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
改革仍在路上
——聚焦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
一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大规模企业变革,一场关乎数千万人命运的历史大调整。
时光沉浮中,它穿越两千年历史,绵延至今。
争论喧嚣中,它在时代的转弯处,站在风口。
第一次全面探访国有企业生存状态,第一次系统记录国有企业改革全貌。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从百年前风雨变幻的招商局,到现代国企的建立和发展;从西方国家在国有化问题上的博弈和激辩,到中国国企改革的成果与困境,将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经纬交织,把国有企业的追寻、探索、磨难与发展尽收于镜头之内。主创团队行程17000多公里,足迹遍及全国,获得超过450小时的深度访谈素材,查阅资料近8000万字,从而保证了本片内容的真实客观、严谨扎实,达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正如纪录片中所言,国有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受到如此的关注和争议,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遭遇这样多的挑战和压力。中国国有企业角色复杂,不仅是市场主体,更与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中国语境下的国企改革,不仅关乎某一个或某一些企业的损益存亡,也关乎中国模式的成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稳固性,关乎社会主流价值的稳定或动荡。《国企备忘录》探讨国企,说到底是在求解一个问题:中国往哪里去?
一部纪录片,固然不能替理论界得出结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求解这个问题的前提。基于数据和历史现实的详实考察,以及冷静的剖析。坦率地说,这正是当前一些对中国国有企业做标签化、情绪化批评的声音所欠缺的。国有企业积弊甚多,改革势在必行,但简单将“国进民退”、“贫富分化”的大帽子扣在国企身上,然后宣布取消其合法性,这对中国改革没有意义。目前国企发展真正需要的,也最有可能达成的,是基于渐进式改革大框架的建设性意见,这恐怕也是《国企备忘录》力图带来的效应。
“十一五”期间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万亿元,截至2009年底,划归社保基金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1%。作为国家战略的执行者,国企成为中国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定海神针”,并在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汶川地震救援与重建、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上越来越大的比重,在自主创新技术上的领军实力,在“走出去”与世界性企业竞合过程中的成果,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据总是泛泛而谈,《国企备忘录》更愿意用客观丰富的细节说话:一万伏电流之下的带电作业,7040米深度的载人下潜,无缝巨型零件的一次性挤压成型,背后是国有企业对国家战略和公共福祉的担当。这种担当,是将国企私有化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路解决不了的。
《国企备忘录》以“进行时”的态度描摹国企改革,实际上,过去几十年,中国国企改革已经试验了多种经济学理论提供的路径,但仍是“在路上”的状态。与之对应,“改革永不止息”也正在取代5年或10年完成改革的思路,成为人们对改革未来的预判。在这个状态下,《国企备忘录》提供了客观的镜头和冷静的描述,可助参与讨论的人们平息情绪,寻找理性共识。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