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园林博物馆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从自然而来,呈山水园林之意境。
值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举办的契机,兴建首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展现中国传统园林理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园博会的点睛之作。园博馆用地规模约6.5公顷,北至永定河新右堤,西至鹰山公园东墙,南至射击场路,东至规划京周公路新线,与园博轴西端连接。基址傍山临水,中部平坦,西侧鹰山地属太行山余脉,地形错落有致,北侧永定河是孕育了北京城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的母亲河,山水相汇的地理环境,“馆依山,园傍河”的上层整体规划结构,共同赋予基址讲究“和谐”、“传承”的中国气质。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山水园林意趣与展陈容器的结合。有山、有水谓之“园”,山水间点缀一石方为“馆”。其建筑形体随平面布置自然而成,水平舒展,凸凹有致之间又见遒劲有力,犹如漂浮在山水中的叠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尽在其中,亦可谓收纳中国园林之容器。
馆在山水中的出现,必然形成一定体量,过于僵硬的边界会使其孤立于自然,我们选择了亦开亦合的界面与山水园林对话。在总图布局上建筑位于园区中部,外部边界错落有致与山水之形有机融合;由于山水的流动、树木的生长、使建筑内界面向两侧展开,既限定了园博轴—鹰山永定塔轴线空间,有使其内院空间与外部山水求得一体。
“进退”是场地多样矛盾消解的两种策略。“进”,园博馆对于鹰山、永定塔、永定河、园博轴、湖水等自然山水的垂青,表现出体块错动、漂浮、延展、出挑的动势;“退”,受京九铁路、高压走廊、京周新线等多样场地要素的影响,园博馆以退为进,求得城市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精髓,空间的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带来的将是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似有而无、似无而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山水园林意境。游人穿行其间,分不清哪里是山那里是馆,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归隐其中。
主体建筑位于项目中部,依山伴水。东侧设置公众主入口区,通过水上浮廊路径与园区游园主路连通;贵宾入口区设置于北侧,独立且便捷;办公及学术交流入口区、临时展品入库区设置于西南角,与园区车行道路紧密联系;西侧紧邻车行道路设置后勤、藏品入口区、地下车库出入口,隐蔽且便捷。设置主馆次入口,便于室内展区与室外展园流线衔接。各场地通过园林景观与建筑形成整体。
方案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艺,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山水流动、园林漂浮空间意趣。自首层架空挑台下入口空间进入,向左可体验独立设置的临时展厅万千变化的主题展示;向右沿园林般路径,时而蜿蜒曲折、时而高低错落、室内室外流动渗透,各层展厅空间错落有致,室内立体路径与室外游园路径各自成环,可联可分,形成全天候游园体系,还原山水园林体验;复建园林空间于路径节点位置精心布置,游人在此可近观经典园林、远眺鹰山、园博园, 山水园林犹如画卷。
步入办公学术研究区,可下至藏品库区、内部停车区、职工餐厅;上至各层展厅及观众体验区,区域独立且便于管理。
南部、中部、北部均设置货运电梯,可将藏品送至各层展厅及学术研究区。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自然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形体布局设计,组织自然通风,降低能耗;高低错落的室外园林主要为南向布置,光照充足且为其带来一片绿荫;体块间的错缝、中庭、凹廊等利用自然光同时改善通风。体块的错动与出挑形成自遮阳空间;厚重的外墙体可以抵御寒冷的北风。同时辅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中水回收、雨水利用、冰蓄冷等生态节能技术,使其成为绿色节能典范。
