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湖南省桃源县农业局 刘桃林
2013年7月4日,笔者随桃源县扶贫办去西安镇杨柳山村时,惊奇地发现通往村部的那条泥土路,如今已变成一条洁净的水泥路,路面两边的护基,散发着清新的泥土味,显然是才完工不久。车行坦途,犹疑梦中。记得2个月前它还是条崎岖坎坷、荆棘丛生、狭窄得只能步行的羊肠小道。不远处,村支书邱玉清正带领20几名村民修建一条通组公路,尽管汗水淌满脸膛、浸透衣衫,村民们热情洋溢,现场充满欢声笑语。邱玉清开心地告诉笔者:“多亏县扶贫办、后盾单位、扶贫工作队的真情帮扶,终于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行难这个大难题,咱农民脱贫有盼头、致富有奔头哪!”原来,该村有11公里“断头路”、5座危桥,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修通。2013年2~6月,通过县扶贫办协调,3家后盾单位和农口系统对口单位,累计筹集75万元资金、35万元生产物质,投入该村基础建设、民生工程、产业开发,提前2年完成点村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任务。这只是今年桃源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剪影。
据了解,为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一高于、一接近”(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扶贫开发目标任务,2013年,桃源县围绕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结合实际,健全扶贫开发体系、突出扶贫开发重点、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打基础、抓根本、管长远,从贫困根子入手,搭建扶贫开发着力点,帮贫促富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落实扶贫开发各项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速度,2013年1月,桃源县成立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健全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机构。按照通盘布局、部门联动、示范攻关、整体推进原则,制定《桃源县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桃源县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12~2015年)》、《桃源县2013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考评办法》,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扶贫对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建立扶贫台账,2下旬至5月下旬,县扶贫办组织“百日会战”,深入贫困乡村开展识别调查,对扶贫对象登记造册,列清致贫原因、帮扶人员、致富措施、脱贫时限等;开展“双联双到”活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计划(根据扶贫对象资源条件、具体情况,逐一制定帮扶对策、促富方法),用县扶贫办主任徐华的话说,就是“帮什么、怎么帮,要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据了解,桃源农村贫困人口11.58万人,涉及16个乡镇139个村,主要集中在武陵山雪峰山板块,占全县总人口的11.7%。“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桃源并未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严重不足,相比之下,我们的扶贫开发任务重、困难多”徐华如是说。2013年6月21日,桃源县委书记、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龚德汉,在牛车河乡三龙村调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时分析说“贫困是现象,根子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就是先天不足,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僻、资源贫瘠、基础条件落后,发展门路狭窄;所谓‘人’,就是人贫智短,越是贫困农村,农民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越是偏低,发展眼光短视。”因此,“扶贫开发要从根子入手,加大资金投入、突出产业扶贫、智力帮扶,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村推进,从而改‘天’换地、培育‘人’才,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 牛车河乡三龙村“七星椒”基地2012年,三龙村确定为桃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其定点扶贫后盾单位县农业局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和争取蔬菜标准化产业建设专项资金,累计投入170万元,建成“七星椒”标准化基地200亩、育苗用钢塑大棚2680平方米,硬化灌溉沟渠900米、整修堰塘护坡650平方米。与此同时,县扶贫办、后盾单位牵线搭桥,促成“湖南桃源鲁胡子辣酱有限公司”与基地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实行订单生产。
桃源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弱县。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志红说,“扶贫开发,资金是杠杆,破解扶贫资金短缺难题是支点。”据介绍,桃源县为找准支点,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整合政策资金及涉农项目资金,由定点扶贫、对口扶贫后盾单位、行业系统筹集资金,以市场运作方式引导、吸纳金融和社会资金,发动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并积极对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省级比照县相关政策,争取专项扶贫资金,同时探索建立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县级扶贫专项资金等方式,多方位筹措。据徐华介绍,目前在国家、省、市级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全县整合财政和涉农项目资金2800多万元,投入到贫困村路网、电网、水网、通讯、学校、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础和民生工程建设;全县146个后盾单位,筹资筹物600万元,到位扶贫专项资金182万元,全部投入到55个整村推进点村,扶持产业开发;引进中国扶贫基金会300万元的贫困乡村学校食堂改造项目、天狮集团200万元的保健产品和10套价值55.46万元的爱心厨房设备的“大手牵小手”助明儿童救助项目;发动帮联干部、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捐资747万元,帮助贫困户解决眼前急难。因病因灾致贫的西安镇杨柳山村村民王国初,望着快要完工的新房,激动地说,“如果不是扶贫工作队帮俺筹到3万块钱,俺哪里修得屋起哟!”
