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呼唤积极公民

2013-09-06 16:33秋风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集体行动公共利益难题

秋风

在当代中国,公共利益有时遭到广泛而严重的侵害,但多数时候却是公共利益无人维护。人们经常会因此而思考,中国怎么啦?或者中国人怎么啦?

公共利益的显著特征是,利益的主体是公众,也即数量较大而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一群人。公共利益遭到侵害,也就是意味着,众多个体的权利和利益遭到侵害。很多人期望,这些权利和利益遭到侵害的个体应当起而抗争,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但在这种情形下,会出现制度经济学充分讨论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难题:第一个是“搭便车难题”:我的权益确实遭到了损害,但维护权益是要付出代价的。我要计算其中的成本-收益。所幸,其他人也遭受了损害,如果其他人起来维权,我也可以顺便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每个人都等待其他人行动,准备搭别人的便车。结果,所有人都在等待,而无人出头维护权益。

第二难题是“集体行动的困境”:既然一群人的权益遭到侵害,侵害者的力量比较强大,要维护权益就得一群人集体行动。但如果人数足够多,集体行动就没有办法展开,因为,每个人都会预期,从集体行动的结果中,自己只能得到不那么显著的收益,自己干吗要费力气参与集体行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可以随时观察到上述两种心态。于是,中国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大量民众的利益,也就是公众利益,遭到广泛、严重而持久的侵害,却没人起而维护自己的权益。但这绝不是因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糟糕,也不是因为民众缺乏权利意识。权利只是利益的法律表达,民众不可能对利益不敏感,也不可能不知道权利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知道,但不愿行动。因为,他太理性了,他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理性经济人”。

经济学家早就明确指出,“搭便车难题”和“集体行动的困境”其实都是因为人们就是“理性经济人”。当下中国之所以存在着公共利益无人维护的情形,恰恰是因为,当代之国人太会算计了,对个人行为之成本-收益的计算过于精明了。恰恰是这样的人,在自己权益遭到损害时,选择忍气吞声。聪明人的精明选择导致公共利益无人维护。

个体的权益必须自己维护,公共利益必须公众来主张、保护和扩展。但公众要具有这样的行动能力,就至少需要公众中部分人之自觉。但我所说的自觉,不是时下流行的权利的自觉,更不是人人本就具有的利益的自觉,而是君子的自觉。当国民中成长出一个君子群体,公共利益也就有了守护者、捍卫者、主张者。回过头来看,过去十年发生的维护公共利益的每一事件中,都活跃着君子群体。

那么,君子是什么?孔子给君子下过一个十分简单的定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小人”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理性经济人”,他关注于自己的、当下的、看得见的、主要是物质的利益。君子则喻于义。“喻于义”并不等于否弃利,只是说,在利之上,君子还喻于义。义者,宜也。事各有其理,顺其理,则事可成。此理对人提出特定的行为要求,即构成“宜”,也即“义”。人当“义”而行,则顺事之理,而可成事。与小人不同,君子“见义”勇为,甚至杀身成仁,不计较自己之行动是否能够获得足够收益。

因此,一个人若是君子,面对个体权益遭受侵害,就会起而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更为重要的是,如此君子可起到示范作为,给其他人以勇气,让他们同样起而捍卫自己的权益。

其实,儒家所说的君子,就是西方共和主义理论家们所说的“积极公民”。君子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具有比较强烈的是非感,因而对于权利、对于正义、对于公共利益较为敏感。同时,他有具有一定的合群能力,组织分散的人们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代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君子严重匮乏。因此,在大量公共利益遭到严重侵害的场合,每个人都有所不满,但每个人又都束手无策、逆来顺受。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实在无法忍受,起来维权,却通常采取混乱而暴烈的方式,这种方式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反而招来很多麻烦。原因同样在于,其中缺乏君子,因而缺乏组织,而没有组织的维权,通常会趋向非理性。

于是,公共利益获得有效维护之关键,就在于国人之君子意识的觉醒。君子的权利意识必然比较敏锐,君子具有維护自己权利的勇气,君子维护权利的能力也比较强。这样看来,传统之复兴实有助于养成积极公民,有助于公共利益之维护。可以说,在当下中国,君子之养成实为优良治理秩序形成的关键,因为,制度本身也要靠分散在社会各个层次、领域的君子群体之仁、智、勇,方有可能构建起来。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公共利益难题
潜产权的形成、可能的冲突及其处置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基于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
浅论经济法的公共利益价值
难题大作战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画“树”解难题
巧解难题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