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际林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以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D)为主,VD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VD是痴呆类型中惟一能够治愈的一类,VD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病,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1],故脑功能的改善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是防治VD的关键。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VD患者44例,对照组应用吡拉西坦,观察组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吡拉西坦进行治疗,两药联合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VD患者44例,均排除精神障碍性疾病史、肿瘤的患者,所有患者的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为10~26分,皆为轻中度痴呆;CT示脑血管病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男15例,女7例;年龄54~72岁,平均 (60.8±5.6)岁。对照组男14例,女8例;年龄55~77岁,平均 (60.3±6.2)岁。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方面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如治疗原发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观察组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吡拉西坦,吡拉西坦:2次/d,0.8g/次;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1次/d,5.0mg/次。对照组服用吡拉西坦,2次/d,0.8g/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智能状态和认知功能由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痴呆程度评定量表 (WMS)、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ADL)及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ADL、HDS及WM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VD是由腔隙性脑梗死或多发性脑梗死所造成,脑血管发生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痴呆,且多于连续急性脑血管意外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出现痴呆,少数患者发生于严重卒中之后。最初梗死灶较小,但可逐渐扩大。本病包括梗死性痴呆,多发病于晚年。VD是由脑血管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反复多次发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或颈内动脉,导致颞叶和额叶出现分水岭梗死,或大的多发性梗死灶发于大脑半球,致使脑组织容积显著下降,梗死灶80~100ml时,脑萎缩和神经元缺失较严重,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VD早期症状以耳鸣、睡眠障碍、肢体麻木、头痛眩晕为主,可有情绪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和近期记忆力下降,痴呆不明显。梗死范围扩大后可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哭笑无常、情感脆弱易激惹、幻视、幻听、尿失禁、失认、生活不能自理、肌麻痹、吞咽困难、发音不清等。此外,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脑梗死不一定明显,但存在慢性脑组织缺血[2]。作为A-氨咯酸环化衍生物,吡拉西坦是一种能够加强左右脑神经信息传递、促进代谢、增加脑血流量的脑代谢活化剂,具有抗理化学因素造成的脑损害,应用后回忆、记忆和学习的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改善[3]。氨氯地平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消旋体化合物,由比例为1∶1的右旋体和左旋体共同组成,左旋体是氨氯地平主要的有效成分。利用手性拆分技术,右旋体被剔除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结构中[4],其有效成分左旋体得到了保留,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理活性大大高于右旋体,亦高于消旋体。吡拉西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两者联合用药,疗效显著高于单用吡拉西坦。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疗后观察组 22 20.6±2.1 25.8±2.7 37.7±5.2 27.4±2.9 17.8±组别 例数 MMSE治疗前 治疗后ADL治疗前 治疗后HDS治疗前 治疗后WMS治疗前3.1 26.4±1.1 65.2±3.5 79.1±4.2对照组 22 20.3±1.8 22.5±4.1 36.6±3.5 29.1±2.2 17.3±4.1 22.3±2.4 65.6±3.7 72.9±3.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MSE、ADL、HDS及WMS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可知VD患者通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后智能状态和认知情况均有较明显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
1 李梅,高维滨,杨续艳.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734-4735.
2 梁国聪,石胜良,毕桂南.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5):661-664.
3 廖赟,李玲,刘学源.吡拉西坦对大鼠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1):32-36.
4 赵建红.苯璜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