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年头,158个月,4801天。岁月匆匆,《中国新闻周刊》已经600期了。
2000年1月1日,迎着新千年的晨曦,《中国新闻周刊》在对中国未来抱有信心和责任的中国新闻社人手中面世了。13年过去,《中国新闻周刊》从一个呱呱落地的新生儿成长为一个全媒体综合性传媒集团;拥有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韩文版、意大利文版、英文南亚版共6个版本的杂志和两个网站;在中国传媒市场拥有一流的品牌影响力和传媒资源整合能力。
回顾过去,《中国新闻周刊》和伟大的中国人民一起,见证现实,记录历史,参与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阔的变革、进步大潮中,《中国新闻周刊》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足迹。
如果要问,有什么财富是这13年里我们一直善自珍重、不懈坚守的?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一直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一份期刊、一群媒体人对自己心中“中国梦”的追寻。
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在谈到“中国梦”的时候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在64年前的1949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夕,27岁的美国记者西默·托平在决定中国走向的淮海战役战场上见到了一位干部。在托平笔下,此人“自1936年以来一直在解放军的队伍中任职,这期间只见过他妻子和家人一面”,而这位干部在托平的笔记本上的留言则是:“为了民主,为了自由,为了幸福,我们愿和我们的美国朋友一起战斗到底”。
“民主”“自由”“幸福”,正是60多年前那些为了新政权抛头颅、洒热血的先哲、先烈、先人们对当今中国的梦想。
从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有着自己的立场、思考和利益,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新闻周刊》视自己为他们的代言者。我们一直秉持着旗帜鲜明的媒体立场和价值观,这就是自由、民主、法治、市场、科学、开放。
如果天佑中华,我们在21世纪的中叶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时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该是什么样子?
那时的中国,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中国。每个共和国公民的个体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在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下,每个人都有着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们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写下了封面故事《自由中国》。
那时的中国,还应该是一个民主的中国。民主政治将成为中国根本的政治生活形态。自身权利觉醒的人民,用手中神圣的选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用封面故事《都市中的民主“麻烦”》和《新中国60年之民主中国》记录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足迹。
那时的中国,还应该是一个法治的中国。法律作为规范我们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得到广泛、无差别的遵守。没有哪个个人、群体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从2003年的《孙志刚死亡真相》到2010年的《立法流金岁月》,以及2011年的《李庄案庭审直击》,我们在中国法治进程的关键时刻,恪尽媒体职守,留下了《中国新闻周刊》的立场和声音。
那时的中国,还应该是一个遵从市场经济法则的繁荣的中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个自然人、法人,无论它是国有、民营、还是个体,都拥有平等的创造、积累财富的权利和机会。从2003年的封面故事《亿万富翁孙大午涉罪调查》到2010年封面故事《“被消失”的中产》,留下了我们的忧思和希望。
那时的中国,还应该是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1年,群情汹涌的大连PX事件中,我们用特别报道《PX的真相与假象》传递了周刊不随波逐流,科学、理性的媒体立场。
那时的中国,更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中华民族会有足够的自信和胸怀,去拥抱、学习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排外、极端民族主义在这片土地上将难以找到生存的土壤。我们作为一个骄傲的中国人的同时,还是世界的公民。2005年封面故事《在战胜国的荣耀下》、2009年封面报道《开放的中国》,持续不断地传递着《中国新闻周刊》理性、开放的国际观。
自由、民主、法治、市场、科学、开放,这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值得期待、值得为之奋斗的中国。
600期过后,我们面前是一个新的追梦路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要去预想五十年、哪怕十年以后的《中国新闻周刊》和那时的中国,即使拥有非凡的想象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有一天,《中国新闻周刊》会以一种我们全然不知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展望未来,一切变化都有可能。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新闻周刊》与我们的人民一起追梦的情怀和目标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