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研究现状及建议

2013-09-05 10:48赵黎鸣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质量

赵黎鸣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法为主体,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书、临时报告书及其他披露文件,向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广义的信息披露也包括非会计信息的披露,如社会责任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

表1 我国上市公司现行信息披露体系

从信息披露的方式上看有公开披露和私下披露。公开披露可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谢志华和肖泽忠认为,私下披露又可分为有意披露和无意披露。①谢志华、肖泽忠:《内幕信息——私下披露及其控制》,《会计研究》2000年第10期。本文将在公开披露的范围下,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由行为到监管的逻辑,将现有研究分为七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披露的动因和方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受信息披露影响的因素、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与监管、信息披露虚假与违规和信息披露的现状及用户使用情况,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信息披露的动因和方式

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投资者,供市场理性地判断证券投资价值,以维护股东或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止是企业行为的结果,它还受市场和制度两股力量的影响。第一股力量促使企业自愿地披露信息,第二股力量迫使企业提供某些被认为是必需的信息。这两股力量可看作是信息披露的动因。

周红总结了财务信息披露动因的三种基本理论模式,分别是新古典理论、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规范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分歧在于,规范理论把财务信息看作是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即信息供给者不能让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付费。规范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国家干预实现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标准化,以限制资本市场上的垄断和投机行为。①周红:《财务信息披露的三种基本理论模式》,《会计研究》1998年第12期。晓远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供需关系、供给的制约因素和供给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如下问题:披露程度详细还是简略?披露时间提早还是推迟?披露形式表内还是表外?披露方式自愿还是强制?②晓远:《试论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理论》,《会计研究》1998年第6期。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相关立法的产生,环境会计信息及其披露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孟凡利构建了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然后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和方式作了详细讨论,并提出了图形披露和增设单独编制的环境报告等新思路。③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乔旭东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关系,并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与此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该文的贡献在于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为导向,为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④乔旭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陈艳从经济学观点出发,分析了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的集中动因理论,并认为代理理论、信号理论和私人契约理论支持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市场失灵和社会目标理论则支持强制性披露。⑤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宋献中研究了企业核心能力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的动因和实现方式,并认为核心能力信息已超越传统财务信息的范畴,更适合进行自愿性披露。⑥宋献中:《论企业核心能力信息的自愿披露》,《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何进日和武丽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必须满足的三个假设,即理性的管理者、知情投资者和真实信息披露。在这三个假设弱化或不成立时,强制性信息披露成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的必然手段,信息披露制度也由自愿向强制转变。⑦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欺诈管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对于信息披露的动因和方式,学者们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角度进行了理论解释,并涉及有效市场、信号传递、公共产品、政府管制等多个子命题。但这些研究多是从单一视角出发,就单一命题进行的“点”的研究,把不同视角、不同命题结合起来的“线”甚至“面”的研究却很少。毛洪涛和吉利在针对1991年到2004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和《管理世界》的70多篇有关信息披露的文章进行档案研究后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缺乏理论框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花开、不见结果”。⑧毛洪涛、吉利:《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兼论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二、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

国内学者对于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赵宇龙用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并发现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⑨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曾颖和陆正飞用信息披露总体质量和盈余披露质量两类指标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对信息披露总质量的测度,采用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⑩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王斌和梁欣欣用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诚信档案”中的“信息披露考评”栏的结果转变为一个二值变量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具体做法是根据考评结果,“优秀”和“良好”取1,“及格”和“不及格”取0。这种处理方法将为优秀和良好划为一类,将及格和不及格划为一类,可能存在一定问题。①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用信息含量和盈余质量来表征信息披露质量,大多使用外在的替代变量。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较弱,且往往呈现不是对信息披露质量本身而是对其替代变量的研究的现象。因此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开始转向使用能够引起信息披露质量发生变化的内生原因作为衡量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如指标法。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权威机构的评估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为在我国更好的展开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取自于权威机构的测评或排名,有时针对性不强,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研究。而且这种采用权威机构的评价结果进行的研究,会由于其指标体系的保密而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应用价值不大。

