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的中国梦

2013-09-04 07:52冯并
西部大开发 2013年7期
关键词:陕甘宁城镇化经济

□文/冯并

陕甘宁的中国梦

□文/冯并

在我们共和国的创建史中,陕甘宁边区是最重要的一页。我们党从瑞金红色根据地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战略转移,在陕甘宁再次扎下根来,经历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东渡黄河,进京赶考,开创了建国大业。

对陕甘宁的历史贡献,评价多么高都不过分。陕甘宁的这种历史地位,不是偶然得来的,除了这里的人民群众坚定地跟党走、艰苦奋斗、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从地缘上讲,这里是催生中华文明黄土地的脊梁、腹地与脐眼,也是两面临控黄河的战略高地,别看她的地貌特殊,远古不完全是这样,未来也不会老是这样。地下丰富的能源矿藏已经提示,这里绝非等闲之地。回顾秦汉以来这个区域里发生的无数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同样说明这里绝非等闲之地。

那么,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特别是中国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发展大走势中,我们又当如何来评价和展望这个区域呢?我认为,在当前战略调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陕甘宁经济协作区域同样不是等闲之地,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唱唱重头戏。

为什么这么看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 记者 张永军/摄

1、从经济发展战略来讲,前30年我们从全球产业分工入手,实施东部沿海发展战略,吸引外资,甚至两头在外,取得很大成效。其效应在产业升级中还会继续发挥。但是,由于欧美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和某些国家的多方经济围堵,当然也由于正在来临的新工业革命引起的阵痛。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全球课题,我们仅仅依靠东部沿海发展战略这一条轨道,有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战略的调整。

近十多年来,发展经济带不断向西向北扩展,形成中部崛起西部活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甚至沿边全方位开放的新态势,就是这样一种顺势而为的调整,既符合中央协调发展的要求,是扩大内需的市场规律使然,同时也孕育着沿大陆桥和多条丝绸之路向西开放的战略选择。比如西部的中巴经济走廊,从南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一直到海湾,再次打通中亚南亚到海湾的经济孔道。伊犁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则通向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以至土耳其俄罗斯等,打造能源走廊。这是几条能源之路。陕甘宁区域是它的中转,也是接续部。即便从中部崛起来看,也应当包括了多个地区,包括既是西部的门户也是中部的底部的陕甘宁,甚至内蒙古西部,青海新疆的东部。中部有经济地理的中部,也有自然地理的中部,地理意义上的中部就是延安一线包括陕甘宁。这样一个战略区域,在中国发展的大棋局里,必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连接东西的连续性。在我们关注中原经济,关注京津冀,关注成渝经济圈的同时,必须要把陕甘宁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特别的经济圈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浓墨重彩地凸显出来。

需要补充的一句是,大家关心这个地区,新闻界也很关心。最近,全国新闻界200多人正在筹办范长江新闻学会,范长江是我们新闻界的旗帜,他的《中国西北角》使人们的目光第一次投向西北,我们应当接过他的接力棒,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走西北路,为中国西北角的振兴与发展鼓与呼。我们也钦佩《西部大开发》杂志为这种新闻历史使命开始了他们的努力。

2、从经济发展潜力来讲,这里是后发地区,也是相对贫困地区,尽管一些能源富集地区不差钱,但用的不全是地方,也代表不了整个面。前一个问题涉及到金融业和金融改革,后面的问题则说明潜力巨大。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是我们的追求,让相对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陕甘宁地区也开始富起来,也是和谐发展必解的大课题。解不了或解不好,很难谈到中国梦。

因此,要让这个共和国摇篮之地发展起来,是一个必须,也会得到国家和所有国民的支持。陕甘宁的可见和潜藏财富并不少,别说煤与石油天然气,就连沙漠到处都是黄金,沙产业、太阳能、风能产业等等,在现代科技视野里,黄土高坡并不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陕甘宁之旅游也是如此,人们总以为这里只适宜发展红色旅游,其实红黄橙绿青蓝紫,黄河文明、塞上景观、中华民族之根、丝路遗迹,许多东部地区看不到的,只能在这里一见,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关键是如何开发,如何整合,如何打出品牌来。

对一个再次创业的民族来讲,我们有更多的中西部梦要做,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有更多的文化底色要寻求。这些文化底色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想想看,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利坚都有那么多的西部牛仔大片,我们的中西部怎么能够没有文化底蕴和真正的人文旅游呢?开发西部包括中部的西部,要有更大的资源观,要有更大的手笔,要有更多的人才更大的努力。当然也要更多的投入。

我们常讲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外需、内需、投资拉动,三匹马都给力固然好,在陕甘宁这样一些大关节区域,为了盘活中西部的全局,就是多投资一点也是合算的。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西部发展使命。由于地形地貌,也由于历史原因和行政区割,阻滞这里发展的还是基础设施交通问题。这里的基础设施,虽然与范长江写“西北角”时已有天壤之别,还是没有形成合理便捷的网络,需要各方面继续集中力量投入。

