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3-09-05 11:30孟庆华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23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群城市化

◎ 本刊记者 孟庆华

11月9日~10日,由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3上海交大城市科学论坛”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发展模式”、“文化政策数据分析”、“文化城市建设标准”及“城市科学研究与智慧城市建设”等问题各抒己见。

一、旧城市化主要是政治型城市化与经济型城市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是文化型城镇化

刘士林(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首批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城市科学》主编。

近年来,无论硬件方面的道路、排水,还是软件方面的卫生、教育等,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一再陷入“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尴尬中。根源就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既缺乏认识现实的有效方法工具,对很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和矛盾麻木不仁,也缺乏引领城市科学发展的理论模型,很多举措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以火救火”,特别是在治理交通、调控房价和食品监管等方面。这在深层折射了我国“城市理论的贫困状况”。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想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必须“理论研究先行”,首先是要弄清楚“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中国前30年主要走的是政治型城市化道路,造成了以“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众多后遗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又选择了经济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广泛运用恶性损耗和污染了大自然,使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已逼近“红线”,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严重冲击和破坏了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秩序,社会危机、道德危机和心理危机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

当下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阐释与讨论,主要停留在比较琐碎的感性认识阶段,并简单等同于解决户籍、土地等具体矛盾。但在深层次和根本性上,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即如何转变政治型城市化和经济型城市化——这两种已被实践证明行不通的发展道路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主题是“文化型城市化”,在框架上是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和文化型城市化的有机统一。新型城镇化是以文化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目标的城市化进程。

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国家区域与城市文化规划政策,为文化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参照

王晓静(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上海交大中国城市发展数据中心负责人)

王晓静,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文化、区域政策、文化产业等。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同时,各城市也纷纷将下一步的开发重点指向文化领域,成为城市及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自2012年1月开始,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建设了《国家区域与城市文化规划政策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分为“区域文化规划政策子库”和“城市文化规划政策子库”,对国家及各地方与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文化传播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和研究,为我国城市文化政策研究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为创新我国城市文化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对相关文件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文化政策缺乏体系性;二是政策内容及定位普遍雷同;三是政策制定主观性太强,多催生型少原发型;四是 “重硬件轻软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均;五是多宏观与长期规划,跟不上现实变化;六是缺乏刚性指标,政策效果不明。对此建议,一是全国人大在宏观层面制定指导文化发展的《文化法》,对文化政策的内涵、外延作明确界定,为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文化政策提供法律依据与政策引导,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二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建立我国文化政策数据库,为政府和学界提供一个全面的政策信息平台,鼓励、指出专家学者对各类文化政策效果进行跟踪分析研究,帮助政府部门测评文化政策的实施效果,修订文化发展规划。

三、以“文化城市建设标准“研发为中心,推进文化型城市化的试点建设与良性发展

马娜(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马娜,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

文化城市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劳动者的主体生产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理念与模式。这也是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创新的理论成果。

近两年来,研究团队先后走访河南的多个城市,召开了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规划院及郑州市相关单位参加的“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座谈会。“文化城市”的构想得到普遍认可。河南省相关部门还提出可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南阳作为试点建设城市。但同时他们也提出,需要及早制定文化城市建设标准。我们对此已有所准备,但由于“城市”、“文化”本身比较复杂,标准建立也有一定难度。目前,我们已着手推动形成稳定的学科边界,确立文化城市标准研究的基本语境、要素与框架,争取及早拿出一个能够有效规范指导文化城市建设,以及最大限度提高实施效果的标准体系来。

四、以“城市科学”与“智慧城市’为抓手,在文理工的协同创新中推进新型城镇化

张志刚(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信息官)

张志刚,博士、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信息官,InnoXYZ协同创新平台创始人,主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策划与培育。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信息化阶段,二是现在的智能化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智慧城市建设仍偏重“智”的方面,而缺乏“慧”的研究。智慧城市的“慧”主要是文化问题,解决的是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不只是数据、技术、信息、产值与财富,探讨如何从文化角度建设智慧城市已是当务之急。城市科学研究院提出的“文化型城市化”、“文化城市建设标准”等,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战略参照意义。

研究与建设智慧城市,应整合整个上海交大在城市领域的优势资源和力量,特别是将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与企业资源与城市科学研究院的战略与规划优势对接起来,为我国城镇化战略提供战略支持,贡献创新平台。

五、研究当代世界城市群发展案例,为中国城市群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盛蓉(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盛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世界城市群数据库、文献库和案例库课题组负责人。

在当代世界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正经历重大转折,即由城市化转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都市化模式。由于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空间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经济竞争力缺陷以及城市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不成熟等。在这一进程中,认真分析、研究世界城市群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城市群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自2009年11月开始,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建设了《世界城市群数据库》,以世界城市群理论和国内都市化进程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世界五大世界级城市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西方学术期刊、普通报刊、门户网站等第一手文献信息为考察范围,借助当代主流数据库的信息检索、分析和管理系统,系统梳理、归纳西方城市群发展的理论观点、主要数据与重大事件,为中国城市群的科学发展提供以决策指导、观念输入和信息服务为主的参照系。

基于最新的世界城市群发展资料,数据库建设课题组认为2012年世界主要城市的发展聚焦于以下问题:一是全球粮价持续上涨,虽然粮价总体上较2011年的高点有所回落,但是谷物价格涨幅较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的粮食进口成本引发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而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供应紧张的情况;二是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冲突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安全,如美国东北海岸城市群遭飓风“桑迪”袭击,对于城市老化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是很大的挑战;三是城市发展普遍存在能源过度使用和短缺的现象,因此开发新能源以及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日本计划202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供应的比例增至五分之一,特别是在海啸灾后地区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四是在城市生活的持续高压下,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堪忧。早有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伦敦都市地区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相比60年代几乎翻倍,但在全国的人口状况中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特别青年人由于精神空虚和就业问题长期处在各种情绪压力的负面影响下,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健康和持续性。

在系统梳理当代世界城市群发展的相关数据、文献和案例的基础上,新型城镇化一是要认真吸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经验教训,其一是对环境与生态、社会与文化两方面恶性损耗的“消费型城市化模式”,其二是“起点低而速度快、机械模仿欧美模式、城市化过度”的“拉美模式”,避免重蹈覆辙或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二是必须大量推进城市研究和理论创新,以发现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与主要矛盾,力求选择和走出一条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群城市化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疾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