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 慧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房地产业的发展繁荣,也由此带来了住区环境建设的诸多问题,如热衷环境概念的炒作,住区环境建设的简单概念化、绿化的盲目、对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忽视等。在新型城镇化浪潮来袭之时,生态城市、生态小区观念日渐兴起的当下,回望中国历史传统人居环境建设思想对当今的住区环境建设颇有现实意义。
讨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即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中国建筑、园林乃至人居环境建设莫不遵循“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具体体现在建筑、园林的地域性差别和气候环境的一致性。如北方的民居以四合院为代表,岭南建筑则深受岭南文化影响,多以通风、遮阳为主,园林也表现为实用主义。也由此诞生了徽派等不同流派风格的建筑样式,丰富了我国的人居环境内涵。可以说,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显著不同;民族众多,各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不同;历史悠久,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发达早、程度高;政治制度、社会形态、思想文化、观念意识成熟而独特——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上以“天人合一”为表述,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体现着东方特有的智慧、才能和价值观念。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的提速,城乡建设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迅猛扩展,带来了当前住区环境建设的高潮。在这一时期,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景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并把它作为品牌来炒作,把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当成增强居住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或设计理念的偏颇,以及设计市场的混乱无序,开发商更多地着眼于商业炒作而缺少实际的人文关怀,以及为数不少的购房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追求居住区景观形态所谓的“西洋化”,以及各式各样异域风情“概念化”,追求豪华奢侈的“奢靡化”,而忽视了住区环境本质是为业主日常生活服务需要以及具有改善局地小气候的功能,更是与传统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和观念大相庭径。
注重营造大面积的绿地,忽略了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忽略遮阳休闲的需求,使得散步、晨练、休憩、玩耍、交往、读书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小区的大面积绿地面前变得无所适从,日常必需的不同功能的分区被淡化。
与之相反的大面积的地面硬化,在炎炎夏日小区地表温度直线上升,不利于人的活动与休闲活动需要,住区户外成了不可涉足之禁地,脱离了生活的本质。
有的居区环境建设方式则盲从潮流,模仿、照搬所谓的外来文化,对地方文化以及当地气候环境考虑不足。一些居住区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微缩各式异域风情或风景名胜搬进住区,有的本身既不具有使用功能,也无观赏性可言。如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建造了气势恢弘的广场或喷泉,与住区的贴近性、亲近性相背离,使得居民无法参与其中,享受乐趣。
此外,受豪华奢侈风气的不良影响,住区环境建设的“奢靡风”也不可忽视,有些开发商不顾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限制,不惜巨资从外地甚至海外移植名贵树木,移植之风盛行,但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移植成活率不高。表面是塑造了全新的生态环境,实质是破坏了生态。
还有的是住区的环境建设低俗化,格调不高,如有的住区不顾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搞一些仿古的凉亭、建筑,设计水平低劣、造园手法粗糙,破坏了整体环境的美感。有的则搞一些仿西洋的雕像、塑像,造型生硬、格调低下,破坏了环境的和谐、自然。有的粗制滥造地堆砌一些假山,不顾北方城市缺水的现实,大造“水景”,使得大多数景观在营造之后就成为摆设,不能得到正常使用。
更有环境设计规划随意,三天一小变,六天一大变,拆了建、建了拆,缺乏整体规划、统一安排,随意变更住区环境,弄得住区千疮百孔。
还有的环境建设忽视实用性,忽略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造成景观建设中看不中用,既没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也没能方便居民。如有的住区在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上方堆砌假山,种植藤蔓绿植,平时又不注意修剪,过度生长的绿植遮蔽出入口,造成事故隐患,得不偿失。
住区环境本来面积就不大,却把“家园”混淆成了“公园”,虽然室外环境有了大面积的绿地、多姿多彩的水景以及风格不同的小品,同时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十分下工夫。可是,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使用起来,却让人感到很无奈。例如,虽然居住区里有大片绿地,可是散步却没有可遮荫的地方,甚至休息廊亭都暴晒在阳光下,无法使用。“家园里的绿地”不可进入,或者只能远观,不能使用,其实本身是一种浪费。从居住行为来说,人们要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居住区环境的建设若只追求所谓的视觉奢华或刺激,对人的生活需要关注不够就不是成功的居住环境。
以上种种,是忽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闭门造车的结果。
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讲求实效,重实用性,满足居住使用以及改善局地小气候的需要,如湿热气候的岭南,居住环境以注重通风以及遮荫的细节,创造舒适、愉悦的户外活动环境为主;在干燥多风的北方则以保暖性好、私密性强的四合院为主要居住形式。在多雨潮湿的江南,则出现了以马头墙为代表,天井、小桥流水环绕住区的徽派建筑风格,这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造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首先,住区环境的建设必须顺应地域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实效的住区环境。在空调等现代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地域及气候环境的影响仍不可忽视。注重地域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地域性和传统,也可以杜绝当前“千城一面”的不良状态。
其次,在住区花园环境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应当灵活使用水景、植物、山石等各种元素设置为居民提供可坐、可玩、可交往,以及尺度宜人的日常活动场所。使居民可在绿地中、水岸边随时找到自己喜爱的空间坐下来休息或者互相交流,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给人温馨感受的户外活动空间。例如营造遮荫的线性空间,可供散步使用;儿童游戏场的旁侧考虑可遮荫的家长休息设施;建设晨练的场地应该有面积适当的铺地相配套的绿化和座椅;还可多设置一些外廊、凉亭等有遮阳避雨的户外设施,利于人们较长时间逗留。还可考虑一些综合性使用空间的设计,例如能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
在植物配置方面,应当综合考虑植物的生物学习性以及其使用特性,将绿地设计为可用、可赏空间。例如,林荫下的活动场地等等,而不是仅仅种树而已。小区内应当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能够在冬天落部分叶的阔叶乔木。在夏天,有大而积的遮荫,冬季又少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植物配置设计还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做到景为人用。
在通风方面,考虑绿地、水面、架空层、连廊等空间的高低错落以及连通性组织,尽量组织自然通风,能使徐徐微风进入花园每个角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住区环境建设还要考虑后期的使用经济性,住区环境的日常运行和修理费用包括草皮、树木的养护、修剪,水泵运行、水表维护费等。应注意后期可能发生的日常运行费用经济性,不然就会出现建得起而用不起的后果,反而是一种建设的浪费。
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建设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深入研究、体会,结合现代发展需要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特别是在当今中国和世界城市发展的难题面前,愈发显示出可贵的价值,对它的挖掘整理,继承发扬,将极大地帮助今天的我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