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嵩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伴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已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面临教育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双重要求,教育信息化进程对院校的教学与管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教学信息组织非线性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学习资料系列化,引发出对现行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环境、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教育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变革,教育呈现全新的面貌。
作为定位于专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紧缺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职业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使信息技术和教育事业完美融合。要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运行管理模式,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评价标准作为标准,将很难衡量一个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评价标准建设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尤为重要。
伴随国家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高职教学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在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应用方面也开始由各部门、各职能领域内部独立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开始向整合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生活服务等信息化高级阶段发展。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由最初的提高工作效率逐渐深化为建成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是通过借鉴传统高校管理体系发展起来的,信息化建设负责部门主要职能偏重于实施层次,但是对于立足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能力不足。而学校建立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多由领导兼任,且大部分成员都不直接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又导致了信息化管理体制对校级决策的支持功能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当前的管理现状下,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创新管理理念,从组织管理角度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来优化管理流程和重组组织结构,从而拓展管理职能,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以全面信息化管理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时代的核心竞争能力。
其实现的主要途径包含:第一,明确信息化管理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定位。信息化管理体制下的信息技术及其他支撑技术应被上升为可能决定办学方式和办学理念的策略资源,是提升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方式的重要通道之一,而不再是传统的技术辅助性的服务资源。通过信息化管理体制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与业务管理功能全面、有机结合。第二,明确信息化管理的职责与权力,建立CIO体制。通过建立CIO体制,进而推进实现学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业务管理流程和信息管理流程的高度协调、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决策功能、为高层决策提供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参考和条件支撑。其三,明确信息化管理者的不同定位及要求。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体制涵盖了技术、行政和决策三大职能,因此对不同层次的机构人员设置,充分考虑不同能力方向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辅助学校高层进行决策和长远规划。
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是高职院校制定各项政策、决策与发展战略的依据,有利于加强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职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项目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特点,设计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评价标准的框架建构评价制度体系分两级,其中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若干,评价制度体系如下所示: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基础设施 校园网出口、校园网覆盖率、中心机房、网络设施、网络基础应用、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管理等教育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统一平台建设、基本管理系统、扩展管理系统等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多媒体应用、网上教学应用及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数据标准体系、经费保障等
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反映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包括校园网出口、校园网覆盖率、中心机房、网络设施、网络基础应用、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管理等二级指标。其中,网络设施是指网络设备的规格、性能等,它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网络基础应用是指搭建独立的DNS/WWW/MAIL/流媒体等服务。网络安全管理是指建立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能实现病毒防治、网络运行故障检测、信息过滤、入侵检测、流量管理、数据备份等功能,能有效记录和定位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统一平台建设、基本管理系统、扩展管理系统等二级指标。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是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推进本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思想。统一平台建设包含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共享数据库等平台,其确保全校信息化的数据集中和应用集中,尽可能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实现应用系统集成和管理的集约化。基本管理系统包括建设OA、教务、学工、人事、财务等管理系统。扩展管理系统包括资产、设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管理系统。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多媒体应用、网上教学应用及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其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包含网络学习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内容。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各级各类资源系统平台的对接。通过系统对接、数据交换、信息推送、资源共享,提高各类信息资源的齐全性、完整度、准确性和利用率,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查询及各类使用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的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数据标准体系、经费保障等。其中,组织保障包含成立由校长牵头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组;设立学校信息化日常运行和管理的相应机构;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等,使其建设目标、任务分工、实施步骤明确并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制度保障建设应包含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制度、技能培训制度、资源建设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等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内容涵盖数据标准建设原则与规范、相关信息子集标准、相关国标代码集、部标代码集、学校自定义代码集标准以及各种编码规则的参考方案。经费保障指学校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保障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
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系统工程,要科学推进信息化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与评价标准,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现的原则。充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评价标准,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1]王仕琼,周鹏,徐骏.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03).
[2]李晓雯.构建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0,(27).
[3]王婷婷,阳征.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