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希武 王立国
大小56条河流,汇进泱泱嫩江,再流入烟波浩渺的尼尔基水库,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的水资源占到全自治区的40%、呼伦贝尔市的60%。近年来,莫旗依托水资源,做足水文章,丰富的水资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水到渠成”的功效。
莫旗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播种面积700多万亩。然而,尽管水资源极为丰富,却一直没有很好利用,特别是山坡耕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有人把这叫抱着金饭碗要饭吃。1992年,莫旗争取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20多年持续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56.04万亩,可浇灌农田5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亿斤。项目区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人均增收1200元,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借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机遇,莫旗自2002年强势推进水稻种植业,“旱改水”面积逐年增加,许多农民“豆农”变“稻农”,亩效益比大豆高出两倍,农民张思德曾创下亩产800公斤水稻的记录。尼尔基镇三合村过去是全旗出了名的穷村,经过农业综合开发种上水稻,收入是过去的两倍多。西瓦尔图镇曾有上万亩十年九歉、“晴天硬板板,雨天烂稀泥”的“尿炕地”,其中6000多亩旱田改水田后,农民收入增加1倍多,农民刘长富原有30亩这样的“头疼地”,改成水田后一下变成“风水宝地”,30亩水稻的收入超过70亩大豆的收入。尼尔基镇党员陈得富,抓住机遇建起富方米厂和水稻合作社,申请了专利商标,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带动了600多户社员走上致富路。
全旗已有水稻面积12万亩,正在建设中的尼尔基灌区开发项目完工后可达30万亩,“喜看稻菽千重浪,沟里沟外稻花香”的喜人景象指日可待。
孙占峰是莫旗登特科村的普通农民,2002年移民搬迁失去了土地,打过工、开过饭店,最终他瞄准了广阔的水库。如今他的养殖水面发展到10万亩,去年投放鱼苗4万斤,秋后捕获16万斤,收入80多万元,加上旅游餐饮收入,当年入账100万元。现在,他正在忙着“大兴土木”,修路、建旅游民俗房、种树美化环境,幸福和自信写在了脸上。
每年春夏之际,肥嫩味美的“江鱼”就成为莫旗大小饭店、百姓餐桌上的“头牌菜”。莫旗有可利用养殖水面40.6万亩,尼尔基水库蓄水后形成的30余万亩水面,为发展渔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2012年全旗鲜鱼产量5748吨,渔业产值6750万元,渔民人均收入11240元,渔业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莫旗坚持“依法治渔、科技兴渔、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渔业发展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如天然水域增加养殖、中小水面综合养殖、冷水鱼特色养殖、库区网箱养殖,推广淡水牧场、稻田养鱼、养蟹等。全旗现有水产养殖户389户,捕捞户130户,渔业船只211艘,成立了渔业协会、养殖专业合作社。渔民们高兴地说:“这才叫‘靠水吃水’富百姓啊!”
尼尔基水库风光旖旎,有511平方公里巨大湖面,傍湖而建的中国达斡尔民族园规模宏大,是我国唯一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民俗为一体的风景区,具有节目庆典、民族祭祀、文体娱乐、民俗生态旅游、传统教育、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为莫力达瓦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莫旗旅游局先后在湖周边开展了夏季垂钓、冬季冰钓等旅游项目。2013年,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投资100万元,建成依山傍水的萨玛街村特色村寨;腾克镇结合“五彩呼伦贝尔”风情游,开发了“达斡尔民俗度假村”,扶持了16户达斡尔民俗农家乐;娜日松蒙古部落11座蒙古包,掩映在水边松林之中;甘河10公里漂流项目极具吸引力;嫩江上的“雪花号”餐厅船旅游旺季每天收入达15000元,被人们称为“会下金蛋的船”。如今,沿湖、沿水旅游观光带正在形成。尼尔基嫩水绿城项目和尼尔基沙滩浴场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项目。2012年,莫旗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
春来江水绿如蓝。“十二五”期间,莫旗将完成水利设施投资41.7亿元,2013年开工建设的大小十几个项目涉及节水灌溉、养殖、旅游等多个领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必将成为促进莫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