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

2013-09-03 22:45:10陈秋锋熊启泉
统计与决策 2013年4期
关键词:专业化贸易农产品

陈秋锋,熊启泉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

陈秋锋,熊启泉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文章用Basto和Cabra(l2007)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该指标把贸易模式的变化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方面:增强一国原有专业化的产业间贸易、弱化一国原有专业化(专业化转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其内部各行业间专业化发生了较大转变,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贸易;边际产业内贸易;专业化转变

0 引言

随着贸易自由化,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是否发生转变?是什么因素促使贸易模式的转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否发生变化?鉴于此,本文研究了1992~2009年间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

贸易模式的研究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贸易模式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工业领域,基于农产品的研究较少见。李佳佳[1(]2008)详细的计算了我国农产品总体、各类和各章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从具体各章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各章情况有很大不同。何树全[2](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化进行了分析。谢超[3(]2009)对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得出中日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业内贸易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低质量垂直产业内贸易和低质量水平产业内贸易占据了大多数的细分产业。洪宇[4(]2010)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演进与背离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初级农产品还是农业制成品都存在着对称显示性比较优势与净出口比率严重背离的现象。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Basto和Cabral[5(]2007)的分析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该方法的优点是揭示了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更具体地说,该方法能够把贸易的变化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方面:产业间贸易的变化,有助于增强一国原有专业化;边际产业内贸易及产业间贸易的变化,弱化一国原有的专业化(专业化的转变)。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贸易模式静态分析方法:产业内贸易指数

该指数是由Grubel和Lloyd于1975年提出(简称G-L指数)。计算公式为 GLj:=1-|(Xj-Mj)|/(Xj+Mj),其中 GLj代表j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j和Mj分别表示第类j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0≤GLj≤1,当GLj=0时,表明第类农产品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当GLj=1时,则表明该国j类农产品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如果GLj〉0.5就可以认为该产业的贸易类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则该产业进行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1.2 贸易模式的动态分析方法:

1.2.1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1.2.2 Basto和Cabral指数

尽管MIIT具有动态性质,但是,该指数并不区分在贸易模式中两种相反的变化:增强原有专业化的产业间贸易的流动(IPS),弱化原有专业化的产业间贸易的流动,这解释为专业化转移(SS)。Basto和Cabra(l2007)以Brülhart(1994)的边际产业内贸易(MIIT)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动态新指标,该指标把j国第i个产业不同类的边际贸易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IPSijt和SSijt:

其中Xij0和Mij0代表,分别表示j国第i个细分产业在即定t时期期初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专业化的变化(SSijt)可能由于竞争所导致的净出口行业净出口减少或者进口相竞争行业净进口的下降。相反,专业化的增强(IPSijt)原因可能是竞争所导致的净出口行业净出口的增加或由进口相竞争行业的净进口的增加。MIITjt可由i类行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求和得出,其计算公式为: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综合并扩展上述方法对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研究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1)用静态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总体变化(2)计算中国整体农产品及分类农产品MIIT指数,从整体上把握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3)用IPS和SS来分析农产品贸易模式动态变化的原因(4)为了评价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变化,把MIIT分成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个部分。(5)结合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农产品贸易模式是否和贸易的商品结构一致。

本文采用SITC体系的分类标准,因为这种农产品分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分类标准相一致,即农产品的范围指SITC第0部门、第1部门、第2部门(不含第27章和第28章)、第4部门所包含的商品。具体的分类见表1。

表1 农产品商品分类(三分位商品代码)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总体上,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不高,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分类农产品贸易模式产别非常明显,水产品、其它农产品饮料和烟草的产业内贸易大于0.5(见图1),其它分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低。

从变动趋势来看,整体贸易模式基本没有变化,水产品、园艺产品和其它农产品呈上升趋势,这三类产品正向产业内贸易方向发展。大宗农产品和林产品产业内水平成下降趋势,基本上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由于水产品和园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宗农产品和林产品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这说明从变动趋势看。

2.2 中国农产品及分类农产品的动态变化

为了分析农产品的动态变化,我们分四个时期计算了1993~2009年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2所示,四个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未超过0.3,说明这些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变化不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而是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引起的,这和静态的分析结果一致。