(二)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

陈晓和秦跃红采用时间系列研究法,通过研究公司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和交易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庄家”的存在对信息披露的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庄家的存在降低了信息披露的质量。②陈晓、秦跃红:《庄家与信息披露的质量》,《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王斌和梁欣欣研究了代表公司治理和经营状况的几个指标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并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财务收益能力、资产规模等因素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与股权结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③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以上均是对定量信息的研究,对于定性信息 (描述性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有阎达五和孙蔓莉④阎达五、孙蔓莉:《深市B股发行公司年度报告可读性特征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5期。、孙蔓莉⑤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向凯和刘峰⑥向凯、刘峰:《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若干发现》,《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1期。。这三篇文章可谓一脉相承,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定性信息的披露存在“表述操纵”⑦Impression Management,或译为“印象管理”,指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控制非财务信息的表述方式,对其语言特征、图表格式、图片颜色等进行设计,进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态度、意见或行为。的现象。阎达五和孙蔓莉以深圳证券市场所有59家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的2000年英文版年度报告为样本,采用FLESCH可读性取值模型及单向T检验的统计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非财务信息的可读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B股上市公司的年报介于较难读和非常难读之间。⑧阎达五、孙蔓莉:《深市B股发行公司年度报告可读性特征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5期。孙蔓莉将印象管理理论引入信息披露的研究,提出了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印象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自利性归因和操纵可读性。作者还从理解性、可靠性和相关性三方面分析了印象管理行为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该文的贡献在于独辟蹊径地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信息披露中描述性信息披露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没有实证证据的支持。向凯和刘峰研究了2001年1160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文本中的定性信息,发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总体上存在“表述操纵”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华而不实、文字游戏、避重就轻和虚假披露。该文以个案分析和描述性统计为主,发现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中的不少问题。⑨向凯、刘峰:《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若干发现》,《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1期。

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外部因素是制度和市场,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情况、盈余管理程度和财务状况等。其中影响定性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层的心理因素和公司绩效,可用“印象管理”理论解释。对于定量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既有规范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但对于定性信息披露的研究仍然不够丰富,未来的研究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信息披露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一)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

“信息披露水平”一词常见于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但其概念却不甚清晰。《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水平的解释是:业务、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达到的程度。于是可以认为信息披露水平指信息披露达到的程度。

汪炜和蒋高峰用临时公告与季报数量构建了衡量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的指数,指数越高说明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越高。①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汤亚莉等人采用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来衡量信息披露水平。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包括了对环境信息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两个项目,主要是以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宗旨。②汤亚莉、陈自力、刘星、李文红:《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沈洪涛采用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中常用的“内容分析法”,将样本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同时将样本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分为“货币化信息”、“非货币化信息”以及“无信息”三种,分别赋与不同权重,并得出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③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张纯和吕伟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衡量信息披露水平。④张纯、吕伟:《信息披露、市场关注与融资约束》,《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目前这一指标在公司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水平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如曾颖和陆正飞⑤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等。

对于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大多采用指数法,包括使用权威机构的排名或者根据研究所需自己构建。尽管指数构建存在主观性,特别是在打分和赋予权重方面,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可用时,构建指数仍然不失为一个衡量信息披露水平的可行方法。

(二)影响信息披露水平的因素

汤亚莉等人采用了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来测度信息披露水平,并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上市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⑥汤亚莉、陈自力、刘星、李文红:《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该文的局限在于未考虑环境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效率和质量。沈洪涛基于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内容分析,构建了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自愿披露的总体水平较低,但在2001年之后出现明显改善。研究还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⑦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该文的局限在于:一是只选取了来自同一个行业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虽然提高了检验的内部有效性,但研究的外部有效性有所削弱,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二是公司特征只是解释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还包括公司竞争能力、公司治理结构、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等等,这些方面文章都没有涉及。

