势,许多外资“一走了之”。2012年,意大利水泥集团Ita1cementi附属公司Cimfra China向西部水泥出售了旗下富平水泥的全部股权。韩国大宇国际公司将位于山东的大宇水泥工厂以7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1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中国建材集团,甚至业内巨头拉法基也传出了出售在华资产的消息。
国内企业的重组和整合也在加快。根据《2012年中国水泥工业概况》统计,2012年,全国共61起兼并重组发生,其中40%集中在西南地区,整合产能1.5亿吨。截至2012年底,前10家大型水泥集团熟料产能已占全国的48.93%,水泥产量占全国的31%。
对于兼并重组的调控思路,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瑞士豪瑞集团中国区总裁李恩告诉记者,从本质上来说,并购并不是改变和改善产能过剩的方法,“收购是希望它生产,而不是关掉,这样并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然而,对于重组方式以及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业内人士也有不同意见。
10月20日,在第35次“CMRC中国经济观察季报会”上,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告诉记者,“产能过剩是源于生产能力过强,而市场能力过弱。但解决产能过剩,关闭一个厂谈何容易,解决产能过剩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他鼓励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的市场需求。“原来走出去的企业,无论是低端、中端还是高端市场,其需求都超出预期。”周其仁说。
“向外转移一批对水泥产业来说比较难,因为水泥是短腿产品。”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星太告诉记者,由于水泥行业有“销售半径”之说,超过销售半径的出口因成本增加反而利润下降。
崔星太为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开出了四剂“猛药”。首先,无论什么原因,一定要关死新增项目的门,“不论任何名目,尤其是以环保、循环经济名目而新增的项目更要警惕。”第二,提高产品标准,取消熟料用量为45%的32.5水泥(指强度等级为32.5级的水泥)标准,而改用熟料用量为80%的42.5水泥(指强度等级为42.5级的水泥),同时国家要相应提高建筑使用水泥标准。第三,坚决淘汰产能很小的粉磨厂,以净化市场环境。第四,鼓励联合重组,提高和加大产业集中度。
“联合重组而不是兼并重组。”崔星太说,将排名前十的大企业关掉三家,如此便可以将价格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区间。“如果售价增长,那么在不增加新增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加GDP。”崔星太同时表示,联合重组需要国家的宏观指导和调控。
“之前的38号文落实不是很好。”崔星太坦言,200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文件,要求有关部门做好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的清理,但有一部分企业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在9月30日前让项目开了工,政策落实得并不很坚决。
崔星太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中央把化解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提到如此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是非常正确的。任何行业,尤其是基础原材料工业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长期以来给国家经济带来了许多弊病。
“政策是好的,但不应该打折扣。”崔星太说,“9·30”后水泥行业累计新增产能达到了8亿吨,反而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
对于近日出台的《意见》,李恩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心:虽然政府已有审核准入制度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时间表,同时提升了行业技术和环保标准,但是最具有挑战的仍是标准的落地和监管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