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珍
杭州市江干区彭埠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杭州 310017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引起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多种物质的代谢障碍,严重时引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主要针对家庭糖尿病注射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社区进行随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3~88岁,平均(76.3±3.1)岁,糖尿病史 21~38 年,平均(28.3±1.5)年,独居者7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5~86岁,平均(75.1±3.3)岁,糖尿病史 22~39 年,平均(29.1±1.4)年,独居者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以及居住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如定期随访、简单随访等;观察组实施本研究护理干预方法:
1.2.1 注射部位及方法 注射部位笔者建议以腹部、前臂外侧和臀部为主,在行腹部注射时,要避免对脐周5 cm范围内进行注射,并且要定期更换注射部位,在对患者进行随访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存在硬结甚至瘢痕的形成,医护人员要注意患者注射部位有无硬结或瘢痕,因为不同的位置进行注射后其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快慢不均。
1.2.2 针头利用 对于注射用针头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出现针头变钝甚至出现倒挂勾,而形成注射部位的疼痛并引起注射部位的长期损伤,形成皮下硬结甚至窦道,对胰岛素治疗的效果起到负面影响,不利于血糖的自我调控,而且有些针头使用时间过长,会出现针头的阻塞,在下一次注射时被发现,导致药物的浪费,并且针头受气温影响,出现热胀冷缩后,气温较高时胰岛素药液会通过针头发生外漏,导致治疗浓度发生变化,气温降低时,因为空气通过针头而进入安瓿内,反复使用可出现阻力的增大,再注射后总会有较长时间的针头滴流现象。
1.2.3 注射方法及家庭支持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记忆力的显著下降,较易出现胰岛素的漏打、错打、多打以及不规律治疗现象,而且在注射部位的确定上,老年患者因为注射时视力模糊、双手肌力不稳定,将出现注射部位选择的不当以及注射剂量不适当等,此时护理上应建议加强患者家庭支持,对于独居的老年患者,应该加强定期随访力度,通过为患者调节闹铃等进行提醒,对于与家人共同生活的老人,加强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加强患者血糖控制。
1.2.4 胰岛素的保存 开封后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任何未启封的瓶装或笔芯装胰岛素都应保存在冰箱内(2~8℃),低于0℃胰岛素的活性会被破坏,高于30℃胰岛素的活性降低,若气温超过28℃,胰岛素笔应放于冰箱冷藏层,并于注射前30~60 min从冰箱中取出,接近室温时注射[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比例。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糖基本恢复正常,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组别 空腹血糖(mm Hg) 餐后2 h血糖(mm Hg)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8.3±1.4 6.8±0.7 8.524 0.007 10.4±2.5 7.4±1.5 14.595 0.000
观察组因为高血糖和低血糖住院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发生注射疼痛和注射部位硬结的比例均少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比较[n(%)]
对于家庭自主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文化素质低的老年患者,由于他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自我保健意识不够,没有自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能力,通过家庭访视可直接观察患者胰岛素注射、胰岛素保存等情况,对错误行为可及时指导,更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和配合[3]。而且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因经济因素并未做到每次注射后将针头丢弃,致针头与笔芯呈持续相通状况下保存,笔芯内易进入少量空气致其腔内胰岛素成分发生改变,存留的空气气泡将占据刻度视窗造成胰岛素注射剂量不准确,因此,应教育患者每次注射前不但要予以排气,还应着重强调正确的排气方法[4]。通过本研究对老年患者自主使用胰岛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糖基本恢复正常,且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因为高血糖和低血糖住院者显著少于对照组,发生注射疼痛和注射部位硬结的比例均少于对照组。
针对传统的上门随访方式,有研究称电话督导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电话督导是通过信息化工具与患者形成互动,以督促和指导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方便快捷,且经济实惠,患者易于接受,它将医疗服务从医院内延伸到家庭,使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得到延续[5]。但是电话督导的使用,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对于听不懂普通话的老年人,最好能通过方言进行沟通。老年患者糖尿病知识缺乏,误区太深,属于退休或无劳动能力阶段,不愿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大部分患者存在手、脚不灵便,需长期注射胰岛素,担心给子女家庭生活带来不便,大部分患者抑郁情绪明显[6]。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对老年患者自主使用胰岛素进行有效的家庭护理干预,能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1]李毅.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科学合理护理健康教育[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36-37.
[2]徐咏梅.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8):1150-1151.
[3]高晓丽,杨少娜,刘摇秀.家庭访视对出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使用胰岛素笔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39-40.
[4]杨丽,孙倩月,顾思愉.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笔自我使用现况与缺陷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920-922.
[5]吴媛,王慧敏,曾玉萍.电话督导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胰岛素注射管理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81-1782.
[6]蒋世琼.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调查研究[J].青岛医学,2010,42(6):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