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时期广西诗的概貌及地域特征

2013-09-05 06:29钟乃元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2期
关键词:桂林广西诗人

钟乃元

唐宋时期广西的诗歌创作是广西古代文学、广西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作家队伍构成、诗歌的空间分布、作品的地域文化色彩等方面来概括它的总体情况和基本特征,以期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有较为宏观的认识。

一、唐宋广西诗的创作队伍

本文所说的广西诗是指唐宋时期诗人所写的与广西有关的作品。从作家构成及作品比重来看,唐宋时期广西诗坛创作队伍以外来诗人为主体,未到过广西的外地诗人和本土诗人为辅。

据 《粤西诗载》、《全唐诗》、《全宋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文献统计,唐宋时期广西诗的作者人数共计446人,其中唐五代95人,宋代351人;作品共计1981首,其中唐五代303首,宋代1678首。这些诗人主要可分为贬谪、宦游、幕僚、本土诗人四大类。另有一些诗人需提及。一是未到过广西却有相关作品的外地诗人,如杜甫、韩愈、梅尧臣、陆游等。二是外来诗人中有一些是因游历、隐居、避乱等原因流寓广西。这几类诗人各自人数和作品数量所占总人数、作品总量的比重如表一所示。

表一 唐宋广西诗各类作者及作品数量分析表

据表可知,外来诗人人数过半,作品数量接近80%,占绝对优势。外地诗人大多因友人贬谪、仕宦、入幕广西而写有送别、寄赠、酬唱等作品,但数量较少。本土诗人无论人数还是作品,都只占很小的比例。总之,唐宋广西诗坛的主力军由贬谪、宦游、幕僚及其他外来诗人组成;外地诗人与本土诗人属于辅助力量。

二、唐宋广西诗的空间分布

对唐宋时期广西诗的创作地点进行统计,发现其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纽带。统计表如表二、表三。

表二 唐五代广西诗创作地点统计表

表三 宋代广西诗创作地点统计表

一个中心指桂州。作于桂州的诗唐五代有94首,占该期的54%,宋代有607首,占该期的49.4%。其余诗作较多的地区有唐代的柳州和宋代的昭州,这主要是由于柳宗元谪柳州、邹浩编管昭州而使作品数量猛增,诗人亡故或北返后,创作便停滞。全州是广西的门户,得风气之先,作品也较多。除此以外,作于其他州郡的诗都比较少。桂州是唐宋时期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南北交通枢纽。清人顾祖禹说桂林 “府奠五岭之表,联两越之交,屏蔽荆、衡,镇慑交、海,枕山带江,控制数千里,诚西南之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也”。[1]4813唐宋两朝,广西举凡官吏迁转、行旅往来、军队戍守等,桂州为必经之地,加以山奇水秀,这里成为诗歌创作中心实属必然。

一条纽带指“全州—桂州—昭州—梧州—藤州—容州—白州—廉州—钦州”这一南北交通线。唐五代的相关诗作占77%,宋代相关诗作占83%。其中,又以“全州—桂州”段的创作为最盛。这与唐宋时期广西交通网络布局呈东南发达西北落后的局面有关。当时广西的交通线主要集中在全州、桂州、柳州、邕州、钦州一线以东、东南一带,此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州峒,多山区,交通条件也较差。由全桂走廊、桂江水路、藤容陆路所组成的广西南北交通大动脉,自秦汉以来就通行,是一条“伏波故道”。(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相比于其他线路,这一主线不仅交通便利,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也更奇丽和丰富,例如全州湘江、湘山,兴安灵渠,桂林、阳朔山水,桂江流域,梧州苍梧,容州鬼门关、瘴江(北流江),廉州合浦,钦州天涯亭、海角亭等,都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可以说,这一创作纽带的形成也是理所当然的。

诗歌创作中心桂州和创作纽带之外的地区,作品分布都比较稀疏。唐代广西三管之地最多时辖州35,[2]1725有诗歌创作的州不过10处;宋代广西辖州25,其中邕州又有羁縻州44,[3]2239有诗歌创作的州有21处,情况比唐代稍好,但广阔的西北部地区除融州、宜州外,仍然比较荒芜。

三、唐宋广西诗的地域特征

唐宋广西诗既是广西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诗人共同作用的结晶,其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广西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诗歌中与广西有关的语言、意象、意境等。

(一)语言

广西诗语言的地域色彩主要指以与广西有关的地名、山川、风物特产、历史文化典故、方言等入诗。

以广西地名入诗,最典型的是桂林(或八桂)。说其典型,在于它与广西的历史沿革有密切关系。《岭外代答》卷一《地理门·百粤故地》云:

自秦皇帝并天下,伐山通道,略定扬粤,为南海、桂林、象郡。今之西广,秦桂林是也;东广,南海也;交址,象郡也。汉武帝平南海,离秦桂林为二郡,曰郁林、苍梧,离象郡为三,曰交址、九真、日南。又稍割南海、象郡之余壤,为合浦郡……本朝皇祐中,置安抚经略使于桂州,西道帅府始于此。至今八桂、番禺、龙编,鼎峙而立,复秦之故云。[4]392

