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探讨——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3-09-03 07:26朱海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8期
关键词:职称技术人员实验室

李 成, 朱海燕

(1.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嘉兴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浙江嘉兴314001)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发展的中心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正常开展[1],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国,由于受理论实践“二元论”的观念影响,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看作是处于“教辅”地位的“二线”人员,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认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2]。因此,对实验技术人员予以充分重视并提高他们本身素质,实现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资源效益的提升是浙江乃至全国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和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调查组受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委托开展了对浙江全省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问卷调查,力图较全面地审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调查情况及样本描述

1.1 调查情况

围绕“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发展状况与激励政策制订”这一主题展开,全面分析和反映浙江高校实验室人员的专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专业发展需求,以期在政策层面上探讨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建议。调研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课题组拟订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验室人员情况调查问卷”,经“教指委”同意后发往全省每一所本科院校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在回收部分数据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修改了调查表,拟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人员情况调查问卷”发往各高职高专院校(包括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要各高校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及广大实验技术人员认真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电子稿统一由学校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收集压缩打包后发课题组。

1.2 样本描述

调查范围与对象主要包括浙江省内的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为33所、高职高专院校为47所。本次调查共得到34所高校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所返回的结构性数据问卷,其中27所本科院校(占应调查本科院校的81.8%)和7所高职高专院校(占应调查高职高专院校的14.9%);在本科高校中,公办本科院校22所(81.5%)、民办本科院校5所(18.5%),2000年之前举办本科教育院校(以下简称“老牌本科”)12所(44.4%)和2000年及之后举办本科教育院校(以下简称“新建本科”)15所(55.6%);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公办高职高专6所(85.7%)、民办高职高专 1 所(14.3%),2000 年之前举办高职为3所(42.9%)、2000年及之后举办高职为4 所(57.1%)。

调查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主要是指专职在实验室工作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以下简称“实验技术人员”)。调查通过保持调查对象的典型性来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由于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主要存在于普通本科院校,因而实验技术人员的样本采集主要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本次共收到34所高校1 447份实验技术人员所返回的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 393份,问卷有效率为96.27%。在有效问卷中,本科样本为1 255占总样本90.1%,高职高专样本为138占总样本9.9%。实验人员样本结构见表1。

表1 实验技术人员样本结构

2 数据分析与发现

课题先从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工作的地位感受”入手,再对“工作职责与工作负担”、“基本技能与培训”、“职称职务发展”、“工作需要与工作满意度”这4个基本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评价、工作愿境、职务发展、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希望的专业发展政策作了分析。

2.1 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状况

(1)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人数以本科院校为主。根据34所高校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所提供数据来看,全省高校实验教学教师(含专职与兼职实验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28.3%,全省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占专任教师人数的8.2%,实验人员与专任教师比例见表2。根据2010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提供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51 000人[3],可以测算全省高校实验教学教师为14 433人,其中本科为12 470人、高职高专为1 963人;全省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为4 182人,其中本科为3 763人、高职高专为419人。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实验教学教师占专任教师之比比本科实验教学教师占专任教师之比多出10.5%,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教师数量只相当于老牌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教师数量的81%,高校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以本科院校(约占90%)为主,高职高专院校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配置比例略低于本科院校实验技术人员配置比例。

表2 实验人员与专任教师的比例

(2)男性实验技术人员多于女性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性别样本见表3,全省实验技术人员中男性比女性多16.6%,即全省高校男性实验技术人员比女性实验技术人员多625人。本科院校男女比例为58.5 ∶41.5,高职高专院校男女比例为 56.5 ∶43.5;本科院校男性实验技术人员略多于高职高专院校男性实验技术人员,而新建本科院校男性实验技术人员比高职高专院校高出6.5%,老牌本科院校实验技术人员男女比例与高职高专实验技术人员男女比例趋同。

表3 实验技术人员性别统计表

(3)实验技术人员结构以中青年人员为主体。从调查结果来看,实验技术人员平均年龄为37.2岁,其中老牌本科为37.3岁、新建本科为38.6岁、高职高专为34.1岁,实验技术人员年龄分布见图1。其中20~30岁21.9%、30~40岁42.2%、40 ~50 岁26.7%、50~60岁8.9%,60岁及以上0.3%。进一步分析,本科院校30岁及以下18.8%、50岁及以上11.3%,高职高专院校30岁及以下29.3%、50岁及以上5.6%,高职高专院校30岁及以下比本科院校多10.5%,说明高职院校专职实验技术队伍比较年青,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更重一些。

图1 实验技术人员年龄分布图

全省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平均在岗年限为11.3年,从事所在岗位年限3年及以上老员工占87.7%,其中从事所在岗位年限为3年及以下占12.3%、4-10年占45.8%、11-20 年占 24.2%、21-30 年占 14.5%、31-40年占3%。

