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

2013-09-06 07:07:42李慧勇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改革经济

李慧勇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上海 200002)

根据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风险,但是总体风险可控。GDP继续在“L”型底部波动,预计全年增长7.8%;物价总体维持低位,CPI和PPI分别上涨2.7%和0.5%;政策方面,国家全年经济政策将维持中性偏宽松格局。改革的推进将成为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希望。

一、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预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7.7%,低于2011年底的市场预期。从走势上看,总体上呈现前3季度探底,4季度回升的走势,1-3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1%、7.6%和7.4%,预计4季度经济增长7.8%。从三大需求看,消费总体平稳,投资和出口成为拉低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出口为例,年初机构普遍预测全年出口在10%以上,上半年出口增长9.2%,1-3季度出口增速回落到7.4%,全年增长速度可能只有8%左右。

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能否稳定,首先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是否稳定,其次取决于2012年8月份以来国内出现的经济增长的积极势头能否维持。基于对全球经济以及国内经济力量的分析,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8%,增长速度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总体上将维持弱复苏格局。

(一)世界经济更坏的可能性不大

世界经济缺乏新增长动力,将在低位徘徊一段时间,但是与2012年相比,世界经济更坏的可能性不大,这有助于中国出口增长基本保持稳定。

根据市场一致预期以及国际组织对2013年的预测,2013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好于2012年,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见表1)。根据OECD指标领先工业生产3个月的经验,2012年4季度的全球工业生产下滑速度将趋缓,预计将在2013年第1季度迎来拐点,如果欧美政府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和欧债问题,达成银行联盟乃至财政联盟,那么全球最大的两个风险会在2013年3、4月有效缓解,预计全球经济将在2季度开始逐步好转(见表1)。

表1 2013年世界经济同比增速预测

2013年世界经济的风险主要来自欧债危机的进展以及美国的财政悬崖,但是这两个问题导致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再陷衰退的概率都不大。

1.财政悬崖影响并不会像大家想像的那么大

如果没有任何妥协,减支和增税规模将达到5630亿美元,占美国GDP比重高达3.5%,很有可能再次将美国拖入衰退。但是,尽管具体政策主张有分歧,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会顾及美国经济的大局。民主党人奥巴马领导的白宫和共和党人把持的国会在2012年底左右进行妥协,达成初步协议的可能性很大,这将降低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解决办法是“开源”和“节流”并重。所谓“开源”,即对富人征税和取消部分税收减免,增加政府税收收入;所谓“节流”,是指削减包括医疗保险(Medicare)和医疗补助(Medicaid)在内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在“财政悬崖”的6部分中,工资税中的社保税减免、高收入者的税收减免可能不再延长,会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提高税率,自动减赤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延期等方式来缓冲其对政府支出乃至经济的影响。综合评估,财政悬崖占GDP规模1760亿美元,占美国GDP比重为1.1%。受此影响,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会从2012年的2.1%降低到1.5%,上半年经济增长会比较低,但再次步入衰退的概率不大。

2.欧元区经济改善的概率很大

随着2012年下半年降息、无限量购债计划(OMT)以及欧洲稳定基金(ESM)逐步发挥作用,欧债危机从2012年下半年已开始缓解,加上西班牙银行重组顺利实施以及可能形成的欧洲银行联盟乃至财政联盟,这将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形成财政政策的约束机制。因此,欧洲能安度2013年4月的债务到期高峰,而银行调整负债表的压力有所减轻,欧洲信贷将呈现恢复性增长。加上刺激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欧洲经济有望走出衰退,在2012年-0.3%的低基数上反弹0.8%。实际上2012年3季度以来欧洲PMI持续反弹、ZEW经济增长预期开始好转,也验证了这一趋势。

(二)固定资产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预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5%,总体上呈现“先回落再回升”的走势。从结构上看,呈现“两快两慢”的特征。房地产投资和一般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见图1)。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1.政治周期有助于投资增长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党代会的当年和第二年、政府换届的前一年和当年、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一般都会显著高于其他年份。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三年往往是投资加速年份。2013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处于投资加速年,有利于经济回升。

2.基础设施投资和服务业投资有望比2012年继续提升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提升,主要来自“十二五”相关项目的带动。受国家破除垄断改革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服务业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3.房地产投资已经走出低谷