四、受信息披露影响的因素

陈晓和秦跃红研究公司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和交易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类型的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及交易量的影响不同,其中以会计盈余及盈余相关信息的影响最为显著。⑧陈晓、秦跃红:《庄家与信息披露的质量》,《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汪炜和蒋高峰运用2002年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16家公司数据,检验了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与其自愿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①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曾颖和陆正飞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样本公司,其边际股权融资成本较低,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会对其股权融资成本产生积极影响。②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张纯和吕伟研究了信息披露水平、市场关注程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发现信息披露水平和以分析师为代表的市场关注程度提高能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该研究在回归模型中使用了交互项,较好地反映信息披露和现金流敏感度对融资约束的共同作用。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给出进行稳健性检验时所使用的综合透明度指标的计算方法。③张纯、吕伟:《信息披露、市场关注与融资约束》,《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陈玉清和马丽丽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与股价的相关性不显著,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较弱。④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受信息披露影响的因素有股价、盈余管理程度、融资成本等。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自愿性信息披露 (如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环境信息披露),并且多采用事件研究法。这类研究在样本的选择和剔除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比如没有避开制度变化的年份,没有剔除金融类公司或者同时发行A、B股的公司。

五、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与监管

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和监管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汤立斌和黎文靖。汤立斌通过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法律责任主体和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体系,研究了上市公司及其管理部门以及中介机构应该分别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研究认为对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部门应确立以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体系,同时加大对于中介机构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追究力度。⑤汤立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黎文靖考察深沪证券交易所设立的诚信档案制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诚信档案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并不十分显著。⑥黎文靖:《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六、信息披露虚假与违规

平新乔和李自然通过数学模型的推导,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购买独立会计原则”事件发生的区间,是稽查概率、惩罚力度及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一个函数。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虚报信息一般发生在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附近的一个小区间内,该区间的下限由中介 (会计事务所)把握,而上限则由上市公司决定。研究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虚报问题,是由上市企业的真实质量所致。打击、查处中介机构只是治标,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才是治本。该文的贡献是构建了一个虚假信息披露的模型,并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⑦平新乔、李自然:《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刘立国和杜莹选取了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如果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局,公司更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因此要解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该从完善公司治理入手。⑧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蒋尧明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并认为“客观真实”是一种哲学智慧,是司法实践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法律真实”是司法实践追求的现实目标。会计活动和司法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而不是客观真实,会计标准是衡量法律真实的直接依据。该文的贡献在于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披露的法律真实性,并指出不能要求其达到“客观真实”,只要达到“法律真实”,符合相关的会计标准即可。①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杨柏认为上市公司在信息方面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给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违规提供了很大的余地。为了防范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作者运用博弈论建立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监管模型,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产生的条件、机制、制约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行为的最优策略是由证监会的收益和对公司类型的先验概率决定,而证监会稽查的最优策略是由上市公司的最终收益决定,上市公司和证监会之间存在着相互推测、相互影响的关系。②杨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监管博弈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屈文洲和蔡志岳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程度、内幕交易程度和盈余管理程度都提高了信息披露违规的可能性。③屈文洲、蔡志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4期。

有关信息披露虚假与违规的研究多是关注其动因和影响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或者逻辑回归进行实证研究,部分研究为了控制一些影响因素使用了配对样本的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平新乔和李自然④平新乔、李自然:《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有关政策制定和信息披露违规的研究很有学习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用户使用情况

沈艺峰以“宝延事件”和“万申事件”为关注事件,选取事件发生前后各一段时间的股票交易价格和交易所综合指数,研究控股信息是否具有市场反应。研究发现重要信息并未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全部投资者。⑤沈艺峰:《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该文是我国会计学界对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早期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潘琰以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和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为对象,对其财务信息网上披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互联网使用条件和水平、公司重视程度、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利用六个方面的28项具体指标。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已在自己的网站中披露了财务信息。从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比例仍然偏低。该文的贡献在于研究了网络时代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普及和完善网上信息披露提供了参考。⑥潘琰:《互联网上的公司财务报告——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情况调查》,《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耿建新和焦若静分析了上海证券市场中部分强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并发现强污染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披露内容和格式也有较大差异,这与缺乏相关的规范和现有相关制度过于笼统有关。⑦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陈玉清和马丽丽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披露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以研究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无一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仅对定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有所披露,但披露的信息量较少。⑧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杨有红和汪薇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对2006年沪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以下问题:内控信息披露的强制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内控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内控自我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⑨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该文的贡献在于分析了内控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情况,为内控信息披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和借鉴。

