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连东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1800)
口周皮炎是发生在上唇、颌、鼻唇沟、鼻等处的炎症性皮肤病。因反复发作,所以病程较长,属临床常见的复发性疾病。我科于2010年3月~2012年5月采用中药口服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复发性口周皮炎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97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20例,女38例;年龄20~35岁,平均26.3岁;病程1.0个月~2.0年,平均6个月。对照组39例,男15例,女24例;年龄15~32岁,平均22.8岁;病程1.1个月~2.5年,平均7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部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及入选标准 患者皮损为分散的1~2 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红或融合成片,有轻度鳞屑,轻中度瘙痒,病程呈周期性及慢性。所有患者入选前未接受任何其他方法治疗,无严重系统性疾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女性患者均未妊娠及哺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胶囊10 mg,1次/d,同时患处皮损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2次/d。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加减泻黄汤治疗,中药基本方为:藿香10 g,佩兰10 g,防风10 g,炒栀子8 g,生石膏 20 g,甘草 10 g,黄芩 10 g,红花 6 g,槐花6 g,升麻6 g,菊花10 g。瘙痒甚酌加桔梗6 g;口渴、大便秘结酌加大黄6 g、花粉15 g;失眠、烦躁酌加合欢花15 g、夜交藤15 g。水煎,一、二煎混匀早晚2次口服,三煎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20 min。治疗同时,两组均嘱咐患者停用一切化妆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显效:皮损消退大于或等于80%;好转:皮损消退大于或等于30%;无效:皮损消退小于30%或无变化。有效率以治愈+显效计算。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治疗4周后,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口周皮炎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发生轻微的腹痛及腹泻,对照组有4例在经外用药治疗后出现局部灼热、脱屑,但症状轻微,均未影响治疗。
2.3 随访 随访1个月:治疗组30例痊愈病人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0.00%;对照组20例痊愈病人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50.00%: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口周皮炎为常见性复发性疾病,因影响外观及美容,给患者在精神上及社会生活中增添了很多烦恼。所以,如何尽快并彻底治愈本病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医学难题。西医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口服并外用抗过敏药及激素药治疗,虽短期内有疗效,但容易复发。因为长时间应用激素药,激素药的副作用就会逐渐显现,最终加重病情,形成顽固不愈的慢性疾病。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口为脾窍,口疮及口周疾病,皆属脾火,脾胃之火,壅滞中焦,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口周皮炎。加减泻黄汤一则可泻脾胃伏火,二则专疗口疮疾患,同时加用花类药物,取其轻清宣上,宣透脾肺之火,疗效更佳。方中藿香、佩兰可消中焦之壅滞;升麻可升中焦之清阳,使清阳升,浊阴降;生石膏、炒栀子、黄芩可泻脾胃伏火;防风、红花、槐花、菊花药性轻扬,轻清宣上,宣透脾肺之火。联系临床症状,瘙痒甚,宜去风宣肺止痒,加桔梗;大便秘结,宜清热泻火通便,加大黄、花粉;烦躁失眠,宜养心安神以助睡眠,加合欢花、夜交藤。全方共奏清泻脾胃伏火之功,则疾病可除。
[1]顾伟程,刘彤.新编皮肤科用药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