持续的房地产调控主要是稳定房地产价格,避免泡沫化对社会稳定和金融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无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还是城镇化的推进都离不开房地产。在经历了前期严厉的调控之后,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房地产政策基本上趋于稳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望之后,房地产销售在2012年2月份见底,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在2012年8月份见底,之后销售新开工和投资基本上呈现稳定向上的态势。预计2013年房地产投资仍然能够保持10%以上的增长。

4.制造业投资有望企稳

图1 四大类投资增速

制造业是我国产能过剩的重灾区,价格下跌、效益下滑极大损伤了企业的投资热情,这使得工业企业投资总体上呈现回落的态势。就2013年的情况看,两方面力量有助于制造业投资企稳。一是企业盈利状况好转。受销售趋稳以及PPI回升的影响,预计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5%左右,增速比2012年加快3.5个百分点。二是产业升级带动更新改造投资增加。制造业现在面临的困境是产能总体过剩的同时装备水平落后,生产效率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以先进装备代替落后装备成为部分企业逆境中的竞争之道,这将带动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总体上看制造业投资有望结束2012年大幅度回落的态势,在20%左右的水平企稳。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8%、服务业投资增长26.7%、制造业投资增长23%、房地产投资增长12%的基础上,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增速比2012年略提高0.3个百分点。

图2 2013年四大类投资增速预测

(三)消费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2012年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1%,比2011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1.6%,比2011年加快0.3个百分点。就月度趋势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探底13.1%之后连续回升。预计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将呈现比2012年略有加快的态势。

1.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这是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保障

消费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以及消费环境,收入的增长直接决定着居民的消费能力,是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保障。伴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措施的出台,尽管GDP增速回落,但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12年1-3季度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9.8%,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3%,均高于GDP增长速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旨在提高居民收入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很快出台,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这是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保障。

2.就业状况基本正常

对消费的一个担心是经济下滑和就业率下降导致居民消费下降。不过由于人口红利拐点的临近以及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放慢,尽管经济增速下滑,但到目前为止,劳动力总体上表现正常,并没有出现2008年和2009年出现的大量劳动力失业的状况。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2010年之前,反映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指标——求人倍率(用人需求/求职人数)和GDP增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求人倍率随着经济的好转而增加,随着经济的下滑而减少。2010年后,这种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济增速逐渐放慢,从2010年第1季度的12.1%下降到2012年3季度的7.4%,但是求人倍率却维持在高位。2012年第3季度全国劳动力的求人倍率为1.05,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同比提高0.01。分地区看第3季度东、中、西部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05、1.08和1.04,西部同比持平,东部和西部同比分别提升了0.01和0.03。就2013年来看,增长的稳定将带来就业需求的增加,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会保持目前的格局,这也有助于消费增长的稳定。

3.黄金周、电子商务以及消费金融发展有助于不断拓展消费市场空间

尽管有学者质疑黄金周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2012年“十一”黄金周引发消费狂潮,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8006亿元,比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增长15%左右,表明旅游消费增加幅度和潜在发展空间巨大。据有关信息,黄金周高速公路过路费的减免可能常态化,也将带动居民自驾游消费的兴起。网上消费、信用卡消费也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以“双十一”消费为例,淘宝和天猫共实现191亿元的消费金额,大大超出商家预期。信用卡消费也逐渐成为常用的消费方式,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信用卡消费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已经上升到30%-40%,基本覆盖到所有的消费领域。

(四)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1978年以来可比价GDP核算模型,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7.8%,比2012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4.2个百分点,与2012年持平;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为4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4,和2012年持平。从内外需占比看,由于外需疲弱,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外需占GDP比重下降到3%,比2012年下降0.6个百分点;内需占GDP比重提高到97%,比2012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占比49.6%,比2012年提高0.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47.4%,比2012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从季度走势看,预计2013年1-4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6%、7.9%、7.9%和7.7%。1-3季度经济增长率加快,4季度略有回落。这一方面跟2012年的基数效应有关,另一方面跟4季度通货膨胀压力抬头,投资力度有所放慢有关。

二、2013年物价形势分析

增速下台阶,产业大洗牌,价格作为这种大变化的反映,将呈现两重不同走势的格局。一方面,农产品、资源品和服务业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受产能过剩的影响,一般制造业价格面临下跌压力。