秦朝将岭南分置桂林、南海、象郡,自汉朝以来将岭南析为多郡,经历一千余年的时间,至宋代复形成了八桂、番禺、龙编三足鼎峙的局面,基本上与秦三郡同。可见,以桂林或八桂指代广西,不仅切合广西的历史沿革,也富于文化内涵,富有诗意。此外,还有苍梧、郁林、合浦、荔浦等称谓,如:

见说南来处,苍梧指桂林。(常衮,《逢南中使寄岭外故人》)

碧桂水连海,苍梧云满山。(杨衡,《桂州与陈羽念别》)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韩愈,《送桂州严大夫》)

八桂提封接九嶷,宝坊游览负心期。(丁谓,《桂林资圣寺》)

川流八桂末,地势九嶷余。(陶弼,《寄梧守》)[5]3300

怀泽为邦古郁林,江边邑屋树森森。山连八桂峰峦秀,地近重溟雾雨淫。(李纲,《次贵州》)

光接二星瞻使节,令行八桂畅军声。(洪适,《广西春教致语口号》)

合浦归来久,迟敲月下门。(释元肇,《张廉州奏院》)

凉生荔浦树,冷熨桂江秋。(梅挚,《昭潭十爱》其七)

以山川入诗,又以桂江(或桂水)最具代表性。广西山川的代表当属桂林的山以及桂江、郁江。广西最有名的三大水系即桂江、黔江、郁江,王应麟《玉海》卷20认为“岭南道……其大川桂、郁”,[6]498桂即桂江,郁即郁江,古人认为桂、郁两江是广西乃至岭南大川的代表。唐宋广西诗中最常提及的大川即桂江 (或桂水)。如:

桂江南渡无杨柳,见此令人眼暂明。(裴夷直,《题江上柳寄李使君》)

桂水依旧绿,佳人本不还。(李群玉,《桂州经佳人故居》)

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李商隐,《昭州》)

旧业分明桂水头,人归业尽水东流。(欧阳宾,《訾家洲》)

万愁萦桂水,一曲阻梅花。(梅挚,《昭潭十爱》其六)

桂水秦开郡,琁玑舜继年。(华镇,《送新广西提刑曹司勋》)

桂江缭绕通湖湘,佳山四插江之旁。(李彦弼,《蒙亭唱和诗次韵》)

除桂江之外,其他还有浔江、绣江、藤江、镡江(藤州镡津)、牂牁江等等。如:

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柳宗元,《答刘连州邦字》)

得从浔江游,未断龙城缘。(曾几,《次韵折仲古避寇浔州韵》)

群峦环翠绣江隈,八叠中峰洞府开。(吴元美,《都峤山》)

火山冰井旧传有,桂水藤江相合流。(李纲,《晚泊苍梧有感》)

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苏轼,《东山浮金堂戏作》)

林邑山连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柳宗元,《柳州寄京中亲故》)

昔年观地志,此水出牂牁。(陶弼,《那霸泉》

以风物特产等入诗,植物如桂树、桄榔、豆蔻,水果如荔枝、龙眼,物产如丹砂、铜鼓等等,如:

碧幢仁施合洪钧,桂树林前倍得春。(刘崇龟,《寄桂帅》)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

午日烘开豆蔻苞,檐尘飞动雀争巢。(范成大,《缓带轩独坐》)

榕树间关鹦鹉语,藤盘磊珂荔枝红。(李纲,《端午日次郁林州》)

紫府丹砂秘,幽村碧树芳。(李纲,《容南道中》)

铜鼓声浮翻霹雳,桄榔林静露真珠。(陈执中,《题苍梧部》)

历史文化典故如虞舜、马伏波、张衡四愁诗、陆绩、葛洪、颜延之等。如:

泷通伏波柱,帘对有虞琴。(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

伏波渠水浅,难载济川舟。(陶弼,《桂州》)

桂水秪今湘水外,他年空有四愁诗。(范成大,《夜怀桂林所思亭》)

葛翁求令为丹砂,今我来从海上槎。(李纲,《过北流县八里游勾漏观》)

地入郁林怀陆绩,桴浮沧海学东坡。(李纲,《寓郁林着易传有感》)

矫矫颜始安……读书空谷中。(沈晦,《独秀山读书岩》)

以广西地方方言入诗的作品虽不多,但也较有特色。如邹浩《玉虚观》:“借问羽衣何处去?一齐归屋抱儿孙。”诗后自注:“土人以归家为归屋。”刘克庄《湘南楼》:“尚有残钱沽老酒,落花时节约重游。”诗后自注:“残钱、老酒,皆桂州方言。”

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名、山川、风物特产、历史文化典故、方言等,是构成广西诗地域特征的基本要素和底色。