以时间为轴在参观路径序列中布置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理想家园三大展陈区域,展现中国园林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陈空间室内室外、台上台下流动渗透,部分展墙灵活多变适应多样展陈需求;立体展陈流线,穿越室内室外展区,游走其间满目皆是园林意趣;体系与专题、实物与互动、文物与场景、室内与室外、固定与临时、传统与虚拟的多样展陈形式,带给游人对中国园林的复合体验;展园太阳能可开启屋顶、无土栽培、滴灌技术等为全天候展陈提供重要技术保证。
园林博物馆是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点睛之作,园博馆要将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文化浓缩展示、传承发展,因此园博馆的定位是要成为“经典园林、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首都气派”的国家级博物馆。
在设计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绿色、健康的理念,充分考虑北京地区城市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营造典雅大方、安全便捷、尺度宜人并别具特色的场所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办公环境。
在技术层面,要严格执行现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北京市的相关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定,符合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文件。
1.总平面设计要针对园博馆的位置与周边环境,充分考虑园博园总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展馆与室外展园。展馆与室外展园要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富有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园林特色。
2.妥善处理园博馆与其周边用地的总体布局关系,并与园博园其他功能区形成有机的连接和过渡。
3.挖掘自然景观潜力和人文景观资源,综合考虑园博馆与园博园其他景区、鹰山、永定河、永定塔的景观关系,结合文脉、融合人脉,提炼独特的景观要素,创造特色鲜明彰显中国园林艺术的景观环境。妥善处理建设场地及周边的高压走廊、铁路线和水源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要设置园博馆与周边城市道路的直接连接的道路,合理安排主次出入口,与园博园道路交通系统形成有效的衔接。妥善处理各种交通流线之间关系,各类交通流线分类组织,并须与各活动区域及设施布置相匹配。
5.处理好防洪和泄洪安全和景观问题,综合考虑雨洪利用,变害为利节约水资源。
从博览会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博物馆与东部园博园、西部永定塔、阁的相互联系,将博物馆与规划范围外景观融为一体。主题立意“理想家园,山水静明”,主体建筑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渐变式实现从城市到自然、从现代到传统的过渡,相互依托衔接,层层移景入画,浑然一体。场地内道路不仅考虑交通的便捷性,同时作为园林展示廊道进行设计。
主体博物馆设计将“建筑为纸,园林为画”作为设计理念,协调和处理了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从轴线、院落、天际线、色彩四个方面展示当代中国建筑的“中而新”。
轴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主体博物馆利用轴线控制建筑总体布局,在分散的园林化的平面布局下取得整体空间形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院落是主体博物馆内部的室内展园及景观空间,穿插于建筑整体之间,将园林与建筑内部相互连接,相互流通,穿梭在博物馆之中步移景异,感受一个园林意境十足的展览空间。
色彩可加深体现建筑的属性和性格。主体博物馆提取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经典色彩,并运用现代材料呈现。主屋顶的金色将体现北京的地域性特征。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内展园占地3000余平方米,包括苏州园、岭南园、扬州园,展示中国南方园林秀美的独特人文魅力。该展区的情景化展示是一大特色,它融合了展示与体验功能,使游人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片段,品味古典园林的神采。
园林博物馆室外的绿化景观也将成为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之一,故设计内容结合室外展园区景观设计一统考虑。
