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勇
(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滑坡(俗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根据地质特征可以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按照滑坡的构造特征、滑动面的出露位置,岩质滑坡可分为坡上滑坡、坡脚滑坡和坡底滑坡;根据滑坡的滑动面与岩土面的相对位置又可划分为切层滑坡、顺层滑坡和均质滑坡。
厦蓉高速公路贵州境水口(桂黔界)至榕江格龙段第AT2合同段水口互通立交LK3+034.721~BK0+065左侧边坡,2010年5月边坡开挖及防护施工完成后,由于连续强降雨,2010年6月发现第六级边坡坡面级坡口以外的机耕道附近发生开裂,坡面防护的框架锚杆、锚索被破坏,裂缝在发展中。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场区内地层主要为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粘土,下伏基岩为板溪群清水江组(Ptbnbq)板岩。岩层产状210°∠5°。
覆盖层:(1)粘土(1-1层):褐黄色、褐红色,可塑状,该层厚0~7 m,场区均有分布;(2)人工回填土(1-2层):褐色、褐红色,该层厚0~4 m,位于匝道路基内,反压回填体,主要为强风化板岩碎石组成。
基岩:出露基岩为板溪群清水江组(Ptbnbq)板岩。
(1)全风化层(2层):褐黄、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已泥化,岩质极软,钻进快,厚5~15 m,取芯呈土状,夹少量块状,场区均有分布。
(2)强风化层(3-1层):灰黄、褐黄色,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风化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厚5~18 m,取芯呈砂状、块状,局部呈砂状,岩质极软,钻进较快,孔壁稳定性较差,易掉块,卡钻。
(3)强风化层(3-2层):灰黄、褐黄色,节理及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极软—软,厚1~11 m,取芯呈短柱状、块状及砂状。
(4)弱风化层(4层):灰绿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短柱状、块状及砂状。
滑坡区坡体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丛。通过地表地质调绘、坑探及钻探揭露,滑坡周界明显,两侧错落壁高0.30~4 m,后缘错落壁高2.30~5 m,贯通包围整个滑坡体。坡体上出现多处裂缝,裂缝宽0.1~1.5 m,可见深度为 0.1~1 m。
滑动带主要物质成分为板岩强风化层,厚度15~32 m之间,滑坡体主要成分为板岩强风化层。滑坡范围为LK3+015~BK0+065,最大纵向约165 m,测得滑坡体面积约18 975 m2,最大埋深32 m,体积约44.5万m3,为大型滑坡。
滑动面主要位于全、强风化板岩内,深度受路堑高程控制,目前滑体最大厚度约为32 m,通过深层位移监测数据,根据深层位移监测结果,结合滑坡后缘裂缝及前缘剪除口的实际位置、高程得到滑动面的准确形态如表1。
表1 滑动面的准确形态
通过综合反算并结合工程类比法,推荐物理力学指标如下:强风化板岩:γ=22 kN/m3;滑动面:C=18 kPa,φ =23.7°。
结合滑坡成因的影响因素,软弱地层为滑坡提供了滑面,土体里的裂缝和岩体里的裂缝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活动提供了条件,连续降雨,地表水渗入滑体和滑床,使滑坡的抗减强度降低,下滑力增大,滑坡前缘临空,使得抗滑力不足以抵抗下滑力,于是滑坡发生滑动。
根据滑坡的地质地形情况,分别布设了小清方强支挡方案、清方+支挡方案、全清方+坡面防护方案进行比选,通过方案论证比选,经向业主单位汇报决定采用全清方案+坡面防护方案对该滑坡进行综合治理。
由于滑坡体中后部滑面陡,滑坡前缘采用缓坡清方,中后部采用相对较陡的边坡即倒坡对滑坡进行清方。第1至3级边坡为1∶2,第4至10级边坡采用1∶1.25的边坡,最后一级边坡按1∶1.5放坡。除第2、3级边坡按5 m一级放坡外,其余均按10 m一级放坡,第1至3级设置清方平台,平台宽分别为5 m、7.5 m、11 m,其余平台为2 m。边坡最高达97.69 m,为保证边坡的稳定,第4、5级边坡和局部第6级和8级边坡坡面设置锚索框架梁进行加固,第6至9级边坡设置锚杆框架进行防护,其余坡面设置喷薄草籽进行绿化。另由于滑坡将坡面上的机耕道破坏,必须进行恢复,为减少占地,节省工程造价,将机耕道布设在边坡平台上通过。本次滑坡治理变更产生的主要工程量有锚索4 176 m,钢筋186 173 kg,锚杆22 735 m,土石方369 769 m3,C25混凝土890 m3,C30混凝土571 m3,拉伸网植草6 919 m2。
:
[1]王平.滑坡治理方案的优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2):22-24.
[2]周维钰.红土山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山西建筑,2007,(2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