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的保护与收藏

2013-09-07 01:35采编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石库门收藏家老房子

采编/胡凌虹

老房子承载着历史与文脉,是民族的宝贝,社会各界也一直探索着保护老房子的方式和途径。日前,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上海石库门问题研究中心三家学术机构共同举办了“老房子保护和收藏论坛”。本次论坛是老房子保护和收藏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建筑界和收藏界的首次跨度合作。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老房子收藏家,以及热衷于参与老房子收藏的各界人士共约250位济济一堂,就树立保护老房子文化历史遗产的理念,如何推动机构和私人收藏家开展抢救性的收藏保护工作,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收藏家在保护老房子方面的成功经验等一些重要话题,展开深入的研讨。

老房子保护与收藏的现状与思考

老房子保护的现状与再生之路(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在保护我们祖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各方面,我们很多收藏家在收藏古董,现在也收藏老房子,他们其实不光是收藏老房子,也是保护祖国优秀的城市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这是作为中国人应该出的一份力。

那么,当前古民居和老房子保护与收藏面临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古民居、古村落不断地消失。2000年的报告显示,自然村的总数是363万个,到2010年锐减到271万个。现在每天失掉100个左右。第二,古村落、古民居保存得好的只是少数,根据国家的统计,总共不足3000个。我们有一个数字,中国传统村落,经过国家统计,按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标准评选下来,一共是1563个,和刚才271万个相比,是零头的零头。日本有多少?日本老百姓自发要留起来的就是164万个。第三,相当多的民间力量在从事老房子的保护和收藏。比如成龙,他目前已经收藏18幢徽派古建筑,现在要捐献给新加坡。我们说这个事情做得又对又不对。对的是把它很好地收藏下来,不对的就是应该留在中国。还有赵文龙、翁林芳、黄修志等等,很多的老房子收藏家都热心于中国历史古建筑,并且把古建筑用收藏古董的方式收藏起来。

欧洲人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上要比我们中国人早得多,1840年法国就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局,1907年制定了《历史建筑保护法》,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文物保护法》,没有历史建筑保护法。文物和建筑有很大区别的,因为文物可以收藏,可以保管,而历史建筑是暴露在风雨之间,保护方法不一样。1964年威尼斯出来了一个《威尼斯宪章》,那就是世界文物遗产保护的准则,这个准则我归纳起来有五个性的要求,第一个是真实性;第二个是整体性,除了房子以外还要保护周围的环境;第三个是可塑性、可读性,这个历史是可以读取的,我叫整旧如古,就是原来的状态、历史的状态要研究、要仔细的想想;第四个是永续性,你的方法可以让它长远地留存下来,老房子要有老人,他是原住民,他才有生活方式,他的祠堂是他在那里祭拜,不是你在那里祭拜。留存里面具体的内容,才能使这个建筑物的历史文化永续留存下去;第五是独特性,我们的古民居是独特的,江西民居和沪浙民居肯定不一样,赣南与赣北的也不一样,各有自己的特点。

老房子的价值何在?中国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和艺术特色,它是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跟全世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我们的老房子是中国的,但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的新城市不是老房子的样子。从中国民居来讲,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我们有一套邮票,56个民族,56个不同的民居形式。保护老房子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底。过去建筑的氛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古代亲情的、睦邻相处的空间形态的关系,所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保护老房子就是保护这个味道,保护这个气氛,保护那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

我们的优秀建筑是同它的环境一同存在而呈现出它的优秀遗产特质的。文物法中不可异地保护的道理也在这里。说到异地保护,我的看法是,要鼓励当地政府、人民尽量在当地留存老房子。之前被破坏了,现在修好了,就是天价之宝。收藏有道,留存老房子,不仅仅可以欣赏,还要作为今后建造新房子、新城市的借鉴,迁建的过程一方面是原样修复,另一方面又是新的创建,需要科学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合理利用。保护收藏开发实践当中,有几个做法值得参考,第一就是登记列入的优秀建筑要有保护伞,有免死牌;第二是适度的旅游开发;第三是市场化的活态开发,让它活态起来,然后才能把它永久的保存。

对老房子来讲,保护很不容易,修缮也需要很好的技术,不要去追求商业利益,感谢收藏家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相信有了国家的重视、地方的努力、群众的支持,上下合力,保护、利用相结合,保护老房子再生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过去建筑的氛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古代亲情的、睦邻相处的空间形态的关系,所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保护老房子就是保护这个味道,保护这个气氛,保护那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

收藏活动使很多老房子获得新生命(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

在中国的城市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不用讳言,今天我们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附带着我们历史文化信息的老房子正在一栋一栋的消失。