讲投入不能只看财政,要金融先行。有些不差钱的地方,热衷于房市和乱集资,为什么就不能体体面面地搞搞银行业呢,这其实是给我们金融改革思路提出的质疑性课题。

最近,国家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省级转型指导意见》,明确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这是个机遇。多种所有制也好,民营也好,都需要,要打破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别看现在银行有300多家,融资还是有很大问题,看占50万到500万小微贷款业务的还只有民生银行一家。为什么前一段资金紧张,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融资载体不够,少数机构垄断金融。什么是垄断,什么叫管理,要搞清楚。

融资是个大问题,起码要有区域银行。我们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曾经有过边区银行,起过巨大的作用,现在要搞银行,其意义一是传承,二是在新形势下创新。搞金融机构建设,不是一种体制,比如还可以有西部开发银行。这样才能支持区域企业的发展,支持西部的腾飞。也就是说,有了比较充裕的资金供给,有各种生产要素,陕甘宁不大发展,也难。陕甘宁大发展了,自然就会东渡黄河,西出阳关,为中国梦的实现再一次作出贡献。

从区域规划与协调来讲,这里无疑是省际经济圈和跨地区经济协作区。众所周知的原因,陕甘宁的协作性并不强,强势竞争与产业结构的劣势雷同并存,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一方面与沟壑连绵、沙漠连片的地理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行政力量对经济生活与市场的过度干预。

怎么办呢?搞协作机构,搞研究机构。在发展战略上,把陕甘宁当成一个整体去研究。但最好的办法就像当年边区的“精兵简政”,真正地放权,审批权取一批放一批,强化服务,让市场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已经够多了。

这就引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县域经济这个基本单位怎么发展,一是陕甘宁的城镇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会不会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乃至长株潭。第一个问题,县领导都有经验,不可班门弄斧。

第二个问题现在是热门,需要讨论。首先是为什么讲规划不先讲产业而讲城镇化,我以为,这并不是城镇化比例高了就现代化程度高了那么简单,那就像GDP只是一个经济总量的刻度,并不完全代表着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城镇化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城镇是市场的综合载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市场从低级到高级的全面发育。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为了城镇化就去造城,就让农民上楼。要从产业结构与流通半径商业成本自然形成。一位地理学家曾经从东北到云南划了一条线,东边城市密集,西边相对稀疏,这是很长一个时期经济活跃度决定的。这条线斜穿了陕甘宁的东部,因此这里有大的中心城市,也有些有市场影响力的三四线城市,但总体上大的城市不会过于密集,一些资源的承载力也决定了这样一种格局。

但是,另一位学者科学院院士叶大年还有一个对称理论。我的理解,这个城镇对称分布是与经济活跃度动态联系,也非绝对的规模对称。但他说,这个对称决定了不会出现距离太远的空白城市和城市市场质量的不足。这个理论显然给我们的陕甘宁城镇化布局留下想象余地,比如延安就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目前,正在修改完善的《国家中长期新型城镇化规划》,拟对从20万人以下提到50万人以下,中等城市从50万到100万,大城市从100万到500万,5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人口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市场,要由市场配置能力来决定。发改委还有消息,我国目前只有658个建成市,日本却有2000多个,因此我国目前1.9万个小城镇有不少需要改成市。比如中山市小榄镇,2011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就有31.56万。

研讨会参会专家学者(前排自左至右:西安市社科院巡视员李骊明,陕西省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原处长郑双成,陕西省体改办原巡视员苗金祥,陕西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陕西省决咨委委员杨永善)记者 周励/摄

设不设市,不仅市场资源配备能力不一样,连公共服务配置能力都不一样,脱离了市场问题,只用行政这把老尺子去丈量,去决定资源的配置权,去决定公共服务的数量,是不行的。市场化是城镇化的先导,城镇化又是市场化的推力,这是研究陕甘宁特色城镇化的前提,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不去照搬东部,不去妄自菲薄,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才是出路。因此,我们要研究陕甘宁城镇化的路子。最近,发改委提出新建十大城市群,涉及到陕甘宁的有呼包银榆和银川沿黄。按对称理论,延安以下有空白,渭水一线,也缺少谋划,这些都需要研究。

陕甘宁的发展与腾飞应当有自身的规律,比如对生态建设的要求更高,更敏感,东部的发展给出了建议,也给出了教训,甚至我们自己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已经尝过了苦头,重要的是不能再吃。生态建设本质上也是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抓好的本职工作。陕甘宁县域经济如何发展,这恐怕是一个新的挑战。

最后,有两个建议,一是研究陕甘宁必须同时研究大西部,研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研究陕甘宁与东部与西部的联系。区域内部不可分割,区域之外更不能“楚河汉界”,只有把陕甘宁放在中西部开发开放的大棋局里研究,才是陕甘宁新的光辉未来。二是要关注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一个软硬实力相结合的产业,事关品牌,事关影响。这方面我们处于弱势,从一个方面讲是朴实谦虚,另一方面是缺少智慧,而文化产业是要智慧的产业。

(作者系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猜你喜欢
陕甘宁城镇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第二届陕甘宁振兴发展论坛3
陕甘宁振兴论坛
陕甘宁银行筹办通告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