(二)意象

广西诗作品中有大量既富含广西地域色彩又能恰当表情达意的意象。如象征漂泊与回归的苍梧云、合浦叶,蕴含忧愁哀伤的似剑戟的桂柳尖山,透出惊惧惶恐的飓母、瘴疠,能激发诗人功名之心的马援铜柱,令人缅怀清廉吏治的合浦珠池,氤氲着道教氛围的勾漏丹砂,等等。如陶弼《送吕涛典狱之梧州》:

峡口苍梧县,城依南斗魁。江浑海潮上,地热火山来。草没嘉鱼穴,云封拜表台。到应无狱讼,豆蔻酒频开。

苍梧、火山、嘉鱼、朝汉台、豆蔻酒,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纷纷呈现。再如李纲《次贵州》(贵州,今广西贵港):

青枫夹道鹧鸪啼,古郡荒凉接岛夷。陆绩故城依石巘,葛洪遗灶俯江湄。光风冉冉吹香草,烟雨蒙蒙湿荔枝。欲作终焉卜居计,自应句偻不吾欺。

其中的语言、意象如青枫、鹧鸪、陆绩故城、葛洪丹灶遗址、香草、荔枝等,都是广西典型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三)意境

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广西客观环境相互交融,创造出具有广西地域色彩的诗歌意境。如柳宗元《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诗人于秋日午后独自登柳州峨山,意欲望乡,孰料寓目却是尖山万重,处于重峦叠嶂包围中即使极目远眺,望中之地亦不过是离柳州西北处不远的融州,望乡的想法因了“山围八桂深”的山川地貌的阻隔而备受打击,顿生惆怅之情,难以释怀。再如周朴《次梧州却寄永州使君》:

随风身不定,今夜在苍梧。客泪有时有,猿声无处无。潮添瘴海阔,烟拂粤山孤。却忆零陵住,吟诗半玉壶。

诗人身历虞舜曾经南巡的苍梧之地,耳闻哀怨的猿声,目睹瘴雾弥漫的西江,以及烟云缭绕的孤山,不禁回忆起在永州与友人的诗酒悠闲生活,一种浓浓的漂泊不定的伤感油然泛起。张孝祥《屏风岩》:

高崖划天开,仄径通乳穴。隈堆青螺髻,嵽嵲白玉阙。外有虎豹蹲,中恐蛟蜃蛰。东萦俯雷电,西出挟日月。万壑来悲风,六月不知热。但觉骇心目,未易记笔舌。平生山水趣,岭海最奇绝。

屏风岩千奇百怪,或如虎踞蛟蛰,或如堆螺削玉,诗人初看惊骇,过后便感叹广西山水的奇幻妙绝。这些都是由广西环境中的景象所触发的情绪。

诗人或把强烈的主观情意投射到广西环境当中。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都把主体的愁情灌注到广西的山川景物中。陶弼作于钦州的《天涯亭》:“雨色丝丝风色娇,天涯亭上觉魂消。一家生意付秋瘴,万里归心随暮潮。兵送远人还海界,吏申迁客入津桥。山公对此聊酣饮,怕见醒来雨鬓凋。”身处广西极边之地,思乡恋阙之情使诗人黯然销魂,边疆的景象在诗人看来也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无论借境生情还是融情入境,都达到了情意与物境的交融。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广西诗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外来诗人的作品当中。他们因贬谪、仕宦、入幕而来,体验深刻,感受新奇,能从多方面反映广西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唐代柳宗元、李商隐,宋代陶弼、邹浩、范成大等。

外地诗人也能通过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等第二手经验创作出堪称经典的作品。如杜甫“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等,确实道出了广西生态环境的特点,也间接说明广西的奇山秀水对外地诗人影响巨大。据五代孙光宪记载:“王赞侍郎,中朝名士。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以阶缘,尝得接瑯琊从容,不觉形于言曰:‘侍郎曾见阳朔、荔浦山水乎?’”[7]101唐代杨蘧曾到过广西并领略其山水风光之奇秀,对朝臣王赞大加褒谕。如杨蘧者应当很多,杜甫、韩愈等人关于广西的知识、印象或许正是通过这样的渠道获得。

北宋胡仔说:“余旧览《倦游录》,言桂州左右山,皆平地拔起,竹木蓊郁,石如黛染。阳朔县尤奇……余初未之信也。比岁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方知倦游杂录,所言不诬。因诵韩柳诗云:‘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又云:‘海上群峰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之句,真能纪其实也。”[8]245可见,外来诗人与外地诗人凭借其敏锐的感受力与高超的文学水平,在作品中对广西地域特征有着极为切实的艺术表现。至于本土诗人,对本地环境的特征缺乏艺术敏感点,其诗作的地域文化色彩反而比较有限。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刘昫.旧唐书·卷41[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脱脱.宋史·卷 90[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8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94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孙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黄振中,吴中任,梁超然.粤西丛载校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桂林广西诗人
桂林,美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乐!乘动车,看桂林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桂林游
诗人与花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