我觉得自从老房子进入了我们收藏家的目光以后,老房子的很多历史文化价值,开始逐渐转化为能够显见的价值。这毫无疑问,能够推动全社会对于老房子价值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收藏活动也使得很多很多的老房子,在虎口下脱身,现在又开始获得新的生命。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需要我们的知识界、学术界去研究,也需要我们的市场,需要具有强烈文化意识的商业家、企业家、投资者,当然也包括各位收藏家朋友的关注、投入,这将会大大地推动中国的历史文化事业的保护。在这里我也衷心呼吁各位收藏家朋友,能够进一步把我们的收藏方法予以拓宽。从异地收藏更多地走向原地收藏,不仅收藏这些房子,更多的收藏这些房子所附加的历史文化的信息,环境的信息。

“收藏”老房子要有底线(祝君波,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

这个会议是华人中第一次用保护同时用收藏视角的主题来开,而且是一个跨界的会议。建筑界呼吁保护老房子已经很多年了,收藏界一直在收国家文明的物证,收起来放到博物馆、美术馆、家里,但是我们这两股力量合起来在一个跨界的会议上谈,还是第一次。

我们实际上是有分歧的,但是今天无论谁的发言,都有一个共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要保护我们祖先留下的中华民族的物质遗产。保护得越彻底,越完美,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发言权、文化软实力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我们理想的保护、所倡导的保护是原地保护。我们这个会议是支持原地保护,理解异地保护,坚决反对拆光毁光。阮教授提倡的原地保护是上上策,异地保护是中策,因为收藏的概念一般是异地迁移的概念,这才叫收藏。实践者是走在文件前面的,我原来以为搞异地迁移的人,是到那里把一些好房子拆了,但实际上他们拆的那些房子,主要是即将败落的房子,如果再不实行迁移性抢救的话,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有时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结合了就找到了自我解放、自我解脱、创新发展的一条新路。虽然不能做到在原地那么的完美,但是至少还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最后,谈一下收藏的底线。第一,在迁移性保护里面尽可能做到原貌和原物恢复,不应移花接木,加油添醋,搞得面目全非;第二,适度使用,在使用中保护,不可过度商业化开发;第三,为了有利于迁移性收藏和建筑保护性的发展,希望我们收藏家不要做倒卖,牟取暴利,因为一做倒卖,买来再卖的话,就没有人支持你这个事业了。

老房子承载着城市的兴衰变迁,是解读城市历史的密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它们都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学术价值。

老房子的保护和收藏需群策群力(宋妍,上海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副主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优秀的历史建筑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老房子承载着城市的兴衰变迁,是解读城市历史的密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它们都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学术价值。然而由于自然灾害、旧城改造、过度开发,以及人们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今天不复存在,许多能够见证历史、再现历史的老房子,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后人只能通过照片和旧时的记忆来寻找它们的痕迹。

越来越多具有传统文化和独特风貌的老房子,逐渐被同质化的城市建筑所取代。千人一面的高楼大厦,使得丰富多彩的城市建筑群面临着特色危机。忽略文化遗产保护、破坏城市文化空间,最终会导致历史文脉的割裂,乃至城市记忆的消失。老房子的保护和收藏,具有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的深远意义。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懈的群策群力,共同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华人当中出现了许多保护和收藏古建民居的事例,对城市建设和民居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为了进一步树立保护老房子文化历史遗产的理念,扩大老房子研究和保护的作用和影响,希望论坛唤起社会各界对老房子保护和收藏的了解和关注,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当代人应有的贡献。

上海老房子的保护

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就没有收藏 (陈丹燕,作家)

在1993年、1994年时,我开始写《上海的风花雪夜》,那个时候去了武康路,那里有一幢房子非常漂亮。那个房子有一个小的圆圆的阳台,靠近武康路的人行道,那个阳台被常春藤环绕着,非常的漂亮。在那里长大的人都把那个阳台叫罗密欧的阳台。我写在了书里,书出版了之后,一天出版社找到我,说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这个房子的阳台要被改掉了。这位读者希望报社能够出面干涉,他说了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他说这个房子卖给了一个台湾人,变成私产了,他有权处理这个房子的一切,但是这个房子在武康路上形成的景观,是我们武康路的居民包括湖南街道的居民共同的景观,所以它是共同的城市遗产,我们应该关注。

当时我是人大代表,我就写了一封信给徐汇区的房地局,说不知道能不能请房地局出面保护。上海经济重新起飞,老房子的价值被大家认识到,然而有钱人开始买上海各个街区的这些漂亮的老房子时,希望不要忘记,这个房子可能是你的财产,但是这个房子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在这个街区,它有这个文化,它被上海市民爱护,所以它才值钱。我记得后来徐汇区的房地局局长来拜访我,他说,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把这个景观留下来。后来,这个阳台保护下来,但之后房子主人在阳台的外面造了电网,他还是怕像罗密欧这样浪漫的贼到他家里偷东西。这个景观其实是被破坏了。

