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青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系 江苏 南通:226010)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而形成的。它的习俗和仪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以及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判断。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应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诸如感恩、孝道、生态文明、恋爱观等德育资源,以“德育日历”的形式细化传统节日的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引导学生的主体自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日历”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受教育者亲身参与为前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争让受教育者做到“知、情、信、义、行”的统一。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仍以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理论教育,只注重内容的简单传授和照本宣科,没有研究受教育者的特点,没有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进行教育的改革,从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比较差。甚至由于教育内容的空泛,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上基本上都是临时性、阶段性的,没有一个长效机制,从而使教育效果不能得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反复教育才有可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必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分离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往往仅专注于课堂教学,对党团组织的一些活动不关心、不参与,往往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而党团组织的一些活动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活动基本上是浮于形式,没有深刻内涵,不能起到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教育效果甚微。如何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呼应、相辅相成,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话题。笔者想通过“德育日历”的设计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课程老师与党团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合理的计划安排,开展教学和校内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德育教育功能,从宏观上来说具有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从微观上来说具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但是从这些功能中并不能真正体现传统节日的德育教育优势,下面从传统节日的特点上分析传统节日德育教育的独特优势。
中国传统节日是以年为单位轮回举行的,具有周而复始的周期特征。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出现,使人们不断地重温传统,体味传统,接受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并且按照这些道德习惯来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传统节日的周期性正好有利于强化德育教育成果,使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和认同,逐渐成为人们约定成俗的事情。每当传统节日到来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参与到节日当中去,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者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需求。”高校可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亲历者,从而获得不同于理论教导的价值和情感体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含着优秀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极为宝贵的德育资源。
2.3.1 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模范和精神典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1]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大量的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如端午节,人们都会用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精忠报国,对国家、对人民一片赤诚,最终化为汨罗江不灭的精魂。端午节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义有为的人。
2.3.2 缅怀先烈、饮水思源的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核心,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到墓地坟前祭奠拜扫,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春节、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无论子女走的多远都会回家看望父母,孝敬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2.3.3 忠贞不渝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教育资源
七夕节是每年的七月初七,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流传着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它强调忠贞,向往婚姻自由,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追求。现今的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弱,随意性比较强,高校应从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上加以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3.4 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去认识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生态文明问题,培养生态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建立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消费观,以便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2]。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清明节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了解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如果破坏生态环境的话,就是自取灭亡。
2.3.5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观教育资源
生命观教育主要是为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做到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传统节日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节日里都蕴含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如:清明时节人们折柳挂于门前窗前,其含义是取其易活、生命力极强之意。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活动形式最多的节日。春节的很多活动都有永葆全家老小,平安如意降吉祥的含义。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粘合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高校应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传统节日作为高校开展德育、生命教育、爱情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自然、温馨、和谐的切入点,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道德教化与行为养成的功能,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大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也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金钱至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蔓延,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不断地被淡化和削弱,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边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容乐观。“德育日历”设计是在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上,利用德育日历的周期性,细化传统节日功能,每年定期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使传统节日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精神财富。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时要注意为传统节日加入文艺表演和体育等健康的现代活动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德育日历框架如图1
图1 “德育日历”的框架
3.2.1 注重教育的持续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思维与模式的一种活动,教育效果非常抽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必须在受教育者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容时才能算结束。因此在“德育日历”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传统节日教育的持续性,将传统节日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引导学生的主体自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追求目标、价值观等日益多元化,主体意识也日渐增强。他们个性鲜明、求新求异,对老师命令式的教育比较反感。因此,当前的教育模式应该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配合教育者完成教育任务。“德育日历”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角色和责任,自觉配合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按照教育者的要求转化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并自觉的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4]。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果,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2.3 寓教于乐的原则
节日和庆典是人的超感觉的深层次的经验,因此将成为人的不可放弃的教育媒介,因为只有在节日中,人才可能超脱他的日常活动,并以新的方式返回到他生命内的更深层次的真谛中[5]。因此在“德育日历”设计中要善于运用节日的娱乐功能,借鉴西方节日,建立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有现代特点的节日文化体系,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例如,9月份和10月份可以结合中秋节和重阳节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敬老、爱老、尊老。
“德育日历”的制定必须纳入到高校的日常工作中去,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制作体现高校特色的“德育日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寓教育与活动中,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下面就以“中秋节”为例,说明“德育日历”所负载的德育功能如何得以实现:
中秋节是团圆节,中秋节是祈愿节,中秋节也是感恩节,在活动设计上要紧紧围绕感恩这个关键,科学设计活动内容。
4.1.1 活动的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民俗,感受中秋节的意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亲情和友情,以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能始终以感恩的心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4.1.2 活动的内容
开展“我的中秋”微博活动,首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微博上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过节风俗,让大家了解各地的节日文化,增加见闻。其次让大家在微博上送祝福,通过真挚的祝福,拉近同学、老师间的距离,感恩有你。
开展“感恩父母”一封信活动,鼓励全体同学向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的爱,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并将自己近期的生活学习情况向父母汇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开展“牵手”活动,在中秋节到来之际,在党员同志中广泛开展与贫困学子的结对活动,一方面可以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贫困学子的帮扶,让学生感受爱的温暖,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主题活动结束后,要广泛开展总结。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上、活动的效果上进行总结,为下次的活动提供借鉴意义。另一面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交流,挖掘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借鉴别人的优点,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巩固和消化。
总之,以“德育日历”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模式,是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线,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4.
[2]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62-63.
[3]孙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68.
[5]王静.论传统节日在重庆市中学生中的失落与解决对策[D].重庆:西南大学,2006.
[6]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书海出版社,2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