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恩法则”谈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

2013-09-08 12:41:46赵文永
文教资料 2013年18期
关键词:预警机制大学生

赵文永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其涉及范围、影响、原因,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妨碍了学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分析,其主要是由于社会因素乃至国际因素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变得愈加突出和直接,国际、国内社会的焦点问题在高校内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普遍关注,与学生自身前途和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对高校稳定造成的影响呈上升趋势所造成,高校稳定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1]因此,如何主动应对新的挑战,吸取社会管理方面的新的经验做法,建立维护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的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大学生安全,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空界有一条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加和飞行器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确实说明了飞行安全与事故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在其他社会管理领域也同样发挥潜在作用。同样,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构建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海恩法则”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建的启示。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它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这是海恩法则的精髓所在。

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矛盾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一契机的出现往往是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2]事故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诱发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原因千变万化,但是深入观察和研究,会发现任何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其发生都经过萌芽、发展到发生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日常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消除安全稳定事件“难免”的消极思想,坚定“可防”的信心,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着力点和重心前移,在找事件的源头上下工夫,在预防和警惕上下工夫,及时发现征兆,消除隐患。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征兆”和“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消除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要注重总结和问题分析,在预防和警示上下工夫,争取让每一次已发生的事件都成为阻止下一次事件发生的惨痛教训和经验指导。一要组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反思,总结教训;二要组织人员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源头,总结处理经验,亡羊补牢,加强防范。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基本内涵。

预警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它是指当预警目标的构成模式和目标量接近或者超过设定的目标量阙值时,预示着即将发生突然袭击,因而预先发出警报,提供给预警主体作出相应的对策性决定的。它是为了对付突然袭击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也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3]预警之所以能对人们认识事物、社会起到警示作用,是由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目前,预警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和行业领域开展。

社会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社会负变量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其实质是对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性程度的评判,其目的和作用是识警防患,超前预控。[4]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则称之为预警机制。[5]主要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危机的诱因及危机的征兆进行事先的监测与评判,并由此发出危机警示的管理活动。[6]

高校大学生预警管理就是要以海恩法则为启示,以预警理论为基础,借用社会预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安全稳定事故的风险发生,以及风险发生后及时采用相关应急管理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逐步建立起集信息收集、情况研判、信息反馈、危机干预、事件处理及善后处置为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 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想工作示意图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嬗变给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带来的各类影响和冲击,是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从封闭的(熟人社会)微权意识向开放的公民素质的转变。这三种转变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不仅复杂而且来得极快,再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7]而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普遍给予较高关注,但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往往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存在不足,有其片面性,容易走极端。再加上年轻冲动,或受别有他图的人的怂恿,极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此外,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固有特点是容易引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1.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复杂多变是诱发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客观因素

环境因素是诱发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不可回避、现实的客观因素,整治和优化环境是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重点和难点。[8]从国际上来看,首先西方反华势力不断以合法掩护非法,以公开掩护秘密,通过一些教育交流、合作研究等机会对我高校领域进行政治、文化渗透,大学生深受影响。其次,国际局势的动荡变化也给大学生安全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近来中东、北非的混乱局势。从国内来讲,大学生对社会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认识片面。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来说,学校周边充满了无证摊点、钟点房、出租屋、网吧等生活娱乐场所,再加上目前大多高校一校多园,多校区办学车辆骤增,且新校区多处于城乡结合部,黑车多,暂居人口多,各种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2.大学生身心不成熟是引发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观因素

虽然大学生生理成熟度已经相当于成人,但是心理发展却不如生理发展快速,且社会愈进步愈复杂,大学生心理成熟愈会有延后的情形,导致身心发展出现差距,心理成熟赶不上生理成熟,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矛盾认知。在实际大学生活中,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自我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其次,缺乏主动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衡;再次,不能勇于面对情感问题上的挫折,极易因钻牛角尖而感情用事;最后,社会负面信息对其影响较大,极易对社会产生抱怨情绪,进而产生漠视和敌对心理,容易走极端。大学生自身的这些固有特点,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观因素。

3.致使不良信息传播多元化的网络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要平台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亦因其本身固有的跨国界性、易受攻击性和公开性,使得网络负面影响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首先,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加大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除了有用的信息之外,其间也充斥大量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等内容。其次,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交锋的阵地。“信息无国界”,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通过网络畅通无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再次,境内外一些敌对势力也争相“抢滩”网络这块阵地。[9]最后,网络成为大学生宣泄不满情绪,以期引起反响或得到支持的主要平台。李晓玉等通过调查发现,近40%的学生通过网络发帖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不满的情绪,而且多数学生不愿意通过学校的相关部门维护自身权益。[10]

高校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高校的主体特点,决定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统筹考虑,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切实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对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时,要格外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所负有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基础

教育功能,是高校所有功能中最主要的功能,其一系列目标都要通过教育引导这一方式予以完成和实现。据调查,高校中发生的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宣传教育不到位或管理服务不到位而导致的。[11]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第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要通过扎实有序、寓教于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政治,关心时事,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政治素质。在高校,“两课”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诱惑的判断力、抵抗力和免疫力,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社会。

第二,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12]他的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法制宣传和行为规范教育要以各二级学院为主体,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通过法律课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要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第三,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价值生化教育。要通过教育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生命,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并关怀别人,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

第四,要不断提高危机教育能力和水平。高校要通过开设危机安全教育课程和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以及危机演练等方式,不断加强大学生危机知识教育,增强他们克服困难、警力考验、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主导作用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将危机给学生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学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预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预防和避免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环境遭受冲击和伤害,或尽量减少、减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伤害的特殊管理活动。[13]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的生命,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是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原则。

第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14]。在预警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保护、指责和评价的境地,要逐步培养学生面对事故时的预防能力、干预能力、应急能力、处理能力及回复能力。要以学生党员干部和有专业知识的学生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收集渠道。必要时,建立与学校预警机制相适应的学生预警机制,制定一套适合学生操作的预防、处理和总结预案。

第三,要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要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力度,多方面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进行心理咨询,不断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干预能力。

3.开放办学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第一,高校要不断加强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关于学生安全稳定信息方面的情况沟通,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管道畅通。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向高校发布稳定形势通报,加强对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指导。同时高校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本校学生安全稳定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安全稳定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维护稳定工作的联动机制。公安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就高校大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互通信息,加强联系,及时对高校维护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及时研究和解决关于维护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高校的危机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事实证明,高校的危机管理如果离开了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则根本不可能实施。[15]地方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学校反映的涉及大学生安全稳定的问题应及时给予指示、帮助和支持。

第四,要加强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学生安全稳定信息网络,定期召开维稳职能部门碰头会,对学校的大学生安全稳定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9]毛欣娟,杨亮.论高校稳定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6-131.

[2]何海燕.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薇,徐刚.高校学生预警管理的若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5):143-145.

[4]阎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2(5):28-31.

[5]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理论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70-74.

[6]武宇清,王余丁.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研究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66-67.

[7]卢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4-99.

[8]马宁奇.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对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68-71.

[10]李晓玉,张程.新时期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刍议[J].理论月刊,2011(11):120-123.

[11]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06,22(2):40-43.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63.

[13][15]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7(8):164-168.

[14]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1-15.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1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LX20110053)阶段性研究成果;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教代会、工会研究课题“高校立体预警式安全稳定形势研判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JDHGH09。

猜你喜欢
预警机制大学生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01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预警个啥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