(4)实验技术人员学历以本科和硕士为主,职称以中级职称为主。调查显示,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大专及以下占10.2%、本科占48.4%、硕士占37.8%、博士占3.5%,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统计见表4。高职高专院校实验人员学历以本科为主(68.1%),无博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高职高专院校大专以下要比本科院校大专以下多10%,老牌本科院校硕士以上人员比新建本科院校多出18%。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1.3%)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例(65.3%)少 24%[4]。

表4 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职称样本表

职称结构中,初级及以下24.4%,中级55.2%,副高19.2%,正高1.2%。职称以初中级为主,两项占79.6%,老牌本科院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新建本科院校高出4.6%、比高职高专院校高出21.4%,高职高专院校无正高级职称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中副高职称及以上(20.4%)比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41.3%)少 20.9%[5]。

2.2 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认识到位,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验室工作重视不够,实验室工作在学校地位不高[6]。调查显示,40%实验技术人员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实验室工作,47.3%认为一般重视,13.7%的实验技术人员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实验室工作,而有高达93.7%的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室工作重要,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室工作认识到位与主管部门和学校认识不到位形成鲜明对比;82.1%的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室在学校地位一般或者非常弱势,其中认为实验室地位“非常弱势”高达41.3%,这表明实验室地位在学校工作处于极为不利的工作状态。

(2)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意愿比较高。实验技术人员中超过97.7%的人关心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74.8%的实验技术人员愿意在实验室岗位工作,同时也有超过18.3%的实验技术人员明确表示不愿意在实验室工作。

2.3 工作职责与工作负担

(1)实验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的岗位满意度高,专业比较吻合。对现从事工作表示满意为34.5%和比较满意为55.2%,表示不满意为10.3%,93.4%实验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现有工作需要相吻合。

(2)实验技术人员技能满足工作需要,实验室工作职责较为合理。调查显示,89.6%实验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技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认为目前实验室工作职责合理和较合理为76.9%,但有超过23.2%实验技术人员表示现在岗位职责不合理。

(3)87.9%的实验技术人员能独立指导学生实验,平均每个人能独立指导2.3门实验课。每个实验技术人员每天用于实验室准备时间为2.2 h、实验教学指导时间为2 h,实验日常管理时间为3 h。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时间分配见表5。

表5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时间分配表

96.7 %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准备,每人每周平均用在实验室准备的时间用11 h(每天约2.2 h),其中3.3%不从事实验教学准备,5.2%的人每周用于实验准备的时间在30 h至40 h之间。

90.9 %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教学指导,每人每周平均用于实验教学指导的时间为10 h(每天约2 h),其中9.1%的人不从事实验教学指导工作,4.9%的人每周用于实验指导时间在30 h至40 h之间。

96.2 %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管理,每人每周平均用于实验室管理的时间15.2 h(每天约3 h),其中3.8%的人不从事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16.1%的人每周用于实验室日常管理在30 h~40 h。

2.4 工作稳定度及满意度

(1)实验技术人员压力大,离职意向高。调查显示,74.2%的实验技术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和较大,有超过23.2%实验技术人员明确表示现在岗位职责不合理。认为实验室队伍稳定和较稳定只有69.0%,有超过31.0%的人认为实验室队伍不稳定。在若有机会,是否愿意更换岗位,表示愿意为46.7%、无所谓的为 27.1%,表示有机会也不更换岗位的仅为24.1%,实际上只有24.1%的人安心在实验室岗位工作,说明实验技术人员岗位稳定度不高。

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待遇偏低(58.0%)、地位低(53.5%)、晋升机会不多(45.3%)、培训机会少(32.3%)、工作条件不好(21.3%)、其他原因(12.8%)。实验技术人员最愿意更换到教师岗位(52.5%)、其次是行政管理(16.2%)、校内其他单位(7.2%),调校外单位(5.0%),同时也有 20.8% 的实验技术人员未表达愿意更换岗位的意见。

(2)实验人员编制偏少。调查显示,有超过51%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室编制太少和较少,认为实验室超编为1.3%。全省平均每个实验室应增加1.1人,其中认为编制偏少的实验室平均应增加2.3个编制,认为超编的实验室平均应减少2.5个编制。

学校补充实验技术人员途径依次是接收大学生(37.1%)、引进高层次人员(30.6%),不适合从事教师岗位的分流人员(11.5%)、补充临时工(8.0%)、引进教师的配偶或子女补充(6.9%),还有10.6%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3)评价以反映业绩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92.6%的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合作十分愉快和比较愉快,其工作幸福感主要体现在同事关系和睦(40.5%)、领导同事认可(35.9%)、工作成就感(35.6%)、家庭和睦(33.2%)、有机会晋升(11.2%)等方面,同时也有5.0%的人表示“无”幸福可言。

