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六:在融合中实现共赢
陕甘宁革命老区,要达到在融合中实现共赢的发展目的,目前难度还很大。那么,在国家推出《振兴规划》的大机遇下,革命老区究竟如何推进大融合才能实现振兴发展?
主持人:卫思宇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执行主席
嘉 宾: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所所长、教授
王成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魏紫峰 河北天骠集团董事长
张海雄 陕西省甘肃商会会长、陕西中系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成勇
魏紫峰
张海雄
卫思宇:李所长,《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已出台一年,一年来,老区各项工作都有一定地进展,陕北、陇东和宁东南三大组团如何快速发展一直是老区的一个瓶颈,您认为老区应该如何推进融合?
李含琳:要使老区整体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要从重点领域开始,加速融合进程,最直接的就是基础设施。
首先,要推动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和一体化,构建互联互通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尤其是一体化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要全速加快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更快地构建一体化陕甘宁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
其次,产业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再搞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搞重复建设。并非每个地方都要上大工业,大搞高科技,一定要认清优势,看准自己的能力。三省区应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实行产业链重组战略,整合产业存量资源,构建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把需要合作的产业或者最强的产业放在合作区,共同发展做大,共同争取政策,共同拉动内需。
另外,还可搭建共享平台,进行开放交流。三省区要想融合,必须消除行政区划切块限制,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引导,放开市场主体,消除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事业收费等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让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跨省合理交流,方能从融合中共赢。
卫思宇:《规划》中,还将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发展定位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在这方面,三省区应该怎样融合?
李含琳:陕甘宁地区是国家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的地区。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方面三省区都有共同的利益。这一地区若出现问题,整个华北都将面临危机。所以,三省区应以生态建设和沙草产业及水土治理为重点,携手实行共治,在全国率先做出样板,为全国“两型”社会发展探路。
卫思宇:刚才李所长给我们提供了如何推进陕甘宁融合的建议。王主任,您的观点是什么?
王成勇:根据我对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调查与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体制、规划、政策、技术、产业、市场6个方面来探索实现融合共赢的发展道路,选择比较务实的融合共赢发展对策。咱们先从体制融合方面来说,国务院颁布的《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性的大框架,这个框架的实践架构需要一定的体制或者制度来保障实施。
回顾革命和战争年代的陕甘宁边区,之所以能够迅速茁壮成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有一个统一的体制,即边区政府及其管理体系。但是,现在的陕甘宁虽然在理论上仍然是一个“板块”,但实际上的体制是分开的,分属于三个不同的行政区管辖,这就很难在体制层面做到统一部署。如何解决体制层面的分离现象,陕甘宁分属于三个行政区,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个统一的新的体制基础,这就是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也就是说,要实现老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在市场自由、市场开放、市场结构方面多一些措施,大量运用经济实体、市场竞争、BOT、兼并重组、淘汰机制、效率优先等市场手段来解决老区之间、老区之内的经济发展问题。规划融合方面,《规划》可能是全国最大的老区发展规划,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但是,要知道我们目前仍然基本上是在政府推动的模式下进行工作,而根据经验政府推动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随意性、短期性、形象性、业绩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这就有可能使得三省区的小《规划》更多的是体现规划性的共性东西,而不是个性的东西。
甘肃庆阳,黄花菜成为当地农民的增收途径之一
所谓规划融合:一是指三省区的振兴规划思路要有创新,即必须以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为基本指导思想,如果各个地方都追求发展的个性,那么,就有了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二是三省区的规划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各有所长,突出地域资源和产业优势,这样就可以形成互补格局。三是总体规划的产业布局或者生产力布局需要统筹考虑,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
强调政策融合,一是主张承认地方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辩证地看待所谓的“地方保护主义”;二是主张在老区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先争取产权开发,再争取分税利益;三是主张希望国家在陕甘宁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尽量执行比较统一的政策,不要在政策结构上设置差异,增加矛盾。
技术融合是个大融合,即技术创新是包含了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进步在内的大事情。主要是这几点:一是需要明确提出“技术老区”的问题,彻底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老区太“老”的旧观念。从未来发展的前景来看,如果老区的振兴没有技术振兴,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二是老区的技术进步必须以老区的县(市)基础为起点,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塑造具有老区地方特色的技术结构、技术特点。三是人才开发要先行,建议在老区农村实行12年义务教育;对于考进职业中专的老区农村学生实行免学费,由国家财政贴补;加大老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到外地挂职锻炼名额;在国家计划内多向老区安排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验项目;区域内部实行技术“畅通工程”。
