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赛
建筑:从节能走向绿色
董赛
导读:国家对于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推广决心是坚定地,不过也要明晰的一点是,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之间并非是等同的关系,节能建筑的执行标准是强制性的,而绿色建筑目前仍然处于推广和引导阶段,违反节能建筑的后果是面临行政处罚,但是绿色建筑并没有如此的强制性要求,对于绿色建筑所带来的成本增量,近期还只能依靠政府补贴。
据媒体报道,住建部于10月出台建筑节能的强制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务院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一件配套实施措施,同时绿色建筑评价方案也将于近期出台。
按照“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末期,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1.5%。专家指出,按照“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新建建筑面积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累计新建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至50亿平方米。数据显示,2011~2013年,我国每年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可达5000亿~5600亿元。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建筑节能的市场规模非常大,而且由于建筑节能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这一具体的强制标准,可以视为2013年年初,国务院一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下称《方案》)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作为《方案》八大保障措施之一的建筑节能强制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案》对其十分重视,并提出要加快制(修)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将通过对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进行全面评价,且基于实际用能状况,覆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建筑能耗限额。
与此同时,《方案》还提出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并严格落实绿色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规划审查,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监管。对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相关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时要加强监管,确保按图施工。对自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要标明绿色星级标准,建设单位应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明示建筑节能、节水等性能指标。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如国家级的《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地方级的《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办法(试行)》、《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流程》等,而正在制定中的相关政策更多,预计2014年地方补贴政策将会集中出炉。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推广决心是坚定的,不过也要明晰的一点是,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之间并非是等同的关系,节能建筑的执行标准是强制性的,而绿色建筑目前仍然处于推广和引导阶段,违反节能建筑的后果是面临行政处罚,但是绿色建筑并没有如此的强制性要求。
有专家认为,加大激励政策,刺激开发商更加关注和更有信心去投资绿色地产,消费者也会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的好处。购房者终端市场的认可和实际需求提升,才能真正拉动绿色建筑的更快增长。
而即便是补贴也是因地方而异,并非全国所有省份均有地方补贴政策,即便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东三省地区目前也尚无省级绿色建筑补贴计划。而作为直辖市而言,天津也仅有一个滨海新区有补贴政策。
在绿色建筑蓬勃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应该成为整个房地产业进入转型的关键词。绿色地产只有在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才可以摆脱“知名度”、“补贴”的烙印。这之后企业的决心和持续力才是有保障的,这也才是绿色建筑真正存在的核心所在。
目前很多开发商故意混淆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相较于节能建筑的要求,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严格,除去共同的符合建筑节能标准之外,想成为绿色建筑还须符合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其他要求。
与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相匹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资质审核与评价上更为苛刻和严格,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项目,绿色建筑带来的是对社会、对环境的长期利益,而对于注重短期利益的开发商而言,想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显然会增加其开发成本,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目前中国的绿色建筑主要为商业或地标建筑,常规住宅等仍然难觅绿色建筑的身影。
对于绿色建筑可能出现的成本增量一直存在着相关误区,这种误区在客观上也阻碍了绿色建筑在非公共建筑上的应用。同时,目前尚无明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方法。项目申报单位提出的数据不够专业,尤其是在计算“增量成本”时没有减去“标准值”,即标准建筑中采用相应技术的成本。
例如,一些申报单位将地源热泵的成本直接算为增量成本而没有减去如果不采用地源热泵而用常规暖通技术的成本,由此造成计算成本过高,结果误导了开发企业,以为绿色建筑是高成本建筑,从而对绿色建筑的望而却步。
相关数据已经表明,一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约需新增成本50元左右,占建设总成本的比例很低。根据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相关专家的介绍,实际上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不会导致成本大幅度攀升,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有些人混淆了增量成本与总成本的概念,导致绿色建筑一定会大幅度增加成本的错误认识;
2、绿色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可以使同一评价等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产生较大差异,高星级不一定高成本才能达到。个别绿色建筑有绿色建筑技术堆砌的现象,过度“绿色”而造成不经济,不低碳;
3、绿色建筑零增量成本、低增量成本技术运用的越来越多,高增量成本的技术使用相对较少,使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
4、国家及地方政府资金补贴,抵消了绿色建筑大部分的增量成本。
根据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2年评审的148个项目进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居住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23.9元/平方米、70.9元/平方米、131.8元/平方米,公建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29.9元/平方米、87.3元/平方米、216.4元/平方米,整体低于先前行业内统计的数据。
通过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得知,除极个别绿色建筑项目外,一般绿色建筑项目在 5~10 年内均能收回绿色技术所带的成本增量,经济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