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评价难反映业绩(50.6%)、一人多岗影响适应能力(28.62%)、工作负荷大难适应(16.1%)、其他原因(26.3%)等。“其他原因”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将在后续的课题中继续予以研究。

(4)实验技术人员收入比教师低。调查显示,全省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平均月收入(实发工资)为3 640元。与教师工资差距明显,只有20.5%人认为与同职称的教师收入一样,高达79.1%的人收入比同职称的教师低,实验技术人员平均月收入只相当于教师平均月收入的66.1%,实验技术人员平均月收入比同职称的教师月收入要少1 233元。

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学校最缺乏的激励机制分别是工资待遇(63.8%)、职称评定(24.5%)、晋升机会(20.9%)、工作荣誉(18.1%)、领导认可(9.5%)。最希望得到工资报酬激励,这说明实验技术人员中生存型需要仍占有较大比例。

2.5 实验技术培训现状

(1)学校不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调查显示,72%的实验技术人员人为自己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86.7%的人原意参加业务培训。只有18.9%的学校制订了专门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高达80%的实验技术人员表示不了解或者学校无培训计划。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应该在自身素质(27.3%)、工作方法(26.8%)、工作能力(17.3%)、工作责任心(4.0%)等方面进行提升,同时也有27.9%的实验技术人员表示应在“其他方面”进行提升,下一步将研究“其他方面”的具体因素。

(2)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机会少。调查显示,实验技术人员最希望的是业务培训(73%)和学历提升(27.2%)。实验技术人员5年中校外培训时间平均只有3 d,并有34.2%在5年之内没有在校外培训过,也只有25.4%的人在5年之内外出培训10 d及以上。

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途径主要是自学(69.3%),学 业 晋 升 (19.1%)、专 门 机 构 培 训(14.7%),校内培训班提升实验技能只占4.9%。

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培训费用无法落实(36.9%)、培训制度不合理(30.3%)、没时间参加培训(21.1%)、培训后无劲可使(13.8%)。同时,其他原因(24.34%)也是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有高达75.1%人未选择影响培训的因素,下一步将予以重点研究。

2.6 工作愿境及职务发展

(1)调查表明,近5年实验技术人员最希望得到的是:①职称晋级(60%)、②工作业绩提升(32%)与科研成果(31%)、③ 学历提升(16%)、学生认可(10.9%)、职务晋升(6.3%)。阻碍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自身主要因素分别是学习不够(24.4%)、专业技能不足(20.7%)、学历偏低(22.7%)、人际关系(16.5%)、年龄原因(8.9%)、家庭压力大(7.2%),“其他原因”影响职业发展也高达30.9%,将在后续的课题中予以研究。

(2)近5年每个实验技术人员平均发表论文2.2篇、主持课题1项,科研能力弱。调查显示,5年中,每个实验技术人员以第一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平均为2.2篇,其中23.5%的实验技术人员在5年中没有发表论文、15.6%的人发表5篇及以上;5年中每个实验技术人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平均为1.3篇,其中43.2%的人在5年中没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1.5%的人发表3篇及以上。实验技术人员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情况见表6。

5年中,平均每个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的课题为2.4项,有30.9%的人在5年中没有参与课题,有28.9%的人在5年内承担了1至2项课题,19.9%的人5年内承担了5项及以上课题研究;5年中,每个实验技术人员作为主持人平均主持了1.0项课题,有45.4%在5年内没有主持过课题,11.4%的人主持过3项及以上课题。实验技术人员所主持课题情况见表6。

表6 实验技术人员5年中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主持的课题样本表

(3)职称评审条件高,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速度明显比教师慢,要求增设正高级实验技术职称。调查显示,78.4%的实验技术人员认为目前职称评定的条件太高(26.13%)和较高(52.26%),按照目前评副高级职称需要核心文章3篇及以上要求,从以上统计数看,5年内只有20%左右的实验技术人员能升上高一级职称。

与同时到校且学历相同的教师相比,93.0%认为教师评到副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比实验技术人员要快2.2年,其中有36.3%认为教师要快3年及以上,当然有高达34.9%的样本没有回答该问题。

调查显示,有82.4%认为需要在实验系列加设正高级职务,而明确表示不需要设置实验系列正高职称只为6.9%。

(4)现有的科研课题申请办法和职称评审办法对实验技术人员不利。调查显示,目前的职称评审办法和科研课题申请办法对实验人员最不利的因素分别是评审标准与实际工作表现脱节(40.7%)、与教师同等要求(34.0%)、评审专家无实验人员(28.2%)、科研业绩要求高(23.2%)、未单独评审(22.5%)。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以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为根本