首先,要关注农产品价格,从保障农民收入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难以逆转。2013年将是猪肉价格的上涨周期,将拉升食品价格和CPI涨幅。

其次,全球能源价格将呈高位震荡的走势。尽管全球经济疲软导致需求不足,而供给相对过剩、可能导致大宗商品将有所回调,但全球流动性泛滥,将导致全球能源价格持续维持高位。

第三,势在必行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将推高要素和服务业的价格。2012年6月以来,阶梯电价机制改革和阶梯水价制度改革已经推出。随着煤炭、原油等其他要素价格的改革,也必将推高要素价格,加之国内人口红利接近尾声,劳动力成本上涨也不可避免,这将进一步推高服务业价格。

第四,在需求疲弱的情况下,一般制造业将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国内多晶硅、水泥、钢铁、玻璃、铁合金、焦炭、煤化工等行业均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由于中国仍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去产能的时间或者说价格低迷的时间很有可能超过大众预期。

整体上,结合基数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速的判断,预计2013年总体上中国物价将保持低位运行、前低后高的态势。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和要素价格改革的支撑,全年CPI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非食品价格上涨1.7%,基本与2012年持平。受经济企稳的推动,全年PPI上涨0.5%,涨幅由负变正,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关于当前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2012年以来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出路,社会各界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和思考,基本上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当前中国经济调整不是简单的周期性调整,更多是旧的制度红利衰竭、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等中长期因素导致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和1998年前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情况比较类似;二是要走出当前的困局,必须依靠改革释放中国的潜在优势。但是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仍存在比较大的分歧,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去产能及其影响

由于需求增速的放慢,在经济繁荣时期,面向过热的需求而形成的产能需要消化。但以大量产能需要消化,就认为中国经济还要下台阶的观点可能不对。从去产能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的去产能阶段,伴随着需求的下降,产能利用率下降。这一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和产能利用率的双下降。第二个阶段是实质的去产能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周期是典型的增长型周期,在产能难以彻底退出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时间来消化过剩的产能,伴随着需求的增长,产能利用率上升,最终过剩的产能完全消化,带动新的投资。在第二个阶段,经济向上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主要方式。由于存在后备产能,需求的增长将带来更多产能的释放,价格将保持低位,去产能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和企业盈利方面,而不是增长方面。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2007年第3季度到2012年第3季度经济回落的过程是去产能的第一个阶段,从2012年第4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去产能的第二个阶段,大量产能消化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抑制价格上涨方面,而不是导致经济再下台阶。

(二)城镇化以及新型城镇化

最近国家多次表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掀起了新一轮的城镇化热潮。那么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过去有哪些改变。关于城镇化,理论界有诸多研究,我们认为城镇化的实质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第一是主导产业从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第二是人员的居住地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第三是生活方式从农民转变为市民。中国1996年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率每年以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到2011年底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真正的城镇化相比,过去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均衡的城镇化,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从主导产业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城镇承载能力不高;从居住地看,中西部城镇化率偏低、中小城镇发展不够;从生活方式看,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但仍属于城市公共服务的“盲区”,并没有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果按照老的城镇化路径继续走下去,由于工业承载能力越来越低,城镇化率能否按照过去的速率提升就成问题,并且已经进城的流动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也会成为影响城市稳定的问题。显然老的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需要以更均衡的城镇化思路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这就是新型城镇化,或者说是真正的城镇化。其实,也只有这样的城镇化,才能够吸纳更多的人口进城,带动更多的城镇投资,提高进城人口的消费能力,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三)金融市场化和金融风险防范

长期以来,由于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本身不健全的原因,金融配置效率问题集中体现在渠道被分割垄断,价格受到扭曲,金融产品种类偏少,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对融资的大量需求等方面。针对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未来的金融改革将向着价格市场化、渠道市场化和产品市场化(三个市场化)方向迅速推进。金融市场化能够大幅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间金融风险、化解银行风险,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市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社会融资总额构成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传统的人民币信贷“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2011年底人民币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为58.2%,比2002年下降了33.7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0月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8.09万亿元;保险6.8万亿元;信托计划6.3万亿元;基金3万亿元;券商资管及其他2万亿元。非传统银行信贷之外的影子银行渠道的发展对于资金价格的发现、满足传统信贷业务不能满足的资金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开始显现,譬如银行对理财产品直接或者间接的保本条款、地方政府对城投债的隐性担保导致的价格信号失真、部分市政项目债过高的成本带来的违约风险、理财产品资金来源短期化和使用中长期化的期限错配、银行对表内或者表外风险敞口没有拨备或者拨备不足等,有些专家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可能成为类似美国次贷产品,主张暂缓推进市场化,待解决问题后再推进。我们对此并不认同。无论是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看,除银行信贷之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都应该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的大趋势不应该因为一些问题的出现而改变。但也不应该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坐视不管,应该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防范可能的风险。通过一边发展,一边规范,来促进多元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四、关于2013年宏观政策的建议