接下来,我想讲第二个故事,我写《外滩影像与传奇》时,开始访问黄浦江的建筑,我去了浦发银行,浦发银行从前是汇丰银行。在改造大楼的过程当中浦发银行发现,门厅里面有壁画,是汇丰银行时代的壁画,浦发银行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就是让这个壁画重见天日,但是他把壁画当中镶嵌的汇丰银行原来的标志全部都铲除,在原地安上浦发银行的标志。从中可以看出来的是,我们很难尊重历史,特别是对个人历史的尊重,对本地历史的尊重,好像我们可以随便地改变它,抹掉它,随意加上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加上的东西。浦发银行会认为,我租了这个建筑50年,我就可以把我的LOGO放在上面,而且浦发银行是不允许任何来参观的人在他的门厅里面留影。其实这是整个城市共同的遗产。你虽然拥有它,但是你还需要尊重历史,为大家、为这个城市保护它,爱惜它。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的半岛酒店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是上海友谊商店,因为外滩要恢复原貌,所以友谊商店要被拆除造半岛酒店。但是上海的历史不是跳着走的,而是像流水一样流过来的,我们不可以把流水的中间一段切断,让它直接跳过去。

所以现在说到保护老房子,没有对个人历史、地方历史、个人感受和地方感受的尊重,就没有对老房子的保护。老房子的增值跟一个传统的古董增值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老房子和这个城市的历史、这个城市的景观联系在一起。所以老房子不是一个个人的收藏,老房子是为整个城市做收藏。所以你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一个收藏家应该有的道德感。所以我觉得老房子的收藏者应该有一点英雄主义。

石库门的历史回声(陈燮君,上海博物馆馆长):

石库门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城市风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约有石库门房子20万栋。盛行的石库门在当时上海的民居当中占了3/4以上,所以今天要讲上海的民居,我想石库门恐怕是绕不过去的。

我们来考量石库门,至少有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观察点,这也是我们对石库门的历史回声的一种打量。第一,要保护形态,老房子的形态应该要落地,落地到像卸瓦、脱榫、整体下梁拔柱,这就是整体的保护形态。第二,保护老房子还要关系到景观式的保护。老房子的收藏,哪怕是异地收藏,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已经自觉不自觉走上了为社会收藏的这条路。它一旦成为一个景观,就为一个区域所共有,为一座城市所共有,为中华文化所共有。第三,老房子的保护是保护历史,或者说是历史性的保护。石库门从建筑来讲,当然包括建筑科技在内,但是同时体现了整个城市的一些价值层面、审美理念,包括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方面的综合思考。另外,石库门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生活空间,而且直接涉入了精神共建和文化空间,它结合了文化,同时又折射了经济、政治、社会演化等方面。石库门已经涵盖了老房、往事、旧情、遗产和历史。那么保护历史也会保护文化,历史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和思考(王安石,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

我们上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81处,另外上海市政府在1989年、1994年、1999年、2005年分别公布了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一共是632处,2138栋,总共面积有430万平方米左右。另外上海还公布了历史文化风貌区一共是44片,总面积是41平方公里。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在中心城区,32个在郊区。我们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从建筑功能来看,有官方建筑、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产业建筑等等。我们房地局当时对第二批、第三批的优秀历史建筑做了一个普查,一般损坏和严重损坏的大概占到58%,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如何走出修缮保护的误区呢?一要处理好保护利用的关系,注意兼顾的原则,特殊的原则,适用的原则。二要坚持原真性,怎么样修旧如旧,修旧如故,怎么样真实地展现建筑的历史原貌,尊重历史的真实。我们上海一定要保留它的历史文化积淀,只有这样,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才是名不虚传的。

没有对个人历史、地方历史、个人感受和地方感受的尊重,就没有对老房子的保护。老房子不是一个个人的收藏,老房子是为整个城市做收藏。老房子的收藏者应该有一点英雄主义。

如何做好老房子的“临时保管者”

老房子与当代艺术(王小慧,著名摄影艺术家、跨界艺术家)

为什么把老房子跟我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因为我的在苏州的艺术馆。这个艺术馆马上要开幕了,整个过程非常纠结,大家都知道当代艺术是需要很大的空间的,因为我们要做装置、做雕塑、做声光电的东西,但老房子其实格局比较小,房间的柱子很多,开间不是很大,层高也不是很高,光线比较暗,所以就觉得有很多矛盾和冲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要破坏古建筑,又要给它新的生命、新的功能,把过去的住宅变成一个公共空间,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

