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陈桂龙
11月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赖明、仇保兴、孔庆平、陈昌生、黄艳、田在玮、茅永红、王美华、孙太利、秦升益、缪昌文、毛大庆等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围绕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建筑产业化在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体系、财税及有关配套政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对“建筑产业化”问题十分关注。今年“两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罗建基就建议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九三学社中央经过深入调研,提交了“关于促进建筑产业化的提案”,也形成了给中央“关于促进建筑产业化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绿色建筑产业化之路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据统计,按每年新开工52亿平方米建筑,每年消耗水泥20亿吨、钢材6亿吨。如果使用绿色模块化房屋技术,每年可节省18亿吨水泥、52亿立米水、4.5亿吨煤炭、2亿吨钢铁。
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市化率将提高近1个百分点,将有1300万左右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直接拉动建筑业需求6亿平方米以上。因此,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建筑业将起到持续、强劲的拉动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处于7%~8%之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王忠宏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无疑会推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从“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沈阳了解到,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区目前有210户企业入驻,2012年产值超过515亿元。在节能减排方面,现代建筑产业化生产与传统建筑施工方式相比,产业化可缩短1/3的工期,节水率达60%,节材率达80%以上。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谈了建筑产业化的重要性:一、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可减少用水量60%以上、木材近80%、材料浪费20%以上、建造垃圾约80%、建造综合能耗70%以上;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设计、施工、建材等50多个关联产业、近2000种产品技术创新;三、提升建筑品质。使建筑隔音、隔热、保温、抗震、耐火、防水等性能改善,提升安全性、健康性和耐久性;四、有利于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用工减少50%左右,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实现减员增效;五、有利于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显著降低用工需求,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强大活力;六、有利于高质量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可改善高品质需求与落后生产方式之间矛盾,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控制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建筑产业化用装配式住宅名称更为贴切。因为装配式住宅涵盖了产业化、工业化、工厂化内容。
仇保兴表示,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成就,起因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达国家装配式住宅分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满足大批量、快速建造。二是发展阶段,重点解决提高住宅质量和性价比,在质量和多样性方面进步较快,效益明显提高。三是成熟期,转向了低碳化、绿色发展,成了绿色建筑主力军,而且材料可回收利用。
“从三个阶段来看,每个国家都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日本率先在工厂生产出抗震性能较好的装配式住宅。美国注重低层建筑,低层装配式住宅美国的体系非常完善。法国推行的装配式建筑讲究美观、人性化,而且模数化方面处理得很好。瑞典是装配式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60%以上的住宅都是装配式建筑,丹麦的装配式住宅的比例也很高。”
仇保兴对目前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发展趋势做了总结:一、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原来的闭锁体系强调标准设计、快速施工,但结构性方面非常有限,也没有推广模数化;二、从湿体系向干体系转变。装配模块运到工地,但是接口必须要现浇混凝土,湿体系的典型国家是法国。瑞典推行的是干体系,干体系就是螺丝螺帽的结合,其缺点是抗震性能较差,没有湿体系好;三、从只强调结构的装配式,向结构装配式和内装系统化、集成化发展;四、信息化的应用;五、结构设计是多模式的,一是填充式,二是结构式,三是模块式,目前模块式发展相对比较快。
中国建筑产业化如何发展,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路。
政协常委赖明提出的建议是: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的标准大多停留在企业标准,无法在市场推广,应尽快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二、重视技术体系集成。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三、强化产业链培养。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完善产业链,使构部件产品生产与建筑建造相配套、使用与工程技术相配套,以保障建筑质量;四、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通过财政支持激励建筑产业化技术创新。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优惠。土地出让时,将建筑产业化相关要求纳入评价条件。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容积率奖励;五、大力推广应用。加大产业化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试点示范。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力量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建议加大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扩大示范试点覆盖面。在绿色建筑推广中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仇保兴认为,促进我国的装配式住宅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其次,需要加强建筑监管体系和激励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潜力非常大,节能效果很好,而且对克服PM2.5空气污染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作用。我国还要建大量的建筑,但依靠大量劳动力已不再可行,建筑质量无法保证,成本也在上升。所以,我国现在发展装配式住宅正当其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孔庆平提出了“加快建立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和通过系统性支持政策引导市场和鼓励企业”的建议。
“标准体系是建筑产业化的先行条件,从香港经验看,在推行建筑产业化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因为有政府在公屋建设领域强制推行工业化方式,商品房则由政府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引导开发商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才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发展,没有统一优惠政策和强制措施。因此,住房和城级建设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建立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住宅部品技术体系,推动设计、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
孔庆平表示,我国应该借鉴香港经验,制定一系列鼓励性和优惠政策,加快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在保障房建设中系统推广标准化的预制产品应用,迅速支持上游工业化构件产品供应商的规模化发展,以降低市场整体成本;另一方面,也要系统总结内地试点城市的产业化推广政策和成果,推动开发商、建筑商积极主动采用工业化预制构件和绿色建筑开发元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认为,要把以建筑工业化实现建筑行业、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推动。政府可给予开发商一定优惠政策,建立承建商表现评分系统等。在推动方式上,制定全面系统的推进政策,全产业链推动住宅产业化;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包括工业化建筑标准化、模数化,构造连接方法的标准化和部品集成化等,满足建筑主体统一要求;在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强力推行工业化住宅。转型一些有基础的央企,重点承担政策性用房建设和技术应用与推广任务。
全国政协常委、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有四个着力点——要努力打造建筑产业发展链、价值链、技术链和政策链,并实现建筑产业发展链、价值链、技术链、政策链的协同和融合。
“建筑产业化要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覆盖建筑产业全部过程、各个流程和每个环节。打造建筑产业价值链,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多方共赢,要让市场成为建筑产业化的主体。要根据建筑业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世界上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发挥现代科技对建筑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建筑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茅永红说,“建筑产业政策涉及建筑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必须有助于打造建筑产业链、产业价值链和产业技术链。国家一定要有建筑产业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加快制定建筑产业政策,形成建筑产业政策体系,严格执行建筑标准,严格履行建筑程序,严格规范建筑行为,严格监管建筑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建议制定顶层规划、通过抓安全、抓质量、抓规划执行、抓科学施工,将每一个项目打造成百年建筑。
“首先要制定好规划设计,而且制定好的规划设计不能变。建材的链条也不能出现问题。应该把建设程序规范化,要有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建筑产业应该加快转型升级,以科技为支撑,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组织结构,使绿色理念贯穿建筑产业的设计阶段、建材生产、建造阶段、建筑物运营与使用阶段的整个周期,对建筑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的优化,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在我们建造商品房,也鼓励成品交易,不要再二次装修,二次装修带来很大污染。最后,还要注重加强监管,培养相关人才。”孙太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