李翔和冯峥以证券投资机构的研究人员为对象,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当前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披露的各类信息对投资者都比较重要,但投资者对其披露的效果却有不同的评价,其中年度报告和临时公告的披露效果较差。①李翔、冯峥:《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该研究基于当前披露信息的使用情况和需求,再考察了管理会计信息弥补上述披露缺陷的可能性,发现投资者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持支持态度。其中,反映公司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管理会计信息最受重视。

对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采用的方法多是阅读定期和临时报告,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对用户使用信息情况的研究主要有满意度研究、重视程度研究和需求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设计问卷时应该注意问题的设计不能有暗示性或倾向性,在选择问卷对象时应同时考虑针对性和代表性,在选择调查方式 (邮寄、网络、现场等)时,应尽量做到无偏,最好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八、总 结

有关信息披露的研究很多,其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图1可以帮助厘清与信息披露相关的行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以体现本文的逻辑路线。上市公司生产出信息后,由于某种原因通过某种方式,将信息披露出去,这个过程如图1的箭头①所示,对应信息披露的第一类研究:信息披露的动因和方式。第二类研究关注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如图1的箭头②所示。第三类研究关注信息披露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如图1的箭头③所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也产生影响,比如通过股价影响投资者,或者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融资成本等,如图1箭头④所示,对应第四类研究:受信息披露影响的因素。无规矩不成方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受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如图1的箭头⑤所示,对应第五类研究: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与监管。既然有规定存在,就会有违规的行为发生,对于信息披露虚假和违规的研究则属于第六类研究,如图1的箭头⑥所示。信息的使用者如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分析师等对信息披露的满意度和关注度是不同的,需求也不同,图1的箭头⑦代表了这一情况,对应第七类研究:信息披露的现状和用户使用情况。由图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管者因信息披露产生了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图1 信息披露相关各方的逻辑关系

除了以上七类有关信息披露的研究话题,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在广度上进行扩展,比如研究特殊主体 (如红十字会)的信息披露,或特殊业务的信息披露。对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的研究可以整合为对披露风格的研究。比如披露信息所使用的语言色彩 (褒义词、贬义词或中性词)、句子的语态 (主动句或被动句)、金额的表述形式 (绝对数、相对数或范围)等等。从事以上研究需要运用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学者们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在研究的深度方面,可以将信息披露作为核心,研究上市公司选择不同披露风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还可以研究信息披露风格在上市公司中是否具有传染效应,以及投资者或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风格的反应情况。

在信息披露的实践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健康有序的信息披露工作,同时,做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也有利于完善金融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根据以上对现有信息披露研究成果的整理和综合分析,笔者建议现阶段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规范和完善信息披露的外延

在披露方式上做好强制披露的监管,并鼓励自愿信息披露。在披露方法上可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电子化披露,或者独立于定期报告的单独报告等。在披露内容上,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其社会责任情况、环境信息、战略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等非传统年报内容。

2.充实和提升信息披露的内涵

只练外功则根基不稳,因此还要着重提高上市公司本身的盈余质量,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从内部化解披露虚假信息和披露违规的根源。另外,上市公司还应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关注,从本质上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

监管者在加强信息披露监督的同时,还需制定和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将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有机结合,并调动上市公司的积极性,鼓励其披露具有多样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上市公司也应在做好强制性披露之余,积极进行自愿性披露,以满足投资者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此外还应建立一个用户对信息披露使用情况的反馈制度,用以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

综合运用以上内外兼修、多管齐下的各种措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同时对发展资本市场和稳定金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信息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订阅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质量投诉超六成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