为推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计划的实施,桃源县提出“立足资源谋产业、争资引项扶产业、科技服务兴产业、新型经营强产业”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思路,针对139个贫困村不同资源禀赋,重点扶持发展竹木、油茶、大叶茶、七星椒、柑橘、烟叶、生猪、蛋鸡和田园风光等特色产业。张志红说,要“争取在2~3年时间内,使每个乡形成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村形成一个致富产业、每个家庭找到一个致富门路。”据了解,为使产业化扶贫开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桃源县以“双联双到”活动为抓手,每个贫困村明确1~3个后盾单位、派出1支扶贫工作队、安排1名驻村联络员,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点村扶贫工作队负主责、联络员负专责,到村到户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同步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品牌创建,积极组织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据徐华介绍,目前全县有16个扶贫点村产业项目投入达到20万元以上、32个贫困村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西安镇的大叶茶、牛车河乡的“七星椒”、黄石镇的“大美黄石”等产业,获得了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桃源县农业局负责人彭爱立介绍,2013年2~6月该局投入资金5万元、肥料6.45吨,对扶贫点村杨柳山村的400亩老茶园进行提质改造。杨柳山村贫困户李文兴告诉笔者,今年他的春、夏茶采摘产量、质量比去年明显提高,亩均增收300多块。
▲剪市镇双龙村“香莲”产业2011年,桃源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剪市镇党委政府,依托双龙村原生态山水资源优势,引进西洞庭、常德市3位企业家,投资500多万元,采取“‘香莲’+精质养鱼”种养配套经营方式,开发集生产加工、生活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香莲产业。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当地农民,除了流转费收入外,在生产加工旺季,平均每月至少有2000~3000元的工资性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据徐华介绍,按照“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要求,桃源优先保障16个贫困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提高农技人员履职能力、服务水平;建立贫困乡镇定点扶贫教育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点菜式”、“互动式”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双联双到”活动精神,要求每名帮联干部年内向联系对象传授1~2种实用技术;结合“雨露计划”,农家书屋建设覆盖139个贫困村,“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助学行动。据了解,2013年2~6月,桃源县扶贫办组织、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89场,培训农民26839人次,传授实用技术75项,发放科普读物、技术资料56800余份;全县有帮联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共帮联贫困户11907人,其中175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资助5979名贫困学生、资助现金及生活学习用物质合计500多万元,全县贫困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
按照“双联双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定奖惩”的定点扶贫责制度,副科级以上干部定点帮联1~2名贫困农户、每年为帮联对象解决1~2个实际困难,后盾单位干部职工每年到点村开展帮扶活动2次以上,全年帮助2万名以上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不断扩大扶贫工作格局,在突出扶贫重点工作的同时,推进专项扶贫、对口扶贫、党建扶贫、以及移民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等各项工作。落实《桃源县2013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考评办法》,推行周报表、月调度、季督导、年考核和联络员五项制度,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后盾单位、驻村工作队,县扶贫办启动跟踪督办机制,发放《督办通知书》,明确督办任务和办结时限,实行挂账督办,倒逼落实,确保全盘推进;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减贫成交明显的乡村,按比例给予奖励。据了解,2013年1~6月,桃源县召开全县扶贫工作调度会6次,县扶贫办组织督导18次,解决实际难题83个,有效地激发各任务单位争先恐后抓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正如桃源县县委书记龚德汉所说:“目前,桃源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从解决温饱为主,向以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为主的纵深阶段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