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集聚效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2013-09-10 02:19张仁汉
浙江经济 2013年9期
关键词:效应人才文化

文/张仁汉

人才集聚效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文/张仁汉

创意人才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集聚。这既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人才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多管齐下、广泛参与的长效合作机制

近年来,浙江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仅杭州而言,201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为702亿元,2012年就已经超过千亿元,达1060.70亿元,占全市增加值比重的13.59%。

迈克尔·波特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产业集群的人才引力:“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个磁场,会把高级人才和其他关键要素吸引进来。”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创意资本的投资和创意人才资源的集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浙江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无数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集聚,创意人才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集聚现象在文化创意人才流动和区域经济要素配置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人才集聚效应。

人才集聚效应的特征

所谓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它有以下几种特征:

马太效应。人才集聚具有“马太效应”,是指人才越聚集,区域人才吸引力会越强,进而更多的人才就会向这个区域集中,导致人才聚集度越来越高。在“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聚集越多的文化创意人才,越容易形成创意人才聚集的高地,从而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的流入,进而推动区域创意人才的集聚。

知识溢出效应。人才流动作为知识扩散的一种途径,通过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集聚区域的知识溢出。当某一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规模逐渐扩大时,信息传播和沟通机制更加畅通,知识的外部性得到加强,人才聚集的规模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才聚集区域内知识溢出的正面效应也会得以提升和发展。

学习成长效应。人才聚集的过程也是人才相互学习的过程,人才聚集所形成的学习型组织或团队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创新主体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集聚时互相启发、学习和交流,促进个体及人才集群人力资本的优化和升级。创意人才的集聚还使得信息交流渠道增加,各种信息的易得性逐步突显。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信息的共享不仅局限于技术和市场信息,还包括了人才集群内成员之间的非正式联系,这种非正式联系同样可以激发人才的创新效力,驱使人才以更快的速度成长。

品牌效应。人才集聚可以带来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集聚区域内的团队影响力,逐步形成集聚区域特有的“品牌”形象,即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以杭州为例,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动漫节作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活动,利用动漫文化的品牌和价值,期间招聘大量动漫专业相关岗位人才,对促成杭州动漫人才的汇集、提升城市品位和格调作出了巨大贡献,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才聚集效应,一方面可以带来知识产品和服务创造力的提高,增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使得人力资本的价值因其集聚性而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另一方面,在人才聚集过程中,和其他经济现象类似,人才集聚效应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这种负效应的产生主要由于物质资本约束下同质人才的边际效用递减、人才自我冲突以及管理成本的增加等造成的内耗。因此,要充分发挥创意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减少其负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促进文化创意人才聚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质量同等重要原则。近年来,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另一方面,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集聚度不高、缺乏领军人物、理论和实践兼备的文化创意人才相对不足等问题,人才结构性矛盾显现,使得人才集聚的正效应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要想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既要抓好“量”的扩大,又要重视“质”的提升。

——多主体共同参与原则。资源在某些区域或行业的过度聚集,会引起人才边际收益递减,导致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资源的集聚也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引起管理成本的增加。要降低人才集聚产生的以上负效应,就要保证政府、创意企业、大学、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方联动共同推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作用,并产生协同效应。因此,在创意人才集聚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人才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等的沟通与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多管齐下、广泛参与的长效合作机制。

——软硬件并举原则。一般来说,地区经济越发达,环境越优越,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了用于经济再生产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用于人口再生产的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用于环境再生产的生态性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包括了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包容性的文化氛围等“软”环境。因此,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为创意人才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多样的公共生活、丰富的文化设施和便捷的信息网络等;另一方面,要打破束缚创意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意人才集聚的包容性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

从三个层面推动人才集聚

政府层面。第一,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合理配置。政府应当通过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人才招聘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人才市场服务平台等措施服务人才,通过减少户籍、档案、社会保险、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制约性因素,消除人才流动中的政策性障碍。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第三,落实配套政策。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在投资融资、科研开发、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政府的大力提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配套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

高校及科研单位层面。首先,注重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建立以创意、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加强对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其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高校培养出的文化创意人才的最大瓶颈是产学不对接,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较薄弱,没有很好地解决产和学对接的问题。培育文化创意人才,需要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协同作用力。比如,浙江传媒学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该校于2007年创办了浙江省第一个文化产业本科专业,并在2010年经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与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共建了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不断寻求与学院教学、科研多方位互推互助的教育合作伙伴,特别是依托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建立的创意文化产业园,为发挥创意人才集聚效应、推动成果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平台。

社会及创意企业层面。首先,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使之成为协调社会多元利益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文化创意人才集聚效应的发挥:提供协会成员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降低集聚区内创意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易费用;组织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为协会成员提供国内外文化信息服务和各类培训服务;协调和服务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节会,举办产品博览会、商贸会等,扩大协会成员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就浙江省而言,浙江文化产业促进会等行业协会和群众团体在实现文化创意人才集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由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传媒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世界创意经济发展及其趋势”报告会,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人才的参与。其次,创意企业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塑造能被创意人才认同的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应更多的关注创意人才的需求,建立符合人才特点和浙江省实际的多元分配制度,对具有高创意工作绩效的创意人才提供更加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设置具有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创意人才的培训和开发,提供自助式福利计划,吸引和留住优秀文化创意人才。与此同时,创意企业还要塑造能够被创意人才认同的企业文化。要发挥创意人才的集聚效应,激发文化创意人才的创作灵感,创意企业有必要塑造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充满信任、尊重、包容的企业文化。如果创意型企业的文化能够被创意人才所认同,那么创意人才就会为追求企业和个人的共同目标而奋斗,进而吸引更多的同类人才的集聚。

(作者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专职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效应人才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