(一)总体政策基调宜保持宽松

2013年宏观政策应该保持总体宽松的基调。一是保障2013年经济平稳运行。2012年经济是探底企稳年,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大力度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4季度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国内积极因素能否经受持续的考验,需要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态势。二是推进改革需要总体宽松的宏观政策。2013年是改革推进年和“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改革的推进都需要资金配套,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到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也需要资金,因此也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

1.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偏宽松

当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仍处在高位,具有下调空间,建议2013年底之前择机降准2次。一是因为后金融危机时期跨境资金流动不确定性增强,资金进出越来越显示出高频变动的特征,避险和逐利的本质推动着资金跨境进出更加频繁。一旦资金趋势性流出,需要下调准备金率应对。二是从国外的准备金率情况看,我国的准备金水平远高于国外,降准的空间巨大。

在物价上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建议降息一次,时间可以在上半年。目前中国资金价格偏高,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虽然较2011年出现回落,但是仍维持高位。而近期体现实际经济资金需求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票据贴现利率也较上半年有所增加,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增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需采取降息政策应对。以全年CPI上涨2.7%为基准,可以再次降低利率25个基点。

由于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概率不大,建议2013年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择机将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波动范围从1%扩大到2%。

在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的情况下,建议进一步下调M2为调控目标至13%。同时,继续大力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尤其是继续大力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2.财政政策宜更加积极

相比于总量型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财政政策宜更加积极。在赤字方面,考虑到改革推进的需要,可以考虑将2013年财政赤字扩大到8500亿元,增加的50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地方解决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以及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在试点的基础上“营改增”尽快推广到全国。正在实行的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被誉为目前规模最大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对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在2012年年底前,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厦门、深圳10个省市,建议在2013年底之前把这项改革推广到全国实施。

(二)加快推进五大改革

2012年是新一轮改革的起步年,2013年是改革全面推进年,应以五大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五大改革包括财政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垄断企业改革以及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差异大,很多人将矛头指向户籍制度,认为户籍制度是根源所在。但是我们认为户籍制度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财税体制。如果财税体制理顺了,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大的问题都会最终解决。因此,在五大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居于首要位置。收入分配改革主要是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由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格局不宜改变,收入分配的重点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破除垄断,这里的垄断并不是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更强调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既包括市场准入,也包括公平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和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实质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往往和破除国有企业的垄断高度相关。由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已经对民间经济放开,从投资的占比看,民间投资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占比较高,而对民间投资仍有诸多限制的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仍占绝对比重。这导致一方面由于国有垄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品供给不足,价格高企。另一方面,日渐壮大的民间资本无处可去,只能聚集资产或者流出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破除垄断,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可以解决基础设施急需的资金问题,又可以发挥民间资本机制灵活的优势,提高基础设施相关领域的经营效率。金融市场化改革主要是解决钱的问题。经济要发展,需要钱,还历史欠账,需要钱。在土地加信贷筹资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只有广开财源、加大创新,才能解决资金和资金配置效率的问题。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ember 2012[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2/02/index.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鼓励民间投资发展实施细则文件汇编[C].2012,7.

[3]李慧勇.中国正面迎接第二轮城镇化加速期[N].证券时报,2010-7-17.

[4]李慧勇.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1).

[5]李慧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分析[J].银行家,2011,(4).

[6]李慧勇.经济更象1998[J].证券市场周刊,2012,(30).

[7]李慧勇.经济突围有赖改革[J].证券市场周刊,2012,(41).

[8]李俊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商业经济,2012,(3).

[9]许宪春.经济改革与发展[J].商业经济,1998,(7).

[10][英]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M].田方萌,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城镇化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