调查显示,“实验室地位不高”、“实践教学不被重视”,实验室工作一直处于“教辅”地位。而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核心是提高教师质量。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实验教学[7]。因此,政府与高校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营造“实践育人”的舆论环境。①政府和高校必须彻底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8],真正把实践性教学提高到跟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给予足够重视,把实验室人员从“教辅”中解脱出来。②要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经验做法,清理现有对实验技术队伍不够重视的制度,改变各类评审中轻视实验技术人员声音的现象,提升“实验室地位”。③政府和高校都要分析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并找出差距,制定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并完善规划的实施意见。

3.2 完善实验技术职务评审条件

调查显示,实验技术人员最希望晋升职称,并要求增设正高级实验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条件高、职称晋升速度明显比教师慢和工作价值评价难反映业绩是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使实验技术人员以更高的专业热情投入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活动,就必须优化实验技术人员的职务发展环境[9]。①设置正高职称的实验技术岗位,从根本上保证同等资历、同等条件在实验技术岗位同样能够得到正常晋升,让现有高级实验人员有盼头、有发展目标、有努力方向[10]。②完善职称晋升条件,在职称评审中要充分体现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实验教学改革和撰写实验室管理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等成果,并着重考评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贡献。③将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单独评审,并尽量选取实验系列专家作为评委,避免“清一色”教授评委对实验技术“业务不熟悉”而致使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中总是垫底的局面。

3.3 对专业发展予以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实验技术人员都有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强烈愿望,并参与和主持过各类课题,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但从总体来看,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弱,仍然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因此,通过一些政策的倾斜来优化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与工作环境就成为当务之急[11]。① 设立实验室特殊人才计划,参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经验,把实验技术队伍带头人的培养和遴选作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点,并积极为他们在科研启动费、住房补贴等工作和生活上创造条件。②设立实验室特殊课题计划,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在进行课题立项时应为实验技术系列保留一定的名额,并实行单独评审和单独管理的办法,解决实验技术人员所感到职称难评、课题难申请等工作困扰[12]。③设立特殊奖励政策,如实验技术成果奖、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实验室管理先进奖等,肯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成效,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3.4 设立专门培训基金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实验技术人员都对自己制订了职业发展规划,对培训与深造的需求强烈,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是社会和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所提供的培训条件和培训经费不足[13]。因此,做好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就应该作为改善实验技术人员各种需要之首。①政府和高校要制订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培训规划,落实专门的培训资金,由专门部门负责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防止“只培训教师,不培训实验技术人员”的现象。②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进修或攻读硕士学位,以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通过开设校内培训和“短训”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他们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4]。③要为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提供经济保障(如承担全部培训费用)和时间保障,可考虑推行带薪培训假期制,将培训计入工作量。

3.5 制定“同等职称待遇等同”的政策

调查显示,在所有因素中,实验技术人员与职称相同的教师相比在经济收入方面的满意度严重偏低,使实验技术人员存在自卑感,离职意向高。因此,发挥好薪酬激励作用就成为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15]。①政府与高校要切实关注实验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精神状态,使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②在工资结构设计上,要优化激励薪酬构成比例,通过“同工同酬”的改革来要确保实验技术人员与相同职称的教师或者科研人员的平均岗位薪酬基本一致,减少岗位薪酬差距过大的现象。③在岗位设定上,要让实验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其实验室建设成果联系起来,满足业绩较高人员对高额奖金的需求,增强其成就感。

3.6 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调查显示,实验技术人员感到压力大,工作幸福感低,但同事关系融洽和领导及同事的认可是提升工作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人际环境,对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也就十分重要[16]。①学校领导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发展,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管理,激发他们职业满意度和对学校发展工作的社会地位认同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② 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诚信建设,不折不扣地执行现有工作量计算和奖励等制度,同时在制度上设计更加人性化,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一种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③ 实行“情感激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之间、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支持和帮助,力求塑造一种关爱、健康、互助、信任的集体环境,使实验技术人员在“家”的氛围中工作[17]。

[1] 伍慧雄,章潜才.21世纪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和实验室建设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182-185.

[2] 张远方.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6):41-43.

[3] 2010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浙江省教育网.http://www. zjedu. gov. cn/gb/articles/2011-05-16/news 20110516102757.html.

[4] 姜澄宇.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实验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034-1038.

[5] 李 权.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3):47-50.

[6] 林海旦,吴立群.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173-174.

[7] 欧阳斌.论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6-110.

[8] 张玉平,徐 洲.新时期一流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64-67.

[9] 李书明,沈 秀.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85-86.

[10] 陈继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的灵魂[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2):179-180.

[11] 胡今鸿.实验教学队伍脱离“教辅”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5-7.

[12] 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5.

[13] 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81-83.

[14] 钟 磊,刘时新.浅论激励机制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的合理运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53-355.

[15] 王福泉.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62-63.

猜你喜欢
职称技术人员实验室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