现在大部分的改造都是修旧如旧。我们这个房子号称是明代的,但是明代的东西都没有了,只有一个门是明代的,很漂亮,后面有很多是清代的,更多的是现在的东西。政府给我的时候已经修得太新了,还有很多东西不是原来的,不是原来的就不是真的古建筑了。我在欧洲呆了20多年,我觉得在欧洲很多的古建筑保护是有创新的,就是说在原来的基础上,它有新的功能、新的利用。我们就不想全部都是修旧如旧地去做,我们做的是中西合璧的。但是我们做了一半时,就有人提意见、去汇报,说我们破坏古建筑。所以就有了三个多月的停工,不知道怎么做。最后我实在等不了了,只好妥协了。我特别感谢阮仪三教授的原因,是他在我最早的设计图上亲手写了字,说这个方案非常好,没有破坏古建筑,而且是非常有创新的一个方案,结果还是没有在苏州的当地政府通过。我的方案就是房子前面加玻璃,无论风吹日晒玻璃都可以起保护作用,而且玻璃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我们想不出有更好的办法。我其实做的改动很小,第一个是中厅加了一个玻璃屋顶,第二个就是立面加一个玻璃,第三个就是想把花园也加一个玻璃。卢浮宫也是中间加了玻璃顶,我觉得加玻璃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保护了,大家又可以看到,就可以现代化利用。楼梯也是另外专门做的钢架,结构都没有伸在建筑上,为的就是不破坏古建筑。二楼是将来做上善之道的上善宴的地方,将来就会装很多的投影,可以身临其境在一个地方吃饭。以后欢迎大家到我们的王小慧艺术馆来。

我是临时保管者,几十幢房子,一幢也不属于我。我只是有这个爱好,我感觉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有担当。

会老堂只属于历史(邢伟英,老房子藏家、会老堂堂主)

2003年,也就是10年之前,一次机缘,我在苏州东山找到了我先生家的老宅会老堂。之后开始了漫长的修复老建筑的历程。会老堂是有明确年代特征的建筑,我一直觉得这个宅子不能马马虎虎的修,所以去了苏州市吴中区的文物馆,找了文管局,选择走一条非常规范的道路。文管局帮我找到了苏州地区古建筑修复的专家,他们非常严格地来勘测、考察会老堂各个结构,做出了古建筑的修复方案。会老堂到现在为止一共修了5次,2次大修,3次小修。

在修复方案制定之后,每一次修复我都是要亲历亲为参加。我记得第一个三年的修复工程当中,我那辆车三年就跑了12万公里,来来回回跑上海和苏州。同时修复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阻挠和打击,因为是原地保护,我是外来人,这样大动干戈,当地老百姓肯定不高兴。我一边修复会老堂,沉迷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边很无奈地跟这些老百姓斗智斗勇。2011年会老堂被评定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对会老堂这幢古建筑的肯定,也是对我这些年倾心付出的褒奖。

每个人都说你有一个500年的老宅,你已经很幸运。这是我生活乐趣所在,它也影响了我生活的状态。为之,我放弃了副行长的任命,而且三年之前提早办了退休手续。我常常感恩,会老堂是我一生当中最奢侈、最豪华的礼物。在这里我认识了许许多多海内外的朋友,他们到了会老堂,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尊重。作为会老堂现在这段时间的守护者,我只是尽我自己的所能完成历史赋予我的这段任务。我很爱苏州、很爱会老堂,但是会老堂不属于我,也不属于别人,我想它只属于历史。

我们是老宅的临时保管者(王卫,上海闻道书画院名誉院长)

我来自于闻道园。闻道园在上海已经14年了,我们从一块平地开始做起来的。现在里面有建好的古建筑10多幢。我们整个园子占地是1000亩。闻道园收藏老宅的缘起跟其他的不太一样,主要是自己喜欢,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源自于对中华文化的喜欢。事实上我也很清楚,很多专家一直坚持古建筑在原地保护。当然原地保护是上上策,但如果在原地不能保护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异地保护的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也是可行的。闻道园从一开始就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香港大公报有一句话,上海有一个王卫专门大拆大建,还有一个标题说这些房子合法不合法。我们经历了从发展中规划到规划中发展的过程。 老宅改造,无论是做现代的结合,还是原汁原味地保存,各种改造的思路都可以尝试。闻道园也是在探索中寻找一种改造的思路:传统的续存,即设想百年前的老主人依然在此繁衍生活,设想他在当代生活状态与模式下,会如何优化与升级自己的住宅空间。

人家说王卫你有闻道园,我说我是临时保管者,几十幢房子,一幢也不属于我。我只是有这个爱好,我感觉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有担当。实际上我们都是临时工。

猜你喜欢
石库门收藏家老房子
一间老房子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老房子
渐行渐远石库门
可疑的手印
眼光
老房子饿了
走近世博,走进石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