图1 中国农产品贸易指数变化趋势

从分类农产品来看,每一类农产品的再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幅度。水产品在中间两个时期动态变化比较大,饮料和烟草及其它农产品在后两个时期动态变化比较大,指数都大于0.5,表明在这些时期农产品贸易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低,并一直在走低。从整体水平看,分类农产品在各时期指数差别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从分类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趋势来看,园艺产品、水产品出口成稳定上升趋势,而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出口下降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大宗农产品;而大宗农产品进口的波动幅度非常大,园艺产品和畜产品的进口比重则呈整体下降趋势。这也说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符合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

表2 整体和各类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2.3 农产品动态贸易模式变化的原因分析

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农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的过程中,专业化转变(SS)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1997~2001期间专业化(SS)的转变力量甚至超过了强化原有专业化(IPS)的力量。这意味着,在MIIT指数上升的过程中,原有专业化的强化和专业化的转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意味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虽然农产品整体贸易模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行业间的专业化模式却发生了改变。

另外从4个时期农产品具体分组MIIT指数来看,各分组的MIIT指数变化非常大(具体见表3)。在我们列出的具体分组MIIT指数前10的排名中,1993~1997期间001、022、248的MIIT指数排在前三位,都大于0.9,但是到2005~2009期间它们的MIIT指数都小于0.5,分别为0.437、0、0.229。而2005~2009期间MIIT指数大于0.9的267、073,其1993~1997期间MIIT指数都小于0.3,分别为0.07、0.01。这也说明了在农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的过程中,专业化转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农产品专业化贸易模式。

农产品中水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其各分组产品的MIIT发展也不平衡。035在1993~1997和2005~2009期间的MIIT指数都为0没有发生变化,036的指数却从0.382,下降为0.313,034和037的指数在上升,这也说明了在贸易的增长过程中,专业化转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3 农产品分组MIIT指数(前10位)

2.4 农产品贸易质量水平的变化

为了评价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质量水平的变化,将产业内贸易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变化

表4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加入世贸前还是加入世贸后,中国农产品的总体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小于0.25。分类农产品(除水产品)的总体边际产业内贸易也都比较低,都低于0.5;且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这些说明中国目前农产品贸易产业间贸易的增长主要是靠垂直型产业间贸易来推动,质量档次较低,以低廉的劳动力为比较优势,主要依赖于价格,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

2.5 农产品的产品结构特征

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园艺产品、水产品为主;园艺类产品主要以蔬菜,水果及水果制品和坚果出口为主,果酱及水果制品(不含果汁)、水果、坚果及茶的位次逐年上升。而大宗农产品中的玉米、肉、油籽的出口位次下降趋势非常明显。进口主要是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林产品。2000年以前主要进口小麦、棉花、羊毛、纺织用的合成纤维、纸浆及纸废料、植物油和动物饲料等,2000年开始主要进口油籽、纸浆及纸废料、软木及木材、棉花、植物油、生胶和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表2的结果。即虽然中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各行业之间产品的进出口却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即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3 主要结论及本文的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农产品贸易仍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没有出现大的变化。(2)虽然农产品贸易模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既定的贸易模式内部,各行业之间专业化发生了转变,它是在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组成部分。(3)产业间贸易的增长主要是靠垂直型产业间贸易来推动。所以要以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中国农产品贸易,实施农产品比较优势战略。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应积极引导和扶持,扩大其市场份额和占有率。对缺乏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不能过多的依赖进口,要建立和完善大国粮食安全机制。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比较优势,应着眼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将潜在的比较优势培养转化为竞争优势。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产品贸易模式变化的原因,而没有对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由于可获数据时间段的限制,考察期的贸易模式的变化可能没有完全反应农产品贸易模式动态变化。

[1]李佳佳.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2]何树全.中国农业贸易模式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2008,(5).

[3]谢超.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洪宇.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演进与背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9).

[5]Paulo Bastos,Manuel Cabral.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43(3).

F326.1

A

1002-6487(2013)04-0113-0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8&ZD030);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181)

陈秋锋(1980-),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

熊启泉(1966-),男,四川阆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浩 天)

猜你喜欢
专业化贸易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贸易统计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贸易统计