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模式探析

2013-09-09 01:02冯刚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冯刚

【摘 要】选择大类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大类培养改变了传统模式培养人才的路径,开辟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大类培养模式介绍出发,简述了国内外大类培养的现状,并以我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大类培养为例,介绍了实施情况,分析了大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大类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更新的21世纪,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聚宝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被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取代,大类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产物,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实施大类培养,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员,大类培养模式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之一。

1.两种大类培养模式介绍

目前,大类培养模式分两种,一种是“专业招生、大类培养”,另外一种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纵观国内各大高校的大类培养模式,这两种新型的大类培养模式都有所运用和实施。

“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是指采用传统的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新生入校时有明确的专业,但同一大类专业或相近专业在1年级或1到2年级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1年级末或2年级末再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专业认知、就业方向、学生成绩和学校(学院)教学规划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符合二次专业选择条件和要求的学生下一年可到新专业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和培养。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专业合并招生,在这种招生的基础上,入校1年或2年的学生在学科 (学院) 的范围内共同学习基础课程,1年或2年后,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第二次专业的选择、学习和培养的一种过程。

2.国内外大类培养模式概况

现在,这两种大类培养模式在国内不少高校中都已实施。像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都采用“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采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高校相对较多一些,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占的比例较多一些。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大学也实行,如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也实行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二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如今国际上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我校大类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经管类2011级本科生开始做为实施试点,接受学院整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经管类新生在校完成一年半学业和取得所修课程学分后,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专业认知、学业成绩等并结合学院教学实际,确定学生第二次专业选择。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类培养涉及到6个本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调整专业的条件及要求主要为经管类各本科班级学生入校后综合前三个学期平均课业成绩排名前15%的同学,可以按照个人意愿任意选报1-2个专业。同时,规定学生前三个学期课程成绩有挂科现象者、违纪处分者不在调整之列,各专业班级调整后,原则上班级人数不得超过40人。

大类培养的学生在前三个学期需修完11门通识课程和8门基础课程的学分。符合第二次专业选择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开始到新专业进行学习。在后续的几学期中,还将学习部分统一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

从经管类2011级本科生实施大类培养情况开看,较传统的入校后直接在学院内进行专业调整而言,大类培养后的二次专业调整,即修完19门统一课程后,了解了原专业的人才培养,反而缩小了二次选专业的学生人数比例。其他优势还有:第一,通过三个学期的大类培养的学生,比入校时,对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避免了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第二,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大类培养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定位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有利于二次专业的调整或不调整。第三,大类培养的学生较入校时而言,避免了随大流跟风式选择专业的随意性。

对于教师而言,也有受益的方面。第一,较“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之前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实施大类培养之后的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所减少,从而减轻了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第二,实施大类培养之后,对于统一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在教室容纳人数的最大范围内,实行的是大合班集中上课制,充分利用了大教室资源。同时,也减少了部分教师授课门数。第三,由于大类培养之后多数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减少,给多数教师提供了更大空间在科研上进行突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利用更多时间在授课方法、授课手段上提高自己。

总体来讲,大类培养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顺应高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4.我校大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才初步实施,虽然实现了多学科交叉,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学校学科的综合化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分布不合理,导致了师资紧缺,加大了个别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由于“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课程名称、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开设学期等都做了统一的规定。总的构建方向是正确的,但面对经管类师资相对紧缺的现状,一方面,对师资情况是一个考验,另外一方面,加大了在校个别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此类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再者,对管理人员协调授课安排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因为对大类培养的课程的开设学期都做了统一的规定,必须在同一学期完成大类培养的教学任务。

4.2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教育的时间过多,影响了本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化

高校本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是四年,像本校,本科生须修完180学分左右2700学时左右的课程。“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学生毕业学习年限没有改变,取得毕业资格学分的规定也没有改变。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后,通识课程基本没有增加,但基础课程有所增加,总的来看,基础课程增加了,必然带来专业课程门数的减少或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这样看来,学生的基础是打扎实了,但专业课程的减少或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学生本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深入性。尤其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相对匮乏对所研究的领域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5.改进和完善我校大类培养的措施

针对我校“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5.1引进新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未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前,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教师人数虽然有所紧缺,但表现的不是很突出。自从2011年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后,经管类个别专业的授课教师显得较为紧缺,主要是统一了基础课程以后,专业班级基础课程增加、授课门次增加,加之经管类本科专业又在统一学期开设相关课程,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本来紧缺的教师显得越发明显。因此,引进新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个别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质量。

5.2优化“大类培养、专业分流”课序

经管类本科专业自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个别教师反映教学工作任务加重,每天都有整天的授课任务,一方面是师资紧缺导致教学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经管类本科专业“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大类培养模式本身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在1或2年内完成所有大类培养的课程。因此,学院在制定大类培养方案时,统一了所有大类培养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而且开设学期也做了统一,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还有待调整。大类培养课程的课序不一定全部统一在同一学期开设,同一门课程可以分散在不同学期开设,只要在1或2年内完成即可,尤其对个别专业面临师资不是很充足的现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解决。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相对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优化大类培养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

5.3减少大类培养基础课程的开设门数,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深入性学习

大类培养模式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过多的利用课堂时间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势必会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以及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基础课程增多了,相对而言,专业课程必然减少。对于大类培养模式的经管类本科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采取适量减少基础课程的开设门数,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开设门数或学时。减少基础课程门数并不是说不学习减少的基础课程,学院在修订大类培养模式时,可以对减少的基础课程做一个统筹安排。一种情况是减少的基础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进行开设,觉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选修课程的时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另外一种情况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两种选择皆可。采取这样的方式处理,也是考虑到基础课程相对专业课程来说,学习较易一些,学生可以采取灵活自主选择的方式。专业课较基础课程而言,较难一些,可以由教师进行引导、指导进而深入、系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福英.“专业招生、大类培养“ 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之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6-1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