室外环境可分博物馆室外展园区绿化景观设计,及北侧广场区绿化设计。广场区绿化设计为包括建筑东侧前广场以及建筑北侧内的绿化,以硬质铺地及大型的绿化种植组成绿化广场。
室外展园区位于主体建筑西侧南侧及鹰山展区,环抱整个建筑,成为园区内参观游览的室外场所。室外展区包括山地园林染霞山房、平地园林半亩一章、水景园林塔影别苑,充分展示中国北方园林的恢宏气魄。将室外展园视为一个大型的园林空间,自然流畅过渡,展示主题园将作为景观节点出现。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类型各异的园林景观,全面的体现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绿化总用地绿化面积19500平方米,室外展园区绿化面积16500平方米,广场区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建筑基本模数为1.75米,柱网为10.5×10.5,办公夹层区柱网为7米。此模数也将控制结构的屋顶桁架系统及外幕墙系统。
园博馆主体博物馆地下一层,设置在博物馆主体北。南侧不设置地下室,通过设备管沟保证相关机电要求。地下室布置设备机房,职工餐厅及厨房、藏品库房及普通库房,地下车库。地下车库区部分为人防区,上方设置设备夹层。
博物馆地上功能布局从南至北可分为三大区,固定展陈区,中央大厅及服务区,临时展陈及科研办公区。固定展陈区共两层,首层布置大空间固定展陈展厅以及两个室内展园,通过线性休息厅连接。二层布置专题展厅,并通过线性休息厅连接。中央大厅区前半段为大厅集散功能,后半段结合室外展园设置餐厅商店等观众服务。临时展陈区前半段共二层,四个临时展厅,通过线性休息厅连接。后半段首层布置报告厅可容纳350人,二层及二层夹层布置办公管理用房。参观展览游客通过主入口室外庭院进入主入口大厅,左侧可进入固定展陈区,右侧可进入临时展陈区。固定展陈区由两条位于展室中间的线性公共空间串通解决水平交通,公共空间内设置大楼梯及两部电梯组织垂直交通。首层浏览流线呈串联单线式,二层游览流线呈并联开放式。临时展陈区通过入口大厅进入,并通过自动扶梯和电梯进入二层。
首层建筑统一层高8米,固定展厅、临时展厅、休息厅净高控制6米,多功能厅控制净高5.5米。办公区首层设夹层,层高4米,控制净高2.7米。二层平屋顶部分层高7米,主要功能为休息厅及机房辅助空间,休息厅净高控制5米。二层坡屋顶部分功能为展厅,混凝土结构标高为15米,屋顶钢结构下缘标高17.5米,展厅内吊顶随屋面变化,最低处净高5米。地下室层高6米,地下车库人防区,上层设置设备夹层(夹层层高2.19米),故人防区车库层高3.8米。机房区及库房区为6米层高,部分库房区因上方为室外庭院有降板,层高低于6米。
园林博物馆造型设计指导思想是由“墙”和“屋顶”两个造型元素构成。通过“墙”和“屋顶”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虚实两条轴线,实轴为贯穿前广场室外庭院中央大厅的礼仪轴线,虚轴为两条贯穿展厅空间的线性公共空间围合成的空间。
主体博物馆屋顶是对传统建筑屋顶曲线的一种抽象,利用现代材料、现代构造,创造出适合展览空间的屋顶形式。并通过不同尺度屋顶的相互组合,勾勒出风格突出的建筑天际线,也是对北京地域性天际线的一种呼应。屋顶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但尺度为现代尺度。顶部结构为钢结构,选用现代面层材料和构造做法,并通过玻璃天窗为展厅提供漫射光。
公共空间内墙体均为花岗岩墙体,为展厅及展园的展示做良好背景。外立面两个实体墙体通过细节变化及石材凹凸展现出一幅抽象的山水长卷,呼应园林化主体。
在中央大厅,设计应突出空间的尺度感,从内部呼应大尺度坡屋顶。总体风格为简约现代风格,通过植物、连廊、雕塑等附加元素突出园林特征,在建筑自身上不过多附加古典元素。休息厅作为博物馆内周重要的公共空间,在结合交通等使用功能下,应着重设计,以体现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与古典展园形成对比。
室内装修设计的风格要与建筑的风格相统一,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功能合理,使用方便,感觉舒适。坚持绿色和健康的理念,从设备,材料和智能等多方面的设计和选择上,坚持环保和节能。
地下部分外墙采用400毫米厚钢筋混凝土墙,局部藏品库房区采用300毫米厚钢筋混凝土墙。地上部分外墙承重墙体采用400-500毫米厚钢筋混凝土墙。非承重墙采用轻钢龙骨两面钉硅酸钙板或耐火纸面石膏板(根据防火隔声要求内填岩棉)。内隔墙大于4米墙体使用轻钢龙骨两面钉石膏板或硅酸钙(根据防火隔声要求内填岩棉),小于4米墙体采用200毫米厚混凝土空心砌块。
全面考虑无障碍设施,包括人行通路、停车车位、主入口均进行无障碍设计。设无障碍专用厕所。固定展厅区及临时展厅区各设置无障碍电梯,可上至区域二层,此区域首层二层内无高差变化。在无障碍设计范围内等均采取符合国家标准的无障碍设计。其他设施均按照国家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