老区的产业振兴基础很好,但目前还没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要做好产业融合工作,一是要认真做好“产业分工”工作,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差异性和专业性;二是要明确认识到,确定主导产业只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还要进行产业细化定位工作;三是制定“大产业”发展规划;四是选择地建设产业转移平台,承接国内外的转移性产业和技术;五是对目前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进行整顿,明确提出开发区、集中区必须按照专业化、技术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融合方面,一是在总体思路上应该确定市场主导地位;二是以资本流动、实体经济、物流产业、对外贸易等四个方面为主体,来构建老区的市场机制框架。
卫思宇:王主任,您认为陕甘宁融合发展应以什么样的协调机制振兴老区,或者是建立什么样的协调机制来加强老区内部协作,形成整体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王成勇:我认为,应该设立老区振兴的协作型机构,建立老区振兴协调委员会。该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置,可挂靠在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职责是协调相关省区在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规划工作。成立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协调机构,职责有两项:一是协同三省区的省(区)政府、地级市政府、县(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和行动,充分协调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利益需求;二是牵头组织实施相关层级政府之间、部门之间的协作行动,使协调机构成为各地区沟通、互动的平台,传递相互之间的意图,并逐步承担起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日常事务的职责。另外,成立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咨询专家委员会,以国家相关政策研究和自选机构为依托根据决策需要开展咨询活动。
制定老区振兴的协作型制度。首先,规划协调和监督制度,编制《规划》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专项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的规划协调程序,明确规划监督机构,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制定具体事务协作制度,主要解决老区内不同地区在实际发展中产生的需要协调,但在振兴规划中又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制定对话沟通制度,消除行政区对老区共同市场建设的影响;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为企业的自主行为创造最有利条件。但必须明确两项原则:一是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得以任何名义对企业自主流动和重组行为进行阻挠;二是对这种跨行政区域的流动重组带来的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本着“利益共享”的原则,由各利益主体协商利益分享的办法和途径。其次,改进政绩考核制度,把推进老区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对相关层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去消除地方保护的冲动,增强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卫思宇:按照您这种说法,它应该有一个原则问题,那它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王成勇:陕甘宁革命老区地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区,《规划》为此设计了陕北、陇东和宁东南三大组团发展的空间格局。因此,老区的振兴与发展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促进区域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区内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卫思宇:魏董,陕西排在陕甘宁三省区第一位,作为企业家,从您的角度来看,陕西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桥头堡作用来促进大融合,促进陕甘宁革命老区实现跨域式发展?
魏紫峰:在新一轮的西部开发中,西部地区将产生诸多重大而长期的发展课题及项目需求,诸如能源的运输、加工和资源转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引进先进科技和科技人才,新兴战略性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培育,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引进和发展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合发展,生态环保技术引进及环境建设提升,管理人才引进和培训,社会建设及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等等。对此,陕西省既有相对强大的生产要素输出功能,又有深度联合开发的地利、人和之宜。陕西及西安应该也可以在振兴陕甘宁中发挥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区域带动作用。陕西可以在以下领域深刻介入并形成品牌,诸如陕西制造、陕西工程、陕西文化、陕西旅游、陕西科技、 陕西教育、陕西物流、陕西生产服务、陕西管理人才、陕西信息技术、陕西农林科技等。从历史上看,陕西和西安又是欧亚大陆桥上最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双重代表性的节点和支点,这样的深广联合互动,必将对振兴陕甘宁老区、西部开发和丝路重振产生现实而深刻的推动作用。
卫思宇:作为陕西甘肃商会的会长,请问张会长在大融合中怎样借助商会这个平台服务配合老区建设发展工作?
张海雄:《规划》的出台,使得三省区的发展更是潜力无限、前景广阔、动力强劲。结合我以往的认识和感触,商会一定用好、用足政策,做好、做足红色资源优势。以公平、公正为中心,提升市场环境;以诚信、效率为中心提升服务环境;以落实、执行为中心,提升政策环境;以安全、便捷为中心,提升社会环境。同时,还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打破常规,切实以经济工业发展为中心,缩减政治性形象工程,将短期性、临时性项目审慎上马,并做好长久打算和长远规划,真正建设重商、亲商、安商、客商等氛围来服务好老区的各项经济建设。
(整